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 “苏”字里的学问 第四章 “苏”是地球人的向往

到过苏州的人,都知道城西的一个叫枫桥的地方。枫桥出名是因为那里有一座千年古刹——寒山寺。它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旧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诗僧寒山子曾经在此居留很长时间,故后人将此寺院改称为“寒山寺”。

很小的时候,我们苏州人都会背诵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百年来,有关苏州枫桥和寒山寺的诗篇千千万,却没有一首超过张继的《枫桥夜泊》。寒山寺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夜半钟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邻邦日本朋友每逢农历新年之际,都会远涉重洋,成群结队地从千里之外的岛国来到寒山寺,静静地苦守半夜,聆听那古刹迎接新年的108响钟声。

寒山寺的方丈告诉我,他的先师寒山法僧和拾得大师通过弟子在日本传道,播下了这个国家的佛道,其影响巨大,日本人因此视苏州寒山寺的钟声为他们新一年精神家园的吉祥如意之声。

“当!当!当——”寒山寺的108响新年钟声,如今已被列入市级大典。每年政府要员和各界人士都会在同一时刻聚集于古刹之内,亲手敲响那数人方能合抱的古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2004年岁末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年度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十大城市”评选现场。当主持人宣布苏州市代表开始展示自己城市活力形象之后,只见一位近60岁的芬兰籍“老外”手持伊朗鼓,用标准的苏州话唱起了这首我们熟悉而动听的评弹版《枫桥夜泊》……现场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芬兰籍老人以其委婉悠扬的声调,伴着浓郁异国风情的伊朗鼓,深情而到位的歌唱,一下子征服了所有评委和现场观众。

“苏州获得CCTV 2004年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第一名!”当主持人宣布这一结果时,那位唱评弹的芬兰籍“老外”激动地用中文高呼:“我的家乡赢了!我们苏州成功啦!”

关于央视此次“最具经济活力十大城市”的评比结果,有人说苏州当之无愧,也有人说是苏州人选用一位“老外”来唱评弹征服了评委。我想这两种议论都有道理吧。后来我知道,这位芬兰老人叫艾哲罗,是一个至今已在苏州待了十余年的、自称是“老苏州人”的芬兰籍伊朗人。今年64岁的艾哲罗原是苏州诺基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11年前被总部派到苏州工作时还十分不情愿,他问上司能不能把2年时间缩短为1年,谁知一到苏州他就爱上了这里,反而请求“长驻”。几年前已从诺基亚退休的艾哲罗,索性把家安在了苏州,在苏州大学当兼职英语教授的同时,还成立了一个由多半为外籍专家组成的“快乐之家”俱乐部。在央视表演的苏州评弹便是他现成学来的。

“苏州太美了,她不仅是苏州人的,她也属于全世界。” 艾哲罗常对人这么说。

艾哲罗也许并不知道,早在数几百年前就有一位“老外”来到这个“东方威尼斯”古城后,就发出过同样的感叹。此人便是意大利著名旅游探险家马可·波罗。据说,当年这位意大利旅游探险家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国王催令和家人出了点意外的话,苏州很有可能让他停止环球旅行。“苏州有与威尼斯一样美的水和水上的城郭,但威尼斯没有苏州那么多有趣的石桥,它让我仿佛像个醉汉似的踩在云路之上去享受天国的美妙。”马可·波罗如此形容说。

“杨柳岸,晓风残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马可·波罗踩着云梯一样的石板,一步一步走过弯月般的石桥,听牧童在桥上哼着古诗与《论语》,如痴如醉。

水像一把银刀,将苏州城裁成一条条锦绣;桥则像个裁缝,将整个苏州制成一件飘逸美丽的衣衫。凡试着穿它一次的人都不想再脱下,连同身体和生命一起留在这个地方。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

