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在更加需要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今天,我们不能不追溯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对中国历史命运和前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战略性战役。

这几大战役,不仅在当时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而且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对今天的人们无疑仍是不可多得的有益教材,仍具有重大的激励和教育意义。

淮海战役的扼要情况是:1948年底,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共约80余万人,采取所谓“一点两线”部署和“固守一点、四面驰援”的战法,企图守住中原,防御江北,屏障南京和上海。该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华东、中原野战军密切协同,共同发起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前线的作战行动。当时,人民解放军和地方部队共60余万人。战役分为3个阶段。11月6-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从四面完成对徐州之敌的战略包围,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之第七兵团。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两个军共2.3万余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11月23日-12月15日,为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安徽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增援徐州的黄维之第十二兵团。12月15日-1949年1月10日为战役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将撤出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包围于河南永城陈官庄地区,为配合平津战役,遵照中央部署,对敌围而不打。当平津前线的人民军队完成对傅作义部的分割包围后,华东野战军于1月6日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10日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10个军。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至此,长江以北的华北、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这一战略性决战,距今已近60年,人们对其上述概况基本上是了解的,而对那些重要的细节和鲜为人知的实录,或许并不完全清楚,诸如: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在淮海举行又一个大决战,蒋介石为何不把中原主力撤回江南,毛泽东为什么电令首歼黄伯韬,朱德凭什么预感蒋介石这盘棋又输了,为什么在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最后阶段毛泽东突然叫停,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国民党军为何一败涂地……

这些细节和实录对于人们较详细地了解这次战役的来龙去脉,熟识我军统帅高超的智慧、谋略及指挥艺术,感知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等,也许更有意义。故本书以《淮海战役实录》为名,选择一些人们也许不太熟悉的视点,作全方位细致地描述。

本书侧重交代在这次战役中国共两党的斗争策略、战役决策、遣将用兵,特别是国民党军如何失败、人民解放军如何战胜的某些细节,并非只是描写某些不能公开的内部秘密。

记叙历史必须尊重历史,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随意。本书虽然采取的是纪实文学的笔法,但依据的都是有权威的史料,情节和事实都是有根有据的。为此,我们参考了大量相关军史、战史资料和论著。在此,我们谨向这些史料(附后)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

2006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