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江山启示 法无定法
企业是想要做大的,那么做大有没有必胜的方法呢?
正确答案是:有相对的方法,但是没有一定成功的方法。
做大和做强
很多专家评论企业时,往往强调要先做强,说只有在做强的基础上才做大,实际上这是个诡辩。
比如创业,什么时间最好?
专家说等你有钱、有经验的时候,可往往等你真有钱,万事俱备的时候,可能创业的机遇也丧失了,你的创业激情也没有了。
比如学生,什么是最好的成功之路?
专家说你应该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然后海外深造,最后成为着名的科学家、企业家。
不是说这条路不对,而是说这未必是唯一的路。看看现在的成功人士,真正按这条路走向成功的比例很少。
有个玩笑,一位着名的企业家说:你们今天努力学习的目标,就是为我们这些没有读完大学的老板打工的。
换句话说,即使这条路绝对正确,只要考上清华北大的人都一定成功,那么考不上的人呢?难道就没有办法成功吗?
比如小企业,我们说要打造竞争优势。
实际上一个小企业的资源很少,一起步就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企业当然能成功。但是如果你不具备竞争优势,难道就不能发展了吗?
实际情况大多数小企业起初都是差不多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小企业是怎么成功的?往往是在某一个特殊时期,它的一个长处发挥好了,抓住了机遇,形成微弱的优势,随后优势就能自然放大。
比如我成本低,我可以降价,这样市场扩大,规模就扩大,效益上升,人员扩大,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样优势就更明显。
所以,大部分企业的成功都是一招鲜,在策划、销售、技术、管理某一个局部突破,然后把局部优势转为整体优势。最典型的是秦池,胆子大,敢打广告,结果也成功了好几年。
这是一个简单的真理,但是很少人说实话。因为成功后,人就容易迷失自己,加上有专家、媒体帮助吹牛,于是把一个长处总结为全能天才。同样,专家、媒体也喜欢落井下石,一失败,就能把你批的体无完肤,好像你不失败就不正常。
创新这个词很流行,说什么人无我有。
这还是悖论,中国的企业这么多,如果每家都是人无我有,哪有这么多的创新呢?
我们说投资要找新领域,不要投资产能过剩。
这句话在短缺经济时代是对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你看看还有什么产业不是过剩的,不过剩那都是新产业、新技术,不过这些东西没有几个人懂,如果人人都懂,没有门槛,那能算新技术吗?
同样,做大和做强的关系也是辨证的。
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当然好,不能形成,那么先做大后做强,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这也是一条成功之路。
只要你有钱,你把一个行业前几十位,多收购几家,一整合形成规模优势、垄断优势,这同样是很好的做强策略。
所以做强和做大是一体两面,并没有一定要先做大后做强的,只是时机的选择问题,而且往往是循环的。企业经常是先做大,后做强,再做大,再做强。
多元化与专业化
企业发展到底应该走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道路?