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边织女行。

(明代高启《乌鹊桥》)千百年来,苏州以其独特的锦绣容貌和精致文化留住了多少游子以及吸引了多少外籍富贵,我们无法作一统计,然而我的父老乡亲骨子里的那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品质早已被世人所公认与赞美过。

清朝雍正皇帝刚坐上龙椅那年,苏州织造胡凤翬的奏折里,就曾记有这样的景象:“阊门南濠一带,客商辐辏,大半福建人民,几及万有余人。”其实,此前的100多年前,旅苏的福州商人们便已在明万历41年(1613年)建起了三山会馆。明清时期,福建商人共在苏州建有8所会馆。商人移民至苏州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那时苏州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世界重要的大城市之一,所以想发财赚钱的商人蜂拥而至,形成了苏州历史上外埠人移民到此的第一个高潮。与闽商一样,粤商也是各地商帮中来苏州较早的一批人。明清时期,广东各地商人在苏州就建了7所会馆,其中建于清康熙或康熙之前的就有5所。而这5所会馆,又全都位于当时苏州最繁华的山塘街。在有据可查的59所明清时期苏州会馆中,山塘街上有13所,阊门及山塘周边还有17所,超过了全城的半数。而后来兴盛起来的近200处公所,则逐步向这座古城的各处散布蔓延开来。继闽商和粤商来到苏州之后,晋商、徽商、浙商和鲁商们也都纷至沓来,并且形成更大的势头。这些来自南北各地的商人,他们不仅自己在此做生意,发财后又成群结队地将家眷和帮工一一搬到苏州来,成为这里的新移民,并与当地百姓融为一体。正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和开放,吸纳与兼收,苏州由此形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盛。当年的繁荣盛况被清乾隆年间徐扬的一幅历史长卷《姑苏繁华图》所记载下来,那时的姑苏城内,从虎丘至阊门,七里长街,商铺林立,万商云集,百货充溢,舟船辐辏,帆樯鳞集……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苏州城市有了显著扩大。城市地域范围扩展了,其人口也迅速增长。这一阶段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

这是明清时期的苏州,她光彩夺目。

然而苏州人并没有满足和停止过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再建设、再追求。他们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不足…

如此美丽富饶还有不足?外人总把苏州比作是中国最美的山水画,他们羡慕都羡慕不过来,苏州人自己竟然会不满足?

我的苏州父老乡亲们真的没有满足,他们在寻找、检视自己的缺失:山水画美吗?美,它平远、深远和高远。可苏州人回头看看自己一览无余的平原景象时有了愧意,因为人们总把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视为最美,但苏州人认为,“小桥流水人家”仅有一种平远之美,还应有深远之美和高远之美,于是他们开始整治出一条条巷子和一条条通江达湖的城河。

“小巷使双脚越走越深,城河让橹桨越划越远……”苏州人从此有了从容、内敛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心灵的和自然的。

但他们又马上发现,从容太多了就会散乱,内敛过甚便是闭塞,于是苏州人立即给自己提了个醒——我的祖先们开始在小桥流水人家旁和巷子的端头与城河的岸边修起一座座高高的寺塔,好让自己随时随地抬头知道天外的更大世界。于是,苏州人在有了小桥流水人家和巷子与城河,又添了一座座高耸的寺塔之后,便实现了平远、深远和高远的全部……于是,他们的自然家园和心灵家园都成为了“现实之最美”。

现在我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对故乡苏州的本质认识:你看,苏州人为什么把城市的商标注册为那座雄伟的虎丘了!那是他们在暗示一种登高远望、永不止步的追求和心境以及一览世界的胸怀。

“先见虎丘塔,再到苏州城。”这句旧时俗语,我听后,觉得似乎还应有一句:欲知苏州城,先登虎丘塔?!

