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采访手记

曹杨新村在上海颇有名气。

曹杨新村建立于1951年,是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亲自选址命名的上海市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位于普陀区中部,因在曹家渡和杨家桥之间,故名曹杨新村。据说明万历年间,有安徽曹姓大族移迁至苏州河南岸,逐渐形成曹家宅,为与苏州河北岸往来,曹姓人又在江边设立渡口,遂被叫曹家渡,渡口约在今天曹杨路桥西。这一带是上海开埠以来商人最早兴办工厂的地方,如油厂、面粉厂、缫丝厂、纱厂等等,所招工人除城市贫民外,大多来自江苏、安徽等地。工人所聚日多,在此搭建房舍,逐渐形成集市。当年陈毅市长将工人新村选在这里,大概也因这里最早孕育了上海工人阶级的缘故吧。翻开1952年6月30日的《解放日报》,赫然可见当天参加曹杨新村落成庆典大会上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向入住新村的先进工人们挥手致意的照片,那时的潘汉年英姿勃发,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而笑容更灿烂的是那些先进工人代表,他们是杨富珍、陆阿狗、裔式鹃等等,作为奖赏,他们是第一批人住曹杨新村的工人。

今天,曹杨新村的规模已从一村扩展到九村。这里居民共有1.7万户,人口9.4万,辖区内有中央部属、市、区所属单位200余家。在上海市实施三个台阶战略中,曹杨新村是第一批文明小区试点单位。近10年来,曹杨新村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称号6个,上海市先进称号38个。曹杨新村街道曾在全市创造了20个第一。曾被上海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红旗集体,1995年又获得全国最佳街道、中国街道三星等殊荣。

笔者在曹杨新村采访时最大的感受是领略了什么叫资源共享。

社区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称之为社区资源,倘若依类划分,可分为经济资源、物资资源、地理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等。这些资源有的归属街道,有的归属单位,过去它们大都互不交流,只在本单位或本系统供自家享用。这种把资源当做特权或团体利益封闭享用的特点,带有鲜明的垄断和封建特质,它与开放和现代这样的词汇是格格不入的。

由于社区形成条件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差别所决定,不同社区所拥有的资源质量和数量是不同的。它是由社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社区的资源布局、配置和使用程度各不相同。这样,如何在社区建设中用全新的观念考量和规划资源,打破街道和单位的资源封锁,拆除二者之间的围墙和界碑,就成了各街区进步性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而曹杨新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曹杨新村街道工委书记章宇慧引领笔者参观了曹杨新村。几十年过去,这个原本的工人新村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社区内亭台生命力。别看老妈妈年纪都很大了,但总有新赋脱口而出,不管是演唱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堪称上乘。你看,75岁的赵爱英老妈妈扬臂指挥的英姿,颇有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的风度,许多老外看了她的演出,都以为她是科班出身。63岁的蒋维嵋,弹得一手好琴。看她穿着拖地长裙,云髻高耸,薄施粉黛,落落大方地端坐钢琴前熟练弹奏的模样,你会认为她是专业乐团的演奏家。67岁的孙佩玲十多年前从曹杨新村迁到静安区的愚谷村,但是她离不开老妈妈合唱团,依然参加合唱团的各项活动。有的老妈妈随儿女定居国外,但终于受不了寂寞和孤独滋味,别儿离女,回到老妈妈合唱团的温暖怀抱里来。

老妈妈合唱团一直保持着60人左右,坚持每周排练,她们不仅能演唱中国歌曲,还能演唱外国歌曲。她们还自编自导了一些反映新村老年人生活的节目,如《开心里格来》、《幸福晚年乐陶陶》、《我们爱种花》以及歌舞《我们去旅行》等等。合唱团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活跃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同时,她们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上海市各种大型庆祝活动的舞台上,是上海一道绮丽的风景线。她们还经常参加外事活动,为外国客人演出,并和他们一起联欢。在接待演出结束时经常邀请外宾跳一曲《接龙舞》,使来访者卷入欢快的旋律,或者与来宾跳一晚轻松愉快的交谊舞,常常令外国客人赞叹有加乐不思蜀。

老妈妈合唱团常演常新的秘诀之一就是资源共享。文化中心无偿地提供排练、演出场地,文化中心老师无偿地训练、排练和指导老妈妈合唱团,为她们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由于老师们年轻活泼,思想活跃,专业技能、艺术素质都较高,她们的介入,给老妈妈合唱团注入了新鲜血液。笔者特别注意到合唱团的指导老师,她是一个30多岁的区文化馆的干部,笔者问她何以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蜗居在老妈妈们身边,内心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她告诉笔者:我这样做不只是付出,还大有所得。虽然活丰富了、充实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显得年轻和开朗。子女、老同事及邻居见了都夸我年轻了,精神了,这些都是我参加老妈妈合唱队以后得到的收获。

张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使我牢记在心。张老师说:我们这些老人,有的在年轻时想唱歌、跳舞,想美,由于当时没有条件不能实现。而现在参加了老妈妈合唱队后却实现了自己的宿愿。每当合唱队活动日或有演出等任务时,大家都会精心打扮后来参加活动。我自己也会认真对待,像参加盛大的节日一样装扮好自己去参加活动,除非有特殊情况从不请假。现在我感到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很充实,很愉快。退休初期产生的灰色阴影已完全消除,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老师的培养和合唱队的集体熏陶。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老师!

