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势

在进行辽沈战役的同时,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就开始了酝酿淮海战役。

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有了很大发展。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计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计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得以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一(扬州)、第三(徐州)、第四(商丘)、第九(海州)、第十一(青岛)、第十二(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主力集结于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为避免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全军覆没的覆辙,确定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准备应战;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全军南撤淮河以南。第十二兵团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这样,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地区的兵力达5个兵团、3个“绥靖”区,连同直属部队、特种部队共29个军约70万人。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乘胜进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军的作战计划

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副司令杜聿明被俘后,曾记述了当时他们拟向中原进攻的作战计划:

1948年春,我向蒋介石提供反人民作战计划的要旨是: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共军攻击某一据点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决战;如果我军已整补完成而对方尚未发动攻势时,即争取主动,发动攻势,寻求共军之一部而歼灭之,以挽回我军连年惨败之颓势。

1948年下半年,蒋介石决定采用这一作战方针。以徐州方面来说,决定仅守郑州、徐州、济南三大战略要点,加强工事,独立固守,徐州附近的其他城市均可以随时放弃,以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与解放军决战。又将原郑州指挥所取消,改为“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指挥各机动兵团与解放军作战。

至1948年9月底,国民党军在徐州附近的部队虽已整补完毕,济南守军却已被解放军全部围歼,可以说国民党军的“重点防御”计划已被击破。这时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946年的120万人上升到280万至300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60万人左右(实际上空额甚多,老兵不到半数)。

可是这时的我,还未意识到蒋介石统治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已经腐朽透顶,经济基础即将崩溃,还是十分自高自大,认为“要打开国民党军到处挨打被消灭的危局,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于是拟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幻想集中徐州国民党部队的主力,乘解放军二野、三野(当时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也叫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也叫华东野战军,下同)东西分离之际,企图歼灭三野的一部分,以振奋国民党军士气。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情况判断

甲、双方兵力

1、共军方面:三野所属16个纵队,二野所属7个纵队,加上华东、中原军区及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约60余万人。

2、我军方面:经过两年多的作战,总兵力已有极大的消耗,士气低落。在徐州、蚌埠一带,有三个绥靖区的5个军(李延年第九绥靖区之第四十四军,冯治安第三绥靖区之第五十九、七十七军,刘汝明第四绥靖区之第五十五、六十八军),4个兵团的12个半军(第二兵团邱清泉部3个半军:第五、七十、七十四军和第十二军之于一凡师及米文和师;第七兵团黄伯韬部4个军: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一○○军;第十三兵团李弥部两个军:第八、九军;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3个军:第四十一、四十七、九十九军),牵制二野之第十二兵团黄维部有4个军(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军),还有直属部队第七十二军余锦源、第一○七军孙良诚、第一一五军司元恺(由安阳空运徐州后编入第十三兵团),以及交警总队、炮兵、工兵、通讯、辎重、战车等。以上共计24个军约70余万人左右(蚌埠、安徽、苏北第一绥靖区等部队及华中其他部队未列入)。

由以上双方兵力,可以看出共军在数量上少于我军,装备也劣于我军,特别是火炮少,飞机、坦克没有。但共军手榴弹、迫击炮则与我军相等,局部使用上又极机动灵活,往往集中兵力火力消灭我军后即脱离战场,实行整补。如我军争取主动,先发制人,在二野未攻来以前,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击破三野之一部,即可以振奋士气。

乙、双方态势

1、共军:自1948年7月初豫东攻势结束后,二野主力在豫西整补,三野主力在鲁中及鲁西南兖州、济宁以北地区整补,并于9月24日攻陷济南,此时尚无发动攻势的行动,在共区并无防御阵地及据点工事。但据谍报称:在共区内已有“消灭黄伯韬,再打邱清泉”等口号标语。预料再过20天或1个月之后,共军势将发动攻势。

2、我军:自1948年7月初,区寿年兵团在豫东被吃掉后,我军主力已集结于徐州、商丘、新安镇、海州、台儿庄、枣庄、韩庄间地区,一部在郑州防守,华中之机动兵团集结于遂平、驻马店附近。经过将近3个月的整补,虽然这时济南失陷,而徐州我军并未来得及参加战斗,仍然保有充沛的力量。在徐州附近并设有坚固据点工事,不怕共军少数部队扰乱攻击。

根据以上双方态势、阵地情况及整补情形,我得出了结论:在第二、三野战军东西分离之际(由豫西到徐州附近行程约10日左右)我军可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争取主动,包围“消灭”三野之一部。

丙、双方战略战术

1、共军:根据在豫东战役中获得的共军文件《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得知其战略战术的要点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围点打援,力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力求避免打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往往在一个局部战役或每一战役的一方面,共军取得了绝对优势。共军又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和运用“人海战术”消灭我军。自济南失守以后,共军已开始对我军重点防御的大城市进行攻击,而且一攻即破,全获胜利。

2、我军:自同共军作战以来,攻击未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消灭共军,反而形成处处薄弱、处处防御、到处挨打的态势。防御则是全面防御,既不能坚守据点,又以不足之兵力增援,恰恰为共军在野战中所消灭。自本年(1948年)下半年以来,放弃全面防御,变被动为主动,改为“重点防御”,并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以一定的兵力坚守重要的战略要点,吸引共军攻击,待其攻击受挫时,以强大的机动兵团由外线增援,包围共军,配合守备兵团内外夹击,消灭共军。济南的失陷已经证明我军这一战略战术不能成功,在现在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与共军决战。

