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1)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呢?以不变应万变的的依据,到底在哪儿呢?

  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跟曾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你知道吗?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以贯之,有一个不变应万变的,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心领神会,说我明白,孔子就走了。底下的同学就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曾子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宋代朱熹先生解释这两个字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他还说,你看这两个中国字,中心为忠,如心为恕。真正看见自己内心的标准,良知在哪里?是非在哪里?自己心里装着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忠。如心,就是将他人之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换位思考,这样,你就变得宽容了。但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心,那这个世界上我们可比的标准就太多了。

  你看邻居家的生活,是一个可比的标准。广告上的生活,是一个可比的标准。报纸上写的某个家庭的报道,也是一个可比的标准。世界峥嵘万象,纷纷纭纭,但是,自己的心在哪里呢?

  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忠于君主的时代,今天,我们还提这种忠吗?过去经常讲,历史上有那些忠臣都是愚忠,我们还需要吗?中心为忠,这个概念永远不会过时。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一个外在的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制度。他忠诚的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所在。

  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有一个卖花姑娘,开了一家小花店,她想招聘一个营业员,那天来应聘的有三个小姑娘。第一个女孩是职业学校毕业的,专门学花艺出身,她知道很多专业知识。第二个女孩,在其他花店干过很长时间,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三个女孩,从来没有接触过花卉,什么都不知道,是一个待业女孩。

  花店的女主人,把这三个女孩都留下了,试用观察一星期,看看她们怎么卖花的?第一个女孩,她非常专业,只要来了什么客人,她先要问一下:这花您是送给谁的?是父母长辈,还是同学朋友,还是自己的恋人?您准确选择一个什样的纪念日来送?我可以给您解释一下,每一种花所代表的不同的花语。几朵花代表什么?花与花的搭配,组合出来的花语是什么?她是用自己的专业去做,很多人都很喜欢她,所以业绩不错。

  第二个女孩,她卖过花,她会从利润上,从花店的收益上考虑很多,所以她很精细。大家知道,搬运花卉的时候,有些花会折了,损了,有些花朵就掉了。这个女孩在插花的时候,总会用牙签把断了的花再插到花泥上,这样就为老板节约了成本。

  第三个女孩,她不懂花语,也没有卖花的经验,但是她特别清纯,是个善良的孩子。她看到那些残花败朵的时候,舍不得扔掉,但她也不会用牙签把它再插回去。她总是站在花店门口,早晨看见有上学的小孩,她就会把那些残损了的花,一个一个放在他们的小手上,晚上有散步的老人,她会把那些残破的花发给他们。

  一个星期后,这个花店的主人,最后决定留下谁呢?是第三个女孩子。其实,在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里,有时候专业的技巧,甚至你为一个职业,所筹谋的利润,都不是最重要的,第三个女孩看起来,从客观资质上来讲,比前两个人都差,但她有一颗心在,这就是一种中心为忠。

  这是一颗善良而忠诚的心,她舍不得扔掉那些折枝的花朵,也不用那些花去卖钱,但她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女孩子运气好,她遇到了伯乐。但是,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怎么办?

  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怎么办?

  其实,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要求自己的心灵,永远有定力,对自己保持一个正确的估价,你的忠诚度才能不减,这就是《论语》为什么一直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这个社会上,一天到晚求他人给一个机会,给个岗位,提携一下自己。对这么一个奔忙的人,不是说不对,但是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怀才不遇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多少文人的感慨,就是生不逢时,没有得遇明君贤主!这个时候,内心是会动摇的,觉得我对自己生命的这份忠诚有人了解吗?我的这份忠诚能够嫁接到社会上进入一个职业岗位吗?这个时候,心是惶惑的。