由于我自己的收获,我还介绍了厂里两位退休厂长和一位退休工程师参加了合唱队,他们都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和收获。

曹杨街道老妈妈合唱队队员宗琳芳

2000年4月23日

像老妈妈合唱团的例子在曹杨新村还有许多。资源共享使街道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曹杨新村街道每年举办一次曹杨之春艺术周活动,每届一个主题,如祖国在我心中,春满曹杨等等,已连续办了八届。被誉为社区的庆典、居民的节日。街道还经常组织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唱歌、绘画、摄影、书法等各项表演、展览、竞赛等活动,为丰富社区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曹杨新村的资源共享并不仅仅限于文化资源,一些社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也纷纷加入资源共享的队伍中来。多种资源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和文明水准的提高。曹杨新村越来越美,在上海名气越来越大。若干年前,著名洋笑星大山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盛赞上海有个曹杨村之后,许多外国客人慕名而来,当一天曹杨人,而曹杨街道已经具备一天可以同时接待500名外国客人的能力。凡是来过这里生活的外国客人,离开曹杨新村时无不伸出大拇指说:曹杨!曹杨!日本大阪基督教青年语言研习团的几位朋友在参加了曹杨新村举办的家庭文化荟萃活动后流连忘返,他们说:再见,上海,回去多积累点钱,明年我会再来的。

老妈妈合唱团成立几十年来,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大批外宾、港澳台同胞,受到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访者的好评,使每一批外国朋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美国朋友在和合唱团联欢后激动地说:我到过世界大多数国家,看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员的表演,可你们的表演却使我感到最感人,最精彩,最令人难忘。一位丹麦妇女在看了老妈妈合唱团的表演后,也情不自禁上台和老妈妈们载歌载舞,休息时老妈妈忙递上毛巾和橘子水,这位外宾感动地说:你们使我感到又回到了妈妈身边。这是我最快活的一天。土耳其总统的女儿是个不苟言笑的人,陪同她的官员对老妈妈们说,她到中国来还没露过一次笑脸呢。可是,当老妈妈的表演唱《开心里格来》终了时,她由衷地笑了,她走上台和老妈妈们亲切地拥抱在一起,感谢老妈妈们给了她一个美好的晚上。德国共产党主席米斯看了老妈妈们的表演后说,看到中国老人聚在一起追求生活乐趣,充满信心地欢度晚年,我心里非常高兴。你们幸福的生活,再一次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老城厢属于上海历史的一部分。比如它的石库门,它的七十二家房客。它曾经和上海的繁荣一起走进人们的记忆,就像北京是由许许多多四合院组成的那样。但同时它的拮据和无奈,属于城南旧事……豫园街道侯家路居委会管辖的紫花小区就是这样的小区。整个小区清一色全是典型的老石库门房子,属二级旧里,有居民400多户。笔者曾在居委会干部陪同下来到居民家中,穿堂人户,只觉层层叠叠。顿时心升颇多感慨,有俗话说,过日子的难处,树叶还稠。这就是说人活一世,要遭遇几多生活的磨难,怕是比树上的树叶还要多得多。倘若你来到紫花小区你看到老旧的危房,干裂的墙壁,九曲八回的水管和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杂物,你就看到真正的老城厢了。浦东开发区像阳光一样明媚的生活是生活,而这些灰暗色调的生活同样也是生活。但是,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并没有拒绝生活,他们热爱生活。虽然小区很老很旧,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岁月把它们剥蚀得斑斓模糊,甚至有些残缺不全,但人们仍然用极大的热情去修补这些生活中的老照片。

下面就是笔者采访时发现的侯家路居委会在整治公用部位,强化硬件建设,美化生活环境,创建文明小区时的工作日志,先随手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工作日志之一:整治公用部位的战斗打响了!