根据以上双方的战略战术和战法,我认为想多守若干战略要点,以攻势防御击破共军的攻势已有问题,势必仍被共军各个击破。而每失一城市被消灭一些队伍,丧师失地,士气日衰,无法挽救战局;相反地,共军则愈战愈强愈大,将使我军无法应战。只有在目前我军已经整补完毕,共军东西分离之际,我军放弃可放弃的据点,如郑州、开封、商丘等城市,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主动攻击,寻求共军之一部击灭后,才可以逐渐改变目前挨打被消灭的情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逐渐恢复士气。实行这种战略战术,必须战略正面要大,使共军摸不清我军两翼;部队间的协同要密切,使共军无隙可乘,无虚可击;迂回包围共军的部队要大胆机动神速,有独断专行完成任务的能力,抓住共军则迅速消灭,状况不利,则迅速撤退;正面攻击部队则应在优势的炮兵、战车掩护下,奋勇突击,协同迂回包围部队一举将共军歼灭。

丁、交通通信运输补给方面

1、共军:交通不便,除靠两条腿走路外,铁路公路皆不能完全利用。通信仅凭无线电,我军可以侦察判断其行动。他们部队中的有线电话也不十分普遍完整,粮食弹药全靠民夫运送及就地补给。特别在其未完成作战准备以前,较为困难。但共军的民众组织极为严密,消息灵通,每一战役都发动群众大力支援,并以游击队截断我军后路。

2、我军:交通便利,有火车、汽车担任运输。通讯有有线电和无线电相辅并用。粮弹补给虽然全靠远在后方的南京,但只要津浦路南段护路安全,可以源源补给。万一津浦路被截断,亦可以利用徐州机场空运接济。只是进入共区后,则群众皆倾向共军,虽有地主及倾向国民党的人可以利用,但为数甚少,而且这些人往往捕风捉影,扩大或谎报情况,使我军上当,这是不利于我军作战的。

从这一方面说,我军向共军主动攻击,利害参半。

综合以上情况判断,我军如主动攻击,有可能抓住共军之一部消灭之;即或不能,亦可收复若干城市,振奋舆论,激励士气。万一态势不利,亦可以主动进退,较之消极困守有利得多。

(二)方针任务及指导要领

甲、方针

在第二、第三野战军东西分离之际,集结主力寻求三野之一部,一举歼灭,进而击破其主力,达到收复泰安、济南之目的。以华中我军主力在豫西方面牵制二野,以徐州我军主力向三野主动攻击。

乙、任务

1、华中我军,以主力多方牵制二野,阻止其东进,但不与其作真正目的作战。

2、徐州我军应以1个绥靖区守备徐州既设工事;以1个绥靖区担任徐、蚌间护路,并不断对铁路两侧进行扫荡,确保津浦路的安全;另以1个绥靖区为总预备队。

3、徐州前线指挥部指挥4个兵团,以迅速奇袭之战法包围三野之一部而歼灭之,进而击破其主力,一举收复泰安、济南,置攻击重点于左侧方(约3个兵团)。

丙、指导要领

1、对华中方面:如二野绕道东进,应适时选择捷径,迎头痛击,将其阻止于平汉路以西地区;如二野已越平汉路东进,威胁徐州,则应日夜尾追之,协同徐州我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而击破之。

2、对徐州方面:如已在兖州、济宁、大汶口间捕捉三野之一部,应迅速包围歼灭,不可旷日持久,与之对峙,坐失良机。如对方避免决战,第一步应将之压迫于东平、大汶口以北及泗水以东地区,不再深入;第二步作战计划即实行“钓鱼”战法(即以一个最坚强的军选择一个最适宜坚守的据点,留足粮弹,独立固守,主力骤然撤退,诱惑三野来攻受挫后,再由外线包围击破之)。如在我军攻击期间二野已东进威胁徐州(判断此种可能较少,但也不是不可能),即以有力之一部依据韩、枣既设阵地及东平湖、南阳湖间的运河沿岸占领阻击阵地,阻止三野南下及西进,以主力回师协同华中我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歼灭之。如二野企图通过微山湖向济宁、兖州增援,威胁我方攻击军侧背(判断此种可能较大,但也可能向别的方向),攻击军应依据东平湖、南阳湖间之运河沿岸阻击二野并迅速击破三野之一部,再回师击破二野。如二、三野会合东西夹攻徐州,攻击军右翼兵团以内线作战转运于徐州,加强徐州防务,左翼各兵团即协同华中我军击破二野后,再集中主力击破三野。

3、我方攻击军各兵团及各军间连接部应特别注意加强兵力,以免共军乘隙钻入。左右各兵团应特别注意远距离搜索警戒及侧背掩护。

(三)军队区分(从略)

我的这一计划拟定后,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及其参谋长李树正,原则上同意对解放军采取主动攻击,但他们认为我使用的兵力过多,使总部控制部队太少,对冯治安部守徐州不放心,怕徐州出意外。经过双方激烈的争论,最后刘峙勉强同意,并决定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调出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部队参加攻击。计划决定后,刘峙即令第

顾祝同(1893-1987),1948年5月任国民党陆军参谋总长十三兵团的一部强迫接替冯治安部徐州的防务,立即引起冯部的怀疑和不满。

大概是9月30日,我携计划到南京去,请参谋总长顾祝同核定,顾以蒋未在京,不敢决定,命我到北平请示蒋介石。我于10月2日到北平,当晚蒋介石在东城圆恩寺官邸接见。蒋听了我的报告后,并未马上决定,只说:“待研究以后再说。”

10月3日,蒋再次找我谈话。他说:“徐州的计划,可以照你的计划实施,你回去同顾总长商量着办。”我说:“我已见过顾总长,总长说请委员长批准后才可以实施。”蒋当即批了“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10个大字。