是的,你想真正了解苏州和苏州人,就必须站在一个高度。

那一天,我来到繁华热闹的观前街,在街道中央被一个新景观所吸引:一座印有2006年十佳“新苏州人”手印的纪念墙,巍然屹立在那里。它用坚硬的青灰色金砖做底,墙端十双烫金的手印散发着灼热的光彩,令游人无不驻足仰望。古时有帝王名人碑刻匾额,有捐建寺庙者的铭记;时下有星光大道明星足迹,有官员题字墨宝。但为外来的打工者群体“树碑立传”,苏州是首创。一如媒体所评论的那样,外来创业者用自己的双手,为苏州这座城市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是一种见证,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站在“新苏州人”手印纪念墙面前,我感慨良多:这墙不仅仅体现了苏州市政府和人民对“外来工”这一群体的尊重和感激,也折射了我的父老乡亲们的一种胸怀和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一种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这座手印墙,我随即获得了一个数据:至2008年,苏州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务工和外来创业者的总人数之比正好是1∶1。也就是说苏州现在有两个600万,一个是本地户籍人口600多万,一个是在此工作和生活的“新苏州人”约600万。

呵,我一下感觉对自己的故乡、对现在的父老乡亲们不再是那么的熟悉了!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都是“苏州人”。

“新苏州人”,这是多么亲切而新鲜的名称。

“我愿意带着家属、孩子和亲戚迁移到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的政府和老乡不把我们当外人。”一位在我故乡小镇上安家落户十余年的河南籍老乡这样对我说。他就住在我妹妹家的对面,他说他现在已经把20多位亲戚从河南老家带到苏州工作。“有四家户口也迁来了。”

这就是我的新老乡。望着他坚实而宽阔的背影,我想到了另一个原籍河南的新苏州人,他叫罗延银,是前年“五一”期间我们一起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认识的“苏州老乡”。现年刚40岁的罗延银,老家在河南商城县,1992年他来到苏州务工,1997年他被聘为苏州城市排水服务公司疏通班的管道养护工。2006年,他以最高票当选为苏州市首届“十佳新苏州人”之一,并成为苏州有史以来首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工。

“罗延银是我们苏州人的光荣和骄傲。”这话是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同志对我说的,从他的表情和语气中我感到了一位领导者的真情与胸怀。

“不管是产业工人、管理层,还是技术人才,我们都吸引了很多国内、国外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人才引进,尤其是领军科技创业人才的引进,作为苏州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方针。”王荣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据我所知,苏州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十分重视人才和劳力的引进。早期的“星期天工程师”,到现在的“星期天科学家”都是他们引进人才的特色经验。劳务输入更是苏州在近30年中能够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据公安部门统计,1985~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8年三个阶段,是苏州“新苏州人”增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三个阶段正好也是苏州跨上三个重要台阶的大发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乡镇企业蓄势崛起。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期间,大批乡镇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自于上海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退休工程师。他们星期六赶到苏州乡镇,指导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乡企上项目、建流水线、出产品,甚至帮助推销产品。后来苏州乡镇企业红红火火了,这些人有的就留了下来,成为第一批“新苏州人”。苏州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性转折时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手段的城市工业化时期,此时各类生产要素以及海外的新技术、新产品向中心城市聚集,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得这期间的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地劳务人员以及到此经营办厂的企业家涌入苏州城乡每个角落,形成了第二波“新苏州人”高潮。苏州高速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近十年,它体现了以IT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为目标指向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这一阶段,苏州承接了国际IT产业的梯度转移,同时,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进改革。现代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纷纷进入苏州的各行各业,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国际化的特征也更明显。此间,大批高层次的国内外人才和有技术的产业工人聚集到苏州,形成了最大的一轮“新苏州人”潮。现今,光是从零成长起来的苏州外资企业就聚集了200多万“新苏州人”……

一个600万人口的城市,接纳和吸收了同样数字的新人,于是有人这样称道“白发苏州青春相”。

苏州是古老的,苏州又是青春的。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另一半融入到原有的那一半群体时,这个群体肯定变得青春了!