然而,整治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居民不理解。由于我们地区是老城厢冻结地块,居民中存在着混日头的想法,认为总归要拆房子的,不配合整治,有的居民在公用部位堆放杂物是为了占有一席之地,年纪大的老人比较节约,我们把垃圾杂物扔抬出去,转眼她又捡进来,有的还要到我手上来抢。针对这些情况,居委会干部耐心地,不厌其烦一遍遍宣传创建文明小区的重要性、必要性,环境整治与居民的关系,并发动党员、小组长、积极分子带头从紫华路68弄开始逐步向侯家路延伸,一幢一幢房子整治,一车一车垃圾从弄堂里运出来。通过整治,居民们看到走廊畅通了,天井整洁了,他们感叹地说:要不是居委会干部来唠叨,每周星期四上午雷打不动,搬的搬、扫的扫、拖的拖,特别是高温季节,一个个干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终于感动了上帝,有的居民送来了茶水,也有的端来汽水。现在居民们不再对扔毛垃圾反感,反而要求我41居委会帮助清理,现在小区环境干净多了,居民们也比较满意。今年以来,共清理垃圾100多吨,但是按照文明小区的标准还有距离,整治仗还要打下去。

工作日志二: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件

在公用部位整治中,一般我们都事先通知居民,然而总有个别居民不知道,居民不在,我们将他需要的东西扔掉了,怎么办?

当不愉快的事件发生后,居民找上门,我们总是先做解释工作或赔礼道歉或商议补救办法。只要我们态度诚恳,居民大多是通情达理的。如紫华路一户居民去乡下扫墓,回来后发现他家的小五金工具箱被扔掉了,很恼火。块长上门赔礼道歉,他还是不高兴。居委会领导又主动上门,再次表示歉意,说明是居委会的工作疏忽所造成的,当时应该打开看一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老两口看居委会领导一片诚意,最后谅解了我们。又有一户人家放在走廊里有几根三四米长的角铁,这次扔毛垃圾中,由于有外地民工参加,手忙脚乱中居委会干部不注意,角铁被他们扔掉了,这个居民几次来到居委会,反映家中房子小,该角铁要搭阁楼派用场的。考虑他家较困难,角铁又找不回来,居委会赔偿了100元。还有一户居民是退休老教师,丈夫生前喜爱曲艺,留下一副配乐用的小鼓,当她发现丈夫的遗物被扔掉时急得都要哭了,我们一听马上帮她找,幸好运垃圾的卡车还未走,从弄堂口垃圾车的垃圾堆里找回此物。

因此,党支部总是提醒大家,工作做在前面,提前几天通知,事先征得居民同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工作日志之三:第一幢样板楼的建成

紫华路68弄的大修工作结束以后,灶17革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做到三统一:统一灶台、统一吊柜、统一水斗。由于灶间装修要求居民自费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选择了紫华路68弄17号为试点,居委会对3户居民做通思想工作后,才正式开始施工。对于装修,居委会干部都是门外汉,只凭参观了董家渡街道王码居委会留下的一些印象,具体如何设计,胸中无数,我们只得摸着石子过河。首先把3户人家灶间定位,划分好,确定灶台高低,吊柜尺寸。施工时,我们站在一旁看民工砌砖头,发现问题立即返工,因此进度比较慢。我们天天朝弄堂里跑,一次次来看,终于将灶台砌好,瓷砖贴好,吊柜做好,又调换了陈旧的电线,电表移位集中,达到统一规范化。原来脏、乱、差的灶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居民面前,有点新公房的味道。居民们争相来参观,看了有点心动,有的也开始行动。第一幢样板楼建成之后,接着又建了第二幢、第三幢,有的居民自己请人装修,还有的居民对灶间部分装修。以后我们又搞了水平划一,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居委会干部也有了一些经验,这条弄堂公用部位划一率达50%以上。

工作日志之四:创建文明小区。促进邻里团结

石库门房子人情味较重,门对门、窗对窗、灶台连灶台、亲亲热热如一家。但是,也有牙齿碰舌头的时候,邻里纠纷,特别是公用部位矛盾突出。从开始创建文明小区活动以来,居委会从加强对居民教育入手,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如紫华路68弄有一位孙先生,原来与邻居为公用部位闹矛盾、吵架,情绪激动。居委会在调解中结合小区创建文明,要求居民遵守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希望他作为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为群众做个榜样。后来他主动与邻居和好,还帮助砌水斗。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孙先生配合块长开展工作,并做好周围的环境卫生工作。个别居民乱倒粪便堵塞阴沟,他不怕脏、不怕累,主动用手去挖出来,用水冲干净。还帮助居委会用油漆在弄堂内画停车线,将自己家里的盆花拿出来放在小区花架上,现在他成了社区志愿者。