我当日飞往南京,4日见了顾祝同。顾见到蒋的批示后有点踌躇不决,一再问我:“你们发动攻击,有无把握?”我向顾说:“关键在于华中黄维兵团是否能将二野牵制住。如果能牵制住的话,徐州方面打三野各纵队是有胜算把握的。”顾又问:“万一刘伯承窜过来又怎么办呢?”我介绍了计划中的各项指导要领后,又对顾说:“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即将主力集中,形成一个圆形态势,使敌人钻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队,一旦抓住敌人一部,即迅速放胆猛攻,将其包围消灭。万一敌人狡猾,主动先打撤退,我军亦不为敌人所迷惑,改变原定计划深入敌区,而是按原定计划实行‘钓鱼’战法,诱敌攻击顿挫时,再行包围消灭敌人。只有将敌人主力击破后,我军才可以继续北进,收复泰安、济南。万一在这期间二野窜到徐州附近,我军即将三野阻止于微山湖以东地区,先集中主力,协同黄维兵团击破二野后,再看情况击破三野。”顾见我谈的也有道理,尚属稳当(其实也是送死),就说:“这样的稳扎稳打是可以的,等我同白健生(即白崇禧)商量后再同你说。”

第二天(大概是10月5日),顾对我说:“白健生同意这样打,你回去照计划实行好了。”当日我返徐州向刘峙汇报,即决定将郑州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开往柳河附近集结。7日,我召集邱清泉、李弥、黄伯韬等将领开会,商讨各种情况下国民党军的战法。大家对于机动出击及守备徐州的战略战术一致同意,并决定10月15日开始行动。

15日清早,我正上车出发到前方指挥时,忽然蒋介石从南京来电,叫我不要执行这一计划,在飞机场等他一同到东北去,于是这个作战计划由于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而未实施。

徐州国民党军此后21天(至11月6日)一直停止于原来状态未动。

粟裕建议毛泽东改“南进”为“歼敌主力于江北”的前后经过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为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在军事方面提出了一项战略意图,就是计划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派遣华野副司令员粟裕率领3个主力纵队(称为华野一兵团),由宜昌、沙市一带渡长江南下,进入鄂南,然后经湘鄂西、湘赣、闽粤赣,逐步跃进,直抵闽浙赣,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苏区立足,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地带实行新的战略展开,直逼南京、上海,借以调动敌军主力南下,从而为中原创造大量歼敌的战机,进一步改善南线战局。(《在战略决战形势来到的时候》,《决战淮海》第38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当时,中原地区的情况是:

一方面自从三军挺进中原后,歼灭了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另一方面敌人集结了33个旅的兵力继续“清剿”大别山;而刘邓大军虽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开辟了新的解放区,但一直经受着无后方作战的极大困难。同时,敌人又在每一个战略要点集中了几个机动兵团,使我军难以将其分割,逐个歼灭。

因此,如何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清剿”,和敌人打大仗,并取得大量歼敌的胜利,确实是中原地区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如果华野一兵团南渡长江,挺进敌后,威胁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地带,势必引起敌人的巨大恐慌,敌人可能调动其中原战场主力一部南下,从而可以减轻大别山和中原地区的负担,有利于我军在中原寻找战机,各个歼敌。

1948年1月下旬,中央军委下达了这个战略意图,并要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在领受任务后,积极进行准备工作。二三月间,华野一兵团开始到黄河北岸的濮阳地区进行整训和军事训练。等整训完毕,即行渡江。

为了掩护华野一兵团进行渡江准备,刘伯承司令员率领部队转出大别山,并统一指挥华野在中原地区作战的部队,转战于淮河、汉水、陇海路、津浦路之间,寻机歼敌。

这时,全国的军事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我军在各战场的战略攻势取得了新的胜利。在中原地区,军事形势也起了新的变化,南下中原的晋冀鲁豫主力、华野西线兵团及太岳兵团三军密切配合,继续大量歼敌,逐步在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潼关——江陵线以东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成片的解放区,敌人的防御体系开始被打乱,我军在中原大量歼敌的可能性增加了。

鉴于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在3月20日明确指出:“具有对我特别有利形势的战场是东北、山东、西北、苏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和郑汉路以西、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在这种情况下,华野一兵团要不要迅速渡江?是把敌人主力一部引到江南去有利呢,还是尽量地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好呢?

华野前委在粟裕主持下反复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分析了我军渡江的利弊,最后认为南进方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

粟裕认为,我军南进跃过敌后,将处于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之下,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困难,减员很大,估计10万余大军减员不会少于1/2;再从敌人方面来看,我军南渡后,可以调动一部分敌人,但不一定能调动敌人在中原战场的4个主力军,不易达到减轻对中原压力的目的。相反,我们却从中原抽走了3个主力纵队,削弱了中原战场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力量。

所以,粟裕设想:“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而集中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背靠解放区,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部署三线武装,紧密配合。即以主力留在中原歼敌;以旅为单位组成游击兵团到淮河以南配合主力作战;以1个师的兵力组成许多支五六百人的游击队,深入江南,扰乱敌人后方,破坏敌人支援战争的力量。”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报告了以上建议。

毛泽东等接到粟裕的建议后极为重视,电请粟裕亲自到党中央汇报。

粟裕给毛泽东的建议,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从延安转向西柏坡的途中的时间,前后经过非常具有戏剧性。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正走在黄河边上。两人正指点着黄河中的波涛,谈笑风生。一会儿,随行参谋牵来两匹战马,两人接过马缰绳,正欲上马,作战参谋突然赶来。

“报告!”话刚落音,呈上一份急电。

周恩来接过电报,看了一眼,笑意收敛,浓黑的眉毛紧锁。毛泽东看了看他的面色,问道:“谁来的电报?”

“华野,粟裕。”

“是关于南下的方案吗?”

“是的。粟裕不打算让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他要留在中原。”

毛泽东显然有些不悦:“嗯?有何道理?”

