4.5 扭曲利率,美联储既当裁判员又当守门员
2013年5月突然发作的利率飙升,让美联储心惊肉跳,一向牢牢在握的利率市场怎么会濒临失控呢?
美联储对短期利率具有直接的控制力,如通过联邦基金(FedFund)的利率设定和公开市场操作,就能将短期利率“固定”在政策目标附近。什么是联邦基金呢?其实就是传统银行创造货币的准备金,它们或者放在自家的金库里,或者存在美联储的账户上。许多地区性银行吸纳了储户的存款后,却找不到足够多和足够靠谱的贷款人,因而货币创造的潜力没有完全释放,而多余的准备金只能闲置在账户上。但是,另外一些大银行的渠道多,放贷的机会更多,然而准备金不足却制约了他们创造货币的能力。以有余补不足,在美联储的协调下,各个银行可以在货币市场中“买卖”多余的准备金,当钱多时,利息就低;钱少时,利息就高。美联储设定了短期利率目标之后,就通过在货币市场中不断吞吐国债来释放或回收货币,影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关系,直到利率接近设定目标为止,这就是“公开市场”操作。
近年来,美联储越来越强烈地爱上了回购工具。如果市场资金紧张,美联储就与一级交易商们做交易,美联储让交易商以债券为抵押借钱,即“压券放贷”来释放货币,缓解市场资金短缺的压力;当资金过剩时,美联储就反过来“出券收钱”,将自己的债券抵押出去,把交易商手中的货币“借回来”,从而实现收缩市场资金的目的。
回购最大的优点是超灵活和超短期,钱券互换可以短到只有隔夜,一天之后,钱券各归原主,一切恢复原状。如果预期效果不理想,第二天可以逐渐加码,直到满意为止。回购操作为美联储提供了强大、精准、高效、副作用少的新式武器,对货币市场的管理更加灵活。
短期利率好办,控制长期利率就麻烦多了。在回购市场中,最长的回购也不会超过一年,现在的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谁会将债券抵押30年来融资呢?况且大多数债券的寿命也不可能有这么长。
那么美联储能不能直接买进长期债券呢?这就是QE的操作了,属于典型的价格控制,明显违反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精神,既然资金的长期供求应由市场决定,中央银行怎能强行介入?更何况强行介入长期利率市场,等于把央行置于风险承担者的地位,而不再是风险的管理者。甚至可以更明确地说,QE和“扭曲操作”更本质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印钞,而是直接控制长期利率的趋势。
什么又是“扭曲操作”(OperationTwist)呢?当然是为了“扭曲”利率的市场价格,在这里就是收益率曲线。
在债券市场交易中,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债券价格,同时也在形成对应的收益率。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拿着照相机在某一特定时刻,将各种期限的国债品种的收益率拍一张快照,得到的就是该时点国债从1个月到30年的所有品种的收益率曲线。
在美国进行QE和“扭曲操作”的过程中,重点是购买中长期债券,其主要目的在于压低长期利率的趋势。所谓的“扭曲操作”,就是美联储将持有的短期国债抛出,再换回长期国债的操作,体现在收益率曲线上就是长期利率被向下“扭曲”了。
2013年9月与2007年1月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比较
2007年1月,金融市场对即将来到的危机仍然毫无察觉,1个月的超短期国债的收益率竟然与30年国债相近,人们似乎并不担心通胀;从6个月到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一路缓步下滑,好像大家对未来流动性即将出现枯竭的危险毫无防范。
2013年9月的收益率曲线与2007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短期收益率从半空被直接按在了地面,这说明了美联储对短期利率强大而直接的控制力,而期限越长的收益率控制起来越费劲。10年期国债被压低了2个百分点,而30年期收益率则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QE与扭曲操作对长期利率的压制还是明显的,但这是以央行3万亿资产负债的膨胀为代价换来的,副作用还包括资产价格再度泡沫化,负债规模持续攀升,赤字问题难以缓解,全球经济资源错配,金融市场严重失衡,实体经济复苏疲软,就业市场萎靡不振。
美联储挽起袖子亲自上阵,不管不顾地一头扎进了长期风险之中,凡是不容易买卖的长期债券一概通吃,只要将长期利率控制在超低的水平,按揭抵押贷款就会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这样房地产就能起死回生,资产再通胀的美梦就能实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正常的30年按揭贷款利率为8%~9%,而2013年竟然是3%~4%!
美联储现在既当裁判员,又当守门员,只要球跑到后半场,它就挺身而出,手脚并用,连抓带踢地将球弄回前半场。这样一来,“大而不倒”的球员们来了精神,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风险不冒白不冒,快钱不捞白不捞。犯规动作已成常规惯例,欺诈行为更是家常便饭,无非是罚点钱了事。
于是,Libor丑闻、回购欺诈、欧债作假、石油舞弊、金银操纵、外汇捣鬼、“伦敦鲸”违规、利率掉期坑人,在所有能够被称之为市场的领域,莫不见操纵的黑手,在所有黑手后面,莫不是“大而不倒”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