在今天的苏州,无论城市或乡村,你很难分得清谁是真正的老苏州人,谁是新来安家落户的新苏州人,他们已经完全和这块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都融为了一体。

这就是我父老乡亲和政府官员们的高明之处:十余年前他们就改口将“外来工”称为“新苏州人”。

一个“新”字,包含了亲切和温馨,包含了尊重和体贴,也包含了期待和希望。

苏州对外来务工者和外来创业者的关心,并非一个简单的“改口”,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一项项措施,更是如同一家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

看一看2006年苏州市开始实施的“新苏州人计划”的具体内容,你就会明了苏州对外来务工者和外来创业者的那份体贴关怀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政策上的关照,而是真真切切“一家人”的平等相待。这一计划中包括:老有所养——只要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在苏州参加社保,与本地职工一视同仁,平等参保,平等享受。从养老、医疗、工伤到生育、失业,五险合一。病有所医——在企业就业的外来工,被纳入城镇职工保障网。在苏州农村种田的5万外来农民,同样也被纳入当地农村合作医疗,他们的子女也享受大病医疗等保险,并享有各种免疫接种。学有所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30万的外来人员子女在苏州中小学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数的四分之一。苏州设立面向“新苏州人”子女的定点中小学,仅古城区就有15所。居有其屋——通过政府投资、单位出资、吸纳民资、农民入股等集资方式,在全市建成了4000余处质量高、环境美、租金低的外来人员规模型集宿区(点),共吸引了170多万外来人员入住。尊重城市里每个公民的权利,包括匆匆过客,这是这个古老而新兴的现代化移民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

夕阳西下时的苏州高新区内,一幢刚刚建设完工的13万平方米的民工公寓——景山公寓,此时华灯齐放,轻曼的歌声悠扬地飘荡在绿草如茵的小区内。下班归来的青年女工董金娜,迈着欢快的步子,走进干净整洁的小区,暖暖的春风吹着姑娘桃花般的脸庞,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小董进了自己的宿舍——5幢C4205室。这是一间35平方米的宿舍,里面住着10名员工,卫生间、电扇、书桌一应俱全,房间里收拾得十分整洁。“这里租金每月只有六七十元钱,设施齐全,舒适安全,生活很方便。”虽然到苏州只有两个来月,但董金娜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我已经想好了,再过两三年,我把父母也接过来。苏州太美了,这里的人好,城市也好,工作和生活更好,所以我要动员全家人搬过来,都当苏州人。”其实有董金娜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苏州有一份调研报告说,在600多万“新苏州人”中,有十分之一的年轻人已经或正在准备落户此地,成为永久性的苏州人。而这中间,海外归来的学子以及外企中的外籍人士就占了相当数量。

唐杰才,一个有着中国式名字的新加坡人,在美国读完大学到硅谷创业,12年之后他单枪匹马从美国来到苏州,起初公司连他只有3个人,做外包服务。经过几年拼搏,他一手创办的新宇软件公司进入了“全球IT服务100强”,并在100强的单项排行榜上名列“专业应用程序开发供应商”第三位。现在,唐杰才的公司在上海、大连、广州、香港、美国都有了分部,仅在苏州的员工就有1000多人,波音、微软、IBM、宝洁等众多知名公司都是他的长期客户。作为外籍出身的“新苏州人”代表,唐杰才的手印也被高高地烙在观前街上的那面光芒四射手印墙上……

唐杰才不是唯一拥有如此荣耀的外籍“新苏州人”。

2009年1月19日,苏州市2008年度“十佳魅力科技人物”揭晓,用德国智慧制造中国著名“刹车”的托马斯·林童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是获得这个奖项的首位外籍专家。托马斯从苏州市有关领导手中接过荣誉证书时,向参加颁奖典礼的全场群众连声高喊道:“我是托马斯,我是苏州人!”