周恩来将电报递了过去,二人翻身上马,轻勒缰绳,任凭马在河岸上缓缓而行,二人的内心很不平静。

统帅和将军在战略意图上出现争议,这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战争中乃是常有之事,本来是不会叫人感到意外的。可是,眼下是什么形势?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刚刚揭开了序幕,几路大军把蒋介石的劲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但困难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刘伯承、邓小平方面承受的压力太大,处境相当困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重装备丢了,炮弹打光了,弹药、给养得不到补充。而中原地势平坦,易于蒋军机械化装备的部队作战,在那里和敌重兵团交战尚无把握,因而才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直捣南京、上海一线,逼着蒋介石将中原部队南调,以减轻对刘、邓大军的压力。中央的意图下达已有1个多月了,粟裕却迟迟未复电,现在竟发来这么一份电报,不知他此举的意图何在!

毛泽东并未埋怨粟裕,只是这份电报的分量太重了。华野西线兵团是南渡长江,还是留在中原,这关系着整个战争的布局和成败。那么是中央的计划不周密,粟裕南下有困难?还是粟裕缺乏对全局的认识?

周恩来沉吟了许久,缓缓地说:“主席,我考虑粟裕南下是有困难。能否请他来谈谈,再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毛泽东想了想,觉得也只能如此,便对身后的作战参谋挥了挥手,说:“复电,请粟裕来华北野战军司令部。”

“是!”参谋转身走去。

毛泽东吩咐完毕,夹紧马背,扬起鞭梢,在空中打了个炸雷似的响鞭,“吁嘘……”战马狂奔,踏出一路烟尘,周恩来挥鞭跃马紧紧跟上。

两匹马一前一后疾驰向东,二人到了公路改乘吉普车,继续东进。路过五台山时,遇上了大风雪,直到4月中旬他们才赶到华北阜平城南庄。

毛泽东住下之后,一面和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商讨华北战局,一面等着粟裕的到来,周恩来则率领机关总部的同志先去西柏坡驻扎。

粟裕接到电报后,日夜兼程,待他赶到城南庄时,已是5月初了。

粟裕,40来岁,中等身材,清瘦的面孔,身着和士兵一样的棉军服,戴着护耳棉军帽,如果不是那挺直的腰板和冷峻的眼神在显示着久经沙场的将军风度,谁能认出他就是在苏北以“七战七捷”闻名天下,赫赫有名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

粟裕到了庄子跟前,一颗心禁不住怦怦跳动起来:我能说服毛泽东改变原来的方案吗?他停住了脚,把在心里不知琢磨了多少遍的想法,理了理头绪。就在他抬起头来向庄子里看去时,两驾轰炸机呼啸而来,随即扔下两颗炸弹,轰轰的响声,震得树摇墙颤。粟裕急忙朝庄子里奔去,他在担心主席的安全。

粟裕进了庄,听迎上来的工作人员说毛泽东安然无恙,他紧张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他脑子里又想起了见主席要说的话:华野西线兵团是南渡长江,还是留在中原?千里之外的几十万大军就等着这最后的决定了。他这样想着,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棉衣,踏着重重的脚步向前走去。

毛泽东在驻地接见了粟裕,未等粟裕进屋,他就迎了上去:“粟裕,你好!一路辛劳。”

气氛是融洽的,粟裕想起当初陈毅捎回来的中央指示,上面写着“熟筹见复”,说明还有商量的余地,他心里的担忧也就渐渐消失了。坐定之后,粟裕便扼要地汇报了华野西线兵团的情况,谈话便转入正题:

粟裕道:“主席,接到陈毅转来的中央指示后,我和谭震林等,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考虑,觉得南进方案确有困难……”

毛泽东道:“噢,说具体一些。”

粟裕道:“我们已做了一次实践,派出一支侦察队深入江南腹地去打游击,侦察队行动异常艰苦,很难立足,结果,损失大半……”说着,他的两眼湿润了。

毛泽东关切地问:“你们不愿南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粟裕道:“不,主席,为了全局的胜利,我们是不怕付出局部的牺牲的,关键是如果渡江南下,就要万无一失地达到中央预期的目的。”

毛泽东扬了扬眉梢,点起一支香烟,缓缓地道:“谈谈你们的道理。”

粟裕坦率地道:“主席,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其一,我们3个主力纵队,10余万人南下转战,孤军深入,势必要遭到敌军重兵的围追堵截。打游击我们是有经验的,问题是无后方依靠,物资、弹药、伤员都无法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南下途中的一些地方留下部分兵力,建立根据地,这一来起码得减员一半以上。这样,我们的作战能力削弱了,很难重创敌人,更难以迫使蒋介石南调。

其二,果真如能调动敌军中原主力兵团南下,我们作出牺牲,从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便于我军两线作战,那也是划得来的。问题是中原战场,目前敌军有4个主力,其中第五军、第十八军是蒋介石的精锐队伍,全部机械化装备,蒋介石是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河网地带的,那里无法发挥他们机械化的优势;而第七军、第四十八军是属于桂系队伍,蒋介石哪能让桂系的这两个军闯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这些情况分析,敌军的4个主力都不可能调到江南去和我们打游击,而我们却要从中原抽走3个主力纵队,削弱了在中原打大仗的力量,这样的决策似乎于我不利啊。”

说着,粟裕刹住话头,停下来想听听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抽着烟,静静地听着,见粟裕停了下来,用鼓励的目光望了望,点了点头:“说下去!你们的设想是……”

粟裕显然受到了鼓舞,况且自己觉得这想法是成熟的,正准备找个机会和盘托出,于是,缓了缓口气,充满信心地说道:“我们的设想是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南下,和中原野战军会同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打它几个胜仗,再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当然,中原地势平坦,便于敌军机械化部队作战,这样干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是,这样的仗早晚非打不可,不如横下一条心,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粟裕刚说到这儿,就听得“啪”的一声,随着,毛泽东拍案而起,打断粟裕的话,说道:“请停一下。”接着,只见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地踱着步子。