  但是,《论语》一直提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在真君子心中,他所患的是自己无能,担心的是自己没本事,从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话还有一种表述,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发愁,现在社会上,没有让你去尽忠的那个职位,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自己安身立命的那个本事吗?如果有,早晚有你的位置。也不要发愁现在没有人了解你,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别人了解你?如果有,那么总有一天,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一个年轻人问老者,你看这一片沙滩,无垠的小沙粒有这么多,我就像沧海一粟,你说我在这个世界上,怎么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老人从地上捡起一粒沙子,你觉得这就是你吧?一撒手沙子掉到沙堆里,你还能找到吗?年轻人说,满沙滩全都是沙子,当然找不着了。老人便从怀里掏出一颗珍珠,掉在沙地上,你能给我捡起来吗?年轻说那当然,因为珍珠和沙子不同。老人跟他说,自己先做一颗珍珠,还怕别人发现不了你?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点,就是《论语》里所说的根本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吗?一定要急于辩解吗?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这才是君子的情怀。

  孔子是怎么做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自己通过学习,修炼,一切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建立的依据,而不要动不动就抱怨,说这是老天爷不给我机会。动不动就去埋怨,这是别人挡了我的路。我们的心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那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不要到外在的客观标准上去寻找理由,而在内心建立起来自我估价,这就是一颗心的所在。只有这样的一颗心,真正建立起来了自我的判断,这种忠诚跟着就有了。

  要想保持一颗忠诚的心,不仅要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而且还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失误和不足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其实,儒家的经典,就是教给我们,这样一种由自省,认知,这样一个方式,找到生命建立,这样一条可行之路。有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好,看见自己的过错,但是文过而饰非,所以孔子就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算了吧,我还真没见着那个看见自己错了就认认真真反躬自省,从内心给自己一场诉讼,去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认认真真这么想的人,我好像没有见到。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觉得看到一件事情自己错了,或者能力不及,追悔,然后就是为自己掩饰,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就说这是一个偶然事故,不自觉地把理由推到别人身上,我们缺少内心自讼的能力。

  一些管理典籍上说,现在国际上有一些大公司,在一周五个工作日里,专门有一天,定为无借口日。五天里要让你全不找借口,好像挺难。我们定一天,不管你出什么闪失,都不要找借口。从这一天起,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样的习惯成了自然,也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那个境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温柔敦厚,有所涵养,保持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薄责于人。

  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这样,就会远离别人的抱怨,则远怨矣,自己也不抱怨了,别人也不抱怨了,这实际上就已经从忠推到了恕。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平时,我们有一句俗语:世界上哪个不议论人,哪个又不被人议论。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孔子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子贡方人,什么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我要是有点闲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这话多少有点挑剔责备的意思,你都可以说别人的不是了,你自己真的这么完美了吗?这句话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问问自己的。我们没有达到七十二贤人的境界,但是我们的眼睛,往往盯住别人的短处。看别人的短处,就反衬了自己的长处。我们在议论他人不幸的时候,自己的幸福感就得到了满足和延伸。有时候,我们议论他人的不幸,往往不是抱着一种沉痛的悲悯,而是在一种放大之中,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种自足的宣泄,这样的动机善良吗?

  有时候,我们总在挑剔,今天谁又失败了,他多不好啊,言外之意,你看我比他强多了,我才是一个完美顺当的人,其实,这就远离了孔子说的恕。由忠到恕,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无非就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会流传很广?大家都觉得这么个道理,总是在提醒自己,但总也做不到。为什么要提倡恕?就是因为它难。这个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而后我们才会有宽容。

  并不是说,两千多年前的所有道德标准,都适用于今天,宽恕是由前提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两条无形的线,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线,它是保底的,另外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线,它是提升的。如果说什么样的事情打破了底线,伤害了公民的自我权利,甚至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危及到我们的尊严,那就要诉诸法律。但是,在法律线之上,能用道德去解决的,能让我们说服自己心灵的这部分,这才属于我们的恕道。也就是说,恕道不是无边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恕道能够到达法律线之下。所以,在可控的空间之内,我们的心可以去宽容。

  宽容源自于理解。

  这种理解就是看一看他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就算是一个不幸的发生,一种伤害摆在那里,该怎么做呢?

  恕,就是要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不能善待自己,特别是受到别人的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是宽恕为怀?

  孔子曾经说过,以直报怨,用一种正直和坦荡让它过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它化解,而不是纠缠不休,这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