托马斯在德国从事了12年公共交通系统领域的研发工作,因为表现突出而被公司派到市场更为广阔、挑战也更为艰巨的中国。而他所以最终决定来到中国,他坦言不仅是因为中国地铁市场占世界的50%,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因为他有一个会说中文、热爱中国文化的妻子。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古老的文明神秘而令人向往。2005年,托马斯携妻子来到苏州,开始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初来乍到的他,就要承担公司项目系统技术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他不光要面对工作上的新挑战,同时还要处理与中国同事之间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带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很多困难都难以想象。但欧洲人特有的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觉得这些差异很新鲜,所有问题也在他逐渐“入乡随俗”的过程中迎刃而解,并很快就成为地道的“新苏州人”。

“在中国的三年,我学会了如何用中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与德国不同,但很有趣。”托马斯如此说。

三年中,托马斯带领的团队已负责参与了世界各地近30个地铁、轻轨、大型铁路的技术设计与调试工作。这些项目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其中包括正在建设的苏州轻轨项目。他负责参与的上海地铁9号线使用的原型车,是中国地铁国产化的里程碑标志之一。兼容并蓄的现代化苏州给了托马斯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带来的先进技术也让中国在这方面与德国同步。吴侬软语的传统苏州把托马斯和他的妻子变成了地道的“新苏州人”,还多了一个在苏州出生的女儿。现在,托马斯逢人便说:“神秘的中国吸引我来这里,天堂的苏州说服我留在这里,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

二胡、太极、吟诗、演小品……又一场“情系苏州”外国友人才艺大赛开始了,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等2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异国友人竞相登台表演:

你看,那从美国西雅图来苏州求学的欧可欣,操着一口不太熟练的普通话,神情专注地演讲着她眼中的苏州。在她的眼中,这座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比西雅图大,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情好客的苏州人善解人意,会让人忘却孤独。

再听听作为“老苏州”的周文艺是如何描述自己在苏州的生活的:“我从马来西亚来苏州工作后,就牢牢把握一切机会,从一开始便像苏州人那样自信、认真地工作,空闲时我游泳、打壁球,感到无限惬意。我之所 以安居乐业在这个天堂里,是因为这里可以常常吃到我最爱吃的大闸蟹和青梅……”哈哈哈……笑声歌声一起在这群新苏州人中波涌涛起。

大赛现场高潮迭起,来自美国的约瑟夫妇演出小品《中国罗曼史》,那幽默、那夸张,令台下观众捧腹大笑,而约瑟夫妇依然沉浸在陶醉之中,小品“求婚记”表达了他们对姑苏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石板小巷的迷恋之情。当19岁的韩国姑娘郑秀娥穿着一袭蓝旗袍走上台时,全场欢声雷动。“苏州的美是最为独特的美,美就美在她的园林,美就美在她的小桥流水,美就美在她那又糯又甜又嗲的苏州话。我爱你,苏州,我的异国故乡!”韩国姑娘用甜甜的、清脆的嗓门高喊,一遍又一遍。

“我爱你,苏州——我的异国故乡!”于是,全场所有人呼应着站起来,这样齐声高喊着,一直将炽热而深情的声音传遍整个苏州城……

“是的,苏州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传统视野,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比如经济,它已经从‘苏州制造’全面向‘苏州创造’转变,同时又朝新的方向发展,即从‘苏州创造’到‘苏州投资’——依靠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到苏州之外的地方去实现苏州经济的另一种形态。而无论‘苏州制造’,还是‘苏州创造’或‘苏州投资’,都离不开新苏州人的力量。根据预测,到2010年,‘新苏州人’将超过800万人,多于本地户籍人口。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苏州人’概念将从此改变,苏州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苏州、世界的苏州。苏州是我们共同的美丽、和谐、富裕的家园。”一位苏州干部告诉我。

说得多好!苏州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的、人类的。

然而我知道,苏州,这个我的、中国的、人类的家园能有今天这般美丽和如此活力,其实才经历了弹指一挥的时间,也正是这个原因,故而有了我的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