粟裕微微一怔,心里嘀咕:“主席发火了,看来他并不同意我们的意见。”刚才那鼓励的神色,只不过是为了让我把话说完,他很想走过去解释几句,又不知如何解释才好,只好默默等候在一旁。

毛泽东又踱了一会儿,回转身来,望见粟裕那窘迫的神态,仰脸大笑:“哈哈哈……”接着,他伸出一个手指,高声地道:“君此一言,很有文章。”

我军在1948年春的胜利进军中,毛泽东同志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

粟裕似坠入云雾之中,疑惑地问:“主席,您的意思是……”

毛泽东没有回话,他走到巨幅地图前,一边看着纵横交错的各色箭头,一边轻轻念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粟裕,你的意见很好嘛!若真能在长江以北开辟几个战场,消灭敌军各主力兵团,我们的解放战争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粟裕这才恍然大悟,毛主席不仅认可了自己的意见,还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粟裕一时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才好。

毛泽东拉着粟裕的手走回桌边,拿起水瓶,为粟裕续上水,轻松地说道:“粟裕,快,坐下,坐下谈。”

粟裕平静了一下,接过茶杯,喝着茶:“主席,关于南下方案我们已作了安排,准备拿出一个师组成若干个游击队,深入江南,扰敌后方,造成错觉,牵制他们增援中原的力量。”

“好啊!”毛泽东喜形于色:“取我之长,补你之短,粟裕,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毛泽东边说边兴奋地望着粟裕。

粟裕这时倒踌躇了:“主席,这南下方案……”

“具体方案,等政治局听完你汇报后再作决定。”

“是!”粟裕立正,敬礼,准备告辞。

毛泽东拉着手挽留着说:“先别走,我们还没把话聊完呢。”这一夜两人促膝而谈,直到鸡鸣报晓。

粟裕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偶然一个思维,经毛泽东进一步的思考,后来“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竟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整个指导思想。

5月初,党中央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到会听取粟裕的详细汇报。党中央最后决定: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野作战;同意一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至8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为便于统一领导,成立中原军区,由邓小平任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司令员,并调陈毅到军区任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则由代理司令员粟裕指挥作战。此时,两大野战军已合成了一支大军,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这一决定,实际上提出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两个月以后,中央军委向全军提出了解放战争第三年度的作战任务,其中规定了华野在第三年度的歼敌任务,并要求华野于8、9两个月攻克济南,而后南下,打几个大仗,争取冬春之间夺取徐州。

这里规定和要求的,都是在长江以北作战,在长江以北继续歼敌,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歼敌达到什么程度。到了9月,中共中央在9月会议的通知中,根据敌人兵力的70%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情况,明确指出:“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1993年版,第54页)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方针,此时就正式明确了。

中共中央九月会议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度后,形势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原、山东、华北等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攻势,取得了睢杞、襄樊、保北、兖州、晋中等地作战的重大胜利,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使他们陷于更加被动,为人民解放军发动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军事战线的胜利发展,各个解放区都猛烈地扩大了,并且逐步连成一片。

为了更快地夺取全国胜利,党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7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邓小平、邓颖超、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贺龙等14人;列席会议的有胡耀邦、罗迈、杨尚昆、胡乔木等10人,这是从日本投降以来中央有关领导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会议检查了以前的工作,规定了今后的工作任务。

会议首先听取了毛泽东的报告,接着,与会者围绕着“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会议在检查过去一个时期的工作时,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整党、土地改革以及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会议提出了党的战略任务: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歼敌正规军共500个旅(师)左右;歼敌正规军、非正规军和特种部队共750万人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为实现上述战略任务,会议提出了各项具体工作:

(一)必须每年歼敌正规军100个旅(师)左右。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在长江以北、华北和东北作战。

(二)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干部,以便有秩序地管理新解放区。

(三)召集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事宜。

(四)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五)建立全国性的群众团体。

(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七)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纪律性。要用极大的努力克服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是实现党的战略任务、完成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中央军委规定各野战军歼敌数量

9月会议前后,中央军委规划全军于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歼敌正规军115个旅左右的作战任务,并具体规定了各野战军和各兵团的作战任务。

其中:要求华野担负歼敌40个旅左右,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

要求中野担负歼敌14个旅左右,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

要求西北野战军担负歼敌12个旅左右。

要求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歼敌阎锡山14个旅左右,并攻占太原。

要求东北野战军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敌卫立煌、傅作义两军35个旅左右,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为了完成上述作战任务,各野战军在夏季攻势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又发动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地区,特别是东北辽沈战役和华东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使全国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辽沈战役发起不久,9月16日,华野便发起了济南战役。

战至23日,我军占领了大部分外城、迫近内城。

23日晚,我军发起了对内城的总攻,经过激烈的巷战,于24日全歼守敌,俘获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至此,济南战役胜利结束。

中共中央电报贺解放济南

在济南大捷的声威下,菏泽、临沂、烟台的国民党军也先后弃城逃窜,山东全境除青岛及南部边沿少数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

由徐州北援的敌人,虽经蒋介石再三督促,但因察知我军打援兵团严阵以待,顾虑重重,迟迟不进。24日,其邱清泉兵团方到达成武、曹县地区,其黄伯韬兵团和李弥兵团尚在集结中,此时济南守敌已被全歼,敌人的增援计划遂成泡影。

济南战役中,我军全歼守敌11万人(内有1个军起义)。这一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它严重打击了敌人的“重点防御”计划,动摇了敌人据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

济南战役锻炼和提高了我军攻坚作战的能力,基本解放了山东全境,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使徐州之敌完全暴露在我军夹击范围之内。华东我军由于控制了胶济铁路和津浦北段交通线,接收了山东境内大部分工矿企业,使解放区生产建设和支援战争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这一切,都为我军进行淮海战役及争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军在全国各战场上发动的秋季攻势,特别是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毛泽东说:“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徐蚌会战(国民党军对淮海战役之称谓)国民党军战斗序列