看看国外的大企业就知道,有专业化成功的,也有多元化成功的,所以仍然是辩证关系。
专业化的优点是对行业熟悉,管理比较内行,而且外派人员比较容易。
专业化的缺点在于:
一是专业化收购谈判难,因为涉及收购同行,往往同行是冤家,不是危难时候不好收购,因为你懂行,对方管理层知道你不倚重他们,当然不希望合作。
二是专业化往往跨区域,总部和子公司距离太远,这样管理成本高,而且总部的政治平台发挥有限,也容易失控。
三是专业化风险大,因为行业是有波动的,出现行业大低谷,你会束手无策,死得很惨。
四是专业化文化单一,人是混血儿好,企业也一样,多元化企业可以交流经验,有时候其他行业的经验对本行业可能作用更大。
多元化的优点是抗风险能力强,发展机遇更大,文化更健康。
多元化的缺点在于:
一是总部管理难度大,对领导的要求是艺术管理、文化管理、人才管理,而不是专家管理。
二是新行业谈判比较简单,但是因为不懂行,容易上当。
三是资源配置不集中,通才多而专家少。
大部分企业发展是多元化和专业化杂交,一个企业做大了,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拼命建设,那样有运输成本、资源条件等限制,要发展必然是跨区域发展或者区域多元化。
企业做大了,在当地有影响力,可以利用政府资源涉足其他行业,这样管理成本低。做得更大了,可以选择一个产业,进行跨区域专业化。然后是很多产业跨区域做大,结果必然有的好、有的差,又开始选择主业回归。可到一定时候,产业发展是有瓶颈的,又要走多元化。
多元化有时候是必然选择,有的企业所在行业很小,你已经做到第一、甚至垄断地位,你不多元化怎么办?除非你不发展。
所以多元化和专业化是一体两面,企业需要根据环境、自身情况、机遇等决定的,还是属于一种选择问题。
战略与机遇
企业是需要战略的,如同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理想、职业发展规划。
小企业资源很少,又侧重在局部市场竞争,老板自己整天搞经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情况都熟悉,老板的远期想法就是企业战略。这个时期主要是原始资本积累,重要的是抓机遇,什么项目挣钱、什么有资源就干什么,这符合实际情况。
企业越大,产业越多,老板就忙不过来,这时候战略就必须要有人研究、参谋甚至决策。但是不管多大的企业,战略也要有灵活性,要考虑机遇。
机遇本身是战略制订的一个依据,但是外部机遇是变动的,所以导致战略需要及时修订。
战略是要清晰,但是不能太理想。
比如投资,你一定要一个好行业,选定很清晰的目标企业,一要控股,二要价格低,三要效益好,四要没有历史隐患……
有这么好的企业为什么要给你控股,一定和你干呢?
这就想找老婆一样,你不能完全按照梦中情人的标准:脸蛋要端正,身材要苗条,父母要有钱,文化要高,品德要好,对我忠贞不二,能下的厨房,照顾家庭任劳任怨,最好对我外面的红旗飘飘也是置若罔闻,甚至鼓励支持。天下哪有这么好的女人呢?有这样的女人难道就一定非你不嫁吗?
投资像恋爱,不能太理想,也不能没有条件。理想和现实要结合起来,和战略意图差距太大当然不能干,但也不能太挑剔,要抓住主要因素,不能求全,应该遵循满意原则。否则必然丧失发展机遇,最终成为剩男、剩女一族。
所以战略和机遇是一体两面,战略太灵活的等于没有,过于强抓机遇容易迷失方向,战略太僵化等于中毒,过于迷信战略容易丧失机遇。
集权与民主
管理是相对的,没有最完美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也如此,集权和民主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优缺点。
像华源和丰原实施的闪电战,都是因为集权管理,决策迅速,如果内部采用民主决策,不仅效率低,而且保密性差。
集权的麻烦在于选定集权者难,制约集权者蜕变难。
如何保证选定的这个集权者就是能力强,这比较麻烦,对于一把手有时候你不给他权力他确实干不好,可如果你给他权力,他要是不能干,企业就遭殃了,所以选择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比较难。
即使一个集权者能力非常强,但能不能保证他永远伟大,这更难,成功后谁能抗拒名利的诱惑?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有很多案例,一个卓越的领袖后期出现品德和能力蜕变,结果无人阻止,最后出大事情才被换下。
同样,企业做大了,总部对下属子公司也存在管理力度问题。
总部放手不管,下面容易诸侯割据,容易出乱子。
总部管狠了,层层汇报,会议多,效率低,而且工作失误找不到责任人,因为大家都参与了,该惩罚谁呢?
所以管理模式也存在不确定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些概念是用来做报告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在集权和民主这两种模式之间摇摆,只是侧重度不同。
真正优秀的企业往往是集权制,但数量很少,因为能持续保持清醒的集权者不容易。
结论:企业成功没有固定的方法,起家往往是一招成功,持续做大就需要不断调整模式和方法,而这种调整有运气成分,成则为对,败则为错。任何方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存在对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