徐州“剿总”司令部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 孙震 刘汝明 冯治安 韩德勤 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前进指挥部 主任:杜聿明(兼),副主任:孙元良 赵家骧(未到职);参谋长:舒适存,副参谋长:文强

第二兵团 司令官:邱清泉,副司令官:舒适存 谭辅烈 王长海 高吉人

第五军 军长:熊笑三

第四十五师 第四十六师 第二○○师

第十二军 军长:舒荣

第一一二师 第二三八师

第七十军 军长:高吉人(兼) 邓军林

第三十二师 第九十六师 第一三九师

第七十二军 军长:余锦源(战役第二阶段归第二兵团建制)

第三十四师 第一二二师(战役中重建) 第二三三师

第七十四军 军长:邱维达

第五十一师 第五十八师 骑兵第一旅 新四十四师(战役中重建)

第六兵团(战役中新建) 司令官:李延年

第三十九军 军长:王伯勋(战役中由葫芦岛调来)

第一○三师 第一四七师

第五十四军 军长:阙汉骞(战役中由葫芦岛调来)

第八师 第一九八师 第二九一师

第九十六军 军长:于兆龙

第一四一师 第二一二师

第九十九军 军长:胡长青

第九十二师 第九十九师

第七兵团 司令官:黄伯韬,副司令官:黄国梁 唐玉山

第二十五军 军长:陈士章

第四十师 第一○八师 第一四八师

第四十四军 军长:王泽璇(原属第九绥区)

第一五○师 第一六二师

第六十三军 军长:林湛 陈章

第一五二师 第一六八师

第六十四军 军长:刘镇湘

第一五六师 第一五九师

第一○○军 军长:周志道

第四十四师 第六十三师

第八兵团(原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刘汝明, 副司令官:田镇南 曹福林 刘汝珍

第五十五军 军长:曹福林(兼)

第二十九师 第七十四师 第一八一师

第六十八军 军长:刘汝珍(兼)

第八十一师 第一一九师 第一四三师

第十三兵团 司令官:李弥,副司令官:赵季平 陈冰 李九思

第八军 军长:李弥(兼)周开成

第四十二师 第一七○师 第二三七师

第九军 军长:黄淑

第三师 第一六六师 第二五三师

第一一五军 军长:司元恺

第三十九师 第一八○师

第十六兵团 司令官:孙元良,副司令官:曾苏元

第四十一军 军长:胡临聪

第一二二师 第一二四师

第四十七军 军长:汪匣锋

第一二五师 第一二七师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副司令官:张克侠 何基沣 李文田

第五十九军 军长:刘振三

第三十八师 第一八○师

第七十七军 军长:王长海

第三十七师 第一三二师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周碞, 副司令官:孙良诚

第四军 军长:汪作华

第五十九师 第九十师

第二十一军 军长:王克俊

第一四五师 第一四六师

第五十一军 军长:王炎

第四十一师 第一一三师

第一○七军 军长:孙良诚(兼)

第二六○师 第二六一师

第十二兵团(属国民党国防部指挥) 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胡琏 吴绍周

第十军 军长:覃道善

第十八师 第七十五师 第一一四师

第十四军 军长:熊绶春

第十师 第八十五师

第十八军 军长:杨伯涛

第十一师 第四十九师 第一一八师

第八十五军 军长:吴绍周(兼)

第二十三师 第一一○师 第二一六师

第六十六军 军长:罗贤达

第十三师 第一八五师

第二十八军 军长:李浡 刘秉哲

第五十二师 第一九二师

第二十军 军长:杨干才

第一三三师 第一三四师

说明:(1)战役初期国民党军共5个兵团,3个绥靖区(九绥靖区已撤销不含),共29个军,70个师;(2)战役中连同新增加和新组建者在内,共7个兵团,两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3)战役中国民党军出动飞机2957架次。

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

淮海战役总前委

书记:邓小平

常委: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委员: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

一、中原野战军 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 李先念; 政委:邓小平,副政委:邓子恢;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副参谋长:曾希圣;供给部长:刘岱峰

第一纵队 司令员:杨勇,副司令员:尹先炳;政委:苏振华;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王辉球;第一旅——第二旅——第二十旅

第二纵队 司令员:陈再道,副司令员:范朝利;政委:王维纲,副政治委员: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许梦侠;第四旅——第六旅

第三纵队 司令员:陈锡联,副司令员:郑国仲 刘昌义;副政治委员:阎红彦;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

第四纵队 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刘有光;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三旅——第二十二旅

第六纵队 司令员:王近山,副司令员:韦杰;政委:杜义德;参谋长:姚继鸣;政治部主任:李震;第十六旅——第十七旅——第十八旅

第九纵队 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第二十六旅——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纵队 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第三十一旅——第三十二旅

豫皖苏军区 副司令员:张国华 独立旅和几个地方团

豫西军区 独立旅

陕南军区 第十二旅

二、华东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司令员:粟裕;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后勤部长:刘瑞龙,后勤部副部长:喻缦云

山东兵团 司令员:许世友(因病未参战),副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震林(兼);参谋长:李迎希,副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苏北兵团 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副政委:吉洛(姬鹏飞);参谋长:覃健

第一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刘飞;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翼翔;副政治委员:陈时夫;政治部主任:汤光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

第二纵队 司令员:腾海清,副司令员:朱绍清;政委:康志强;政治部主任:邓逸凡;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

第三纵队 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参谋长:来光祖;政治部主任:刘春;第八师——第九师

第四纵队 司令员:陶勇,副司令员:卢胜;政委:郭化若;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

第六纵队 司令员:王必成,副司令员:皮定均;政委:江渭清;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谢胜坤;第十六师——第十七师——第十八师

第七纵队 司令员:成钧,副司令员:詹化雨;政委:赵启明,副政治委员:黄火星;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张崇文;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

第八纵队 司令员:张仁初;政委:王一平;参谋长:陈宏;政治部主任:李耀文;第二十二师——第二十三师

第九纵队 司令员:聂凤智;政委:刘浩天;政治部主任:仲曦东;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师——第二十七师

第十纵队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副政治委员:肖望东;参谋长:吴肃;政治部主任:陈美藻;第二十八师——第二十九师

第十一纵队 司令员:胡炳云,副司令员:段焕竞;政委:张藩;政治部主任:惠浴宇;第三十一师——第三十二师——第三十三师

第十二纵队 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师——第三十六师

第十三纵队 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陈华堂;参谋长:黎有章;第三十七师——第三十八师——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 司令员:钱钧,副司令员:万春圃;政委:傅秋涛,副政治委员:张雨帆;政治部主任:张雄;第四十六师——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 司令员:袁也烈,副司令员:张震寰;副政治委员:周贯五;新七师——新十一师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副政治委员:林铿云;参谋长:姜茂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辖3个团

特种兵纵队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锐霆;副政治委员:刘述周;参谋长:钟国楚 韩联生;炮一团——炮二团——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

第三十五军 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一○三师——一○四师——一○五师

华北冀鲁豫军区 司令员:赵健民;独一旅——独三旅

江淮军区 副司令员:饶子健;第三十四旅——独立旅

苏北军区部队

鲁中南军区部队

说明:①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有两个野战军,23个纵队,1个军,7个三级军区部队,计65个师(旅);

②战役发起前,华野山东兵团辖第七、九、十三,鲁中南,渤海纵队,苏北兵团辖第二、十一、十二纵队。战役中因战斗需要,兵团所指挥的纵队多有变化,故上述纵队未列入两个兵团指挥线下。

毛泽东导演了一场现代空城计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统帅部驻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这天上午,在农宅前院的梨树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几位领导围坐在磨盘前,正热烈地讨论着淮海地区的作战方针。

机要参谋急匆匆地走进院子,他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神色有些紧张。

他送来的是中共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发来的电报,电报向党中央报告了一个重要消息——蒋介石、傅作义要偷袭石家庄、西柏坡。

这个消息非常确切。

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是蒋介石和傅作义经过几次商量才最后确定的。

9月上旬,蒋介石征求傅作义对太原作战的意见,傅作义提出:“从整个华北着眼,增兵三四个军,直捣石家庄,打开战局”,其意图是通过进攻石家庄,调围攻太原之华北解放军回师援石,以解太原之危,而更重要的是改善华北战局。

9月12日,傅作义再次向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提出“最近即攻石家庄”。

14日,蒋介石听取郭汝瑰的报告后,对增兵华北未置可否,但同意傅作义进攻石家庄的主张。然而,由于这时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蒋介石非但不能增兵华北,还需从华北抽兵增援东北,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只得暂时搁置。

10月中下旬,东北战场形势危殆,先是锦州范汉杰集团悉数被歼,接着是由沈阳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又陷入重围。蒋介石坐镇北平,力图从华北抽兵解救廖耀湘兵团,此时,太原阎锡山集团在华北第一兵团的打击下亦连连告急,傅作义为避免华北的兵力深陷东北战场,便提出以“援晋兵团”的名义,立即实施偷袭石家庄的计划。

那么,蒋、傅的这个偷袭计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呢?让我们引用当时参加偷袭行动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军官的话来看一看。

华北“剿总”政工处副处长由竹生曾说:“在冀中十分空虚的情况下,傅作义想用‘围魏救赵’的方法,提出了‘援晋兵团’——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如果能乘虚而入,直取石家庄,那将直接威胁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县西柏坡的安全,围攻太原的解放军势必挥师援石,这样既可解太原之危,又可借机将华北‘剿总’的部队调到平汉线上,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从而杜绝蒋介石再从华北调兵的企图。”

华北“剿总”政工处处长王克俊:“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共产党的心脏。”

偷袭西柏坡,摧毁人民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是蒋介石很早就有的设想。10月下旬,徐向前的第一兵团在山西、杨成武的第三兵团赴绥远,人民解放军在石家庄地区的兵力比较薄弱,蒋介石认为机会来了。他设想,如果偷袭成功,可以刺激人心,冲淡因东北决战惨败所造成的沮丧情绪,用傅作义的话讲,就是“从危机中找转机”。

10月23日上午,傅作义在华北总部召开了高级将领参加的秘密军事会议,下达了对外佯称为“援晋兵团”,实为进攻石家庄、偷袭西柏坡的作战任务和部队的调动命令。任命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为总指挥,骑兵四师师长刘春方、新二军暂三十二师师长刘化南为副总指挥。

10月24日,参加偷袭的国民党军队在涿县集结,27日在保定会合。

当晚7时左右,总指挥郑挺锋在保定城内新二军军部召开师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下达了攻打石家庄兵力部署的命令。

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得知敌人的偷袭计划后,立即给中央发了绝密电报。

毛泽东看完电报后,递给周恩来、朱德等人传阅。

随后,他们立刻来到毛泽东办公室的华北地图前,一面指画着北平—涿县—保定—石家庄—西柏坡诸点,一面研究对策。

当时,解放军在冀中的兵力很少,从其他地方调兵又远水难解近渴,怎么办?

此时,毛泽东想起了诸葛孔明导演的空城计的故事,他要导演一场现代空城计。

毛泽东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恩来、朱德等,他们都认为是一个破敌良策。

他们立即作出了周密布置,由周恩来亲自指挥部队的行动。

他们作出了几项重要决策:

1、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作必要的疏散,以避免万一情况下的不必要损失。

2、令华北第七、第三纵队等部坚决阻止并歼灭傅作义偷袭部队。

3、急调位于锦西附近的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和三个独立师(后东北野战军确定为第四、第十一两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在程子华指挥下,开至冀东,向通县、北平方向活动,威胁北平,以策应华北部队粉碎傅作义部偷袭石家庄的计划。

面对敌人的重兵进攻,毛泽东临危不惧。由他作总导演的现代空城计就要开场了。

在毛泽东与蒋介石、傅作义之间,将展开一场勇气与智谋的较量。

10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一则电讯:

蒋傅军妄图突击石家庄

[新华社华北25日电]确息:当我解放军在华北和全国各战场连获巨大胜利之际,在北平的蒋介石和傅作义,妄想以突击石家庄,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据前线消息:蒋傅决定集中九十四军三个师及新二军两个师经保定向石家庄进袭,其中九十四军已在涿县定兴间地区开始出动。消息又称:该部配有汽车,并带炸药,准备进行破坏。但是蒋、傅此种穷极无聊的举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华北党政军各首长正在号召人民动员起来,配合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敢于冒险的敌军。

在这则电讯中,毛泽东告诉蒋介石、傅作义,解放区军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行动,并已准备迎歼,如敢进犯,则将全部消灭之。

蒋军突袭石家庄的副总指挥刘化南,见到这则电讯后,哀叹说:“我们自以为这次的军事行动是极为机密的,但部队尚未出发,人家就知道了,只怕此举是有去无回了。”

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也十分紧张,于27日电告傅作义称:昨收听广播得知彼方对本军此次袭击石门行动似有所警惕,广播谓本军附新二军两个师拟袭石门,彼方既有所感,必定预有准备,袭击恐难收效。

10月27日,新华社又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第二则电讯:

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敌军进扰

[新华社华北27日电]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跑向石家庄一带进扰的蒋、傅军,此间党政军各首长已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命令,限于3日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尤其注重打骑兵的方法。闻蒋、傅进扰石家庄一带的兵力,除九十四军外,尚有新骑四师及骑十二旅,并附属爆破队及汽车400余辆,企图捣毁我后方机关、仓库、工厂、学校、发电厂、建筑物。据息,该敌准备于27日集中保定,28日开始由保定南进。进扰部队有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新编骑四师师长刘春方,骑十二旅旅长鄂友三(即今春进扰河间之敌)。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有充分的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今春敌扰河间,因我方事先毫无准备,受到部分损失。此次务希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之敌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今年5月,阎傅曾有合扰石家庄的计划,保石线及正太线各县曾一度动员对敌,后来阎部一师在孟县被歼,傅部惧歼未动,但保石线人民已有了一次动员的经验,此次因蒋在北平坐督,傅不敢不动。华北军区已向各县指出,不要以为上次未来,此次也不会来,不做准备致受损失。即令敌人惧歼不来,我有此种准备总是有利无害。

在这则电讯中,毛泽东号召解放区军民,要加紧准备迎战犯敌,勿存侥幸心理,同时他再一次警告来犯者,如敢冒险,必被聚歼。

10月28日开始,第九十四军等部在10余架飞机掩护下由保定南犯,在方顺桥、望都和清风店地区,遭到华北解放区军民的节节抗击,至30日仍未能超过唐河,后梯队第三十五军因保定至北河店间铁路、桥梁、公路被破坏,也不能南进。

与此同时,华北第二兵团经3昼夜急行军,先头第三纵队及时出现在完县、唐县地区,增强了解放军的阻援力量。

这时,东北国民党军主力廖耀湘兵团已覆灭,沈阳即将解放,蒋介石输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3支大军后,在北平已无事可做了,满怀凄惨的心情,于30日溜回了南京。

毛泽东撰写的两篇电讯,对傅作义震动很大,但在30日以前由于蒋介石住在北平,所以傅作义仍指挥军队按原计划行动。

10月31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第三篇电讯:

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

[新华社华北31日电]当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崇禧、傅作义似乎还有一点生命力,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介石已经是一具僵尸,没有灵魂了,什么人也不再相信他,包括他的“学生”和“干部”在内。在美国指令之下,蒋介石提拔了白崇禧、傅作义。白崇禧现在已是徐州、汉口两个“剿总”的统帅,傅作义则是北线的统帅,美国人和蒋介石现在就是依靠他们挡一挡人民解放军。但是究竟白崇禧、傅作义还有几个月的寿命,连他们的主人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3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已经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没有“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蒋介石原先是要傅作义组一支轻兵去偷袭济南的,傅作义不干。偷袭石家庄,傅作义答应了;但要两家出本钱。傅作义出骑兵,蒋介石出步兵,附上些坦克和爆炸队,从北平南下了,真是异常勇敢,一个星期到达了望都地区;指挥官是郑挺锋。从这几天的情报看来,这位郑将军似乎感觉有些什么不妥之处,叫北平派援军。又是两家合股,傅作义派的是三十五军,蒋介石派的是十六军,正经涿州南下。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七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这则电讯的评论,给进犯者以极大的震慑,给解放区军民以巨大鼓舞。

傅作义看到这则电讯时,已得到东北野战军一部进入冀中一带活动的情报,这时他想:是撤军的时候了,这时撤军,既能应付蒋介石,又可以安全撤回,不使自己的部队受损,于是,向南京请示蒋介石批准他撤军。

就这样,毛泽东导演一场现代空城计,用3篇短文吓退傅作义10万精兵,使蒋介石、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彻底破产。

蒋、傅本打算通过捣毁人民解放军指挥中枢的办法,来刺激人心,鼓舞士气,解救危机,结果除损失近4000人马及其他物资装备,及给沿途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劫难外,一无所获。不仅如此,傅作义偷袭不成反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态势。11月初,华北第二兵团进至曲阳、定县、满城地区,对傅作义重兵据守的(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区形成直接威胁;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两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共12万人,进到冀东之蓟县、遵化地区,对平古、平津、津唐各线及平、津两城形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