居住在紫华路68弄的居民,对创建文明小区早已家喻户晓,从整治公用部位、灶间装修、刷白、外墙上涂料,弄内砌花坛、安装铁门、文明格言上墙等,眼看弄堂越变越漂亮。他们从居委会干部的212作中深切体会到创建文明小区也是实事工程,比较配合工作。如紫华路68弄12号,当初为灶间装修定灶位时也有些矛盾,在职职工小谢姿态比较高,他提出愿意分最小的地方只要能烧饭,两位老太太虽说同意装修,但要付费又有些犹豫,幸亏子女支持,因此工程进展很顺利,又调换了陈旧电线。与昔日昏暗的灶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周围邻居看了都说好。通过创建促进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他们看到居委会干部擦玻璃,冲地面,经常会惊奇地说:这也要你们做?我们趁机进行宣传,要求居民配合搞卫生,他们连连点头说:应当配合,这是我们自己住的地方。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团结,减少了矛盾。这真是:老城厢老房老屋老街坊,石库门亲情友情邻里情。

紫华小区经过整治,就像老照片又重新上了彩,成了彩色照片。虽然是历史部位,但是经过打磨,经过整治,仍然能熠熠生辉,闪烁出动人的光泽。对此,喜欢舞文弄墨的居委会干部徐文虎对紫华小区这样总结道:

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社区就是家,家家都爱家。与上海的老城厢相比,厦门的鼓浪屿虽说年龄大体相仿,但环境和居住条件却要优美的多。据史载,早在宋朝时期,聚居在鼓浪屿的人民大都以渔农为生,即使是明清两代,其生产方式仍未改变。因鼓浪屿怪石嶙峋纵横交错,可据势守险,于是被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辟为根据地,郑成功曾率师在鼓浪屿驻扎四年。之后,这里仍恢复为农耕之地,只不过多了一层伤感记忆而已,石壁风云余旧垒,人家烟雨事春畴,在蒙蒙烟雨笼罩下的田园风光,总让人忆起先人那阴郁的眼神。由于有了这样的经历,鼓浪屿就成了江浙一带爱国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有许多当时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如著名文人徐孚远、张苍水、陈士京等人都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陈士京还曾在鼓浪屿筑鹿石山房隐居,死后也葬在岛上。民族英雄和爱国文人深情注视过的鼓浪屿,注定要成为不同凡响的文化荟萃之地。

鸦片战争期间,鼓浪屿被外国势力攻占。1844年之后,由于厦门港被迫开放,清政府海关、港务等主权逐步丧失,外国列强潮水般涌进厦门,在鼓浪屿占地建房,有数个国家设立领事馆、海关税务司公馆、教堂、教会、医院等等,除此之外,还建造了大量的离宫别馆、私人别墅,加上原来的中国气派的建筑,一时间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鼓浪屿建筑多数为低层庭院式建筑,大部分的建造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它们主要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建筑手法的影响,同时又具有闽南的地方色彩。房屋一般选用当地的石材或红砖,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坡折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用栏板辅以奇异别致的琉璃瓦花格。建筑的各个立面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构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顶。有的建筑仿造古代宫殿式建筑糅合西欧建筑造型手法,形成外形独特、屋檐线条奇异的建筑风格。由于当时的西方建筑世界正时兴复古主义,加上来东方淘金的西方设计者大都狂野而敏锐,他们看到中国气派的建筑也不得不惊赞有加,因此深受感染。于是,鼓浪屿便成了他们想象和模仿的天堂,他们曾在这里遗留了大量的折衷主义和集仿主义作品,尽管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制造过罪恶,但也确实创造过美丽。现在,即使在欧洲,在美洲,在世界各地,也很难寻觅到这样集中、这样品种齐全的世界性的建筑标本。

现在,这些美丽已融入了鼓浪屿独特的人文环境。簇拥它的不仅仅是浓密的藤蔓和南国花木,还有悠扬悦耳的琴声……

鼓浪屿曾经孕育过一代钢琴大师殷承宗。现在,它已经变成为国家输送音乐人才的基地,一批批钢琴神童和音乐天才从这里走出,它成为连西方也惊赞不已的钢琴之岛,一个不足两万居民的小岛,钢琴拥有量已经超过500架。笔者曾经观看过这里的家庭音乐会,你循着音乐声走进一户人家,就会惊诧自己是否到了文艺团体的排练现场……

鼓浪屿就像是一只硕大无比的乐器,即使你不经意碰一下它,都会回响起清脆优美的乐声……

让小区的生活精致化,这是江南无锡人的追求。

在无锡新区北侧的太湖花园小区,绿化和美化是这个小区经营者们的绝活:以小区中心绿地和滨河绿化为主,辅以各主团绿地和宅前绿地,形成了多空间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绿色是小区的基调,也是永远不变的色彩背景,变换的四季花卉,如月季、玫瑰、郁金香、山茶花、美人蕉、牡丹花等等它们在每个季节里充当主题倾诉的角色,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小区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不胜收。那小桥流水、茵茵芳草,绿树红花之间镶嵌着一幢幢造型新颖、色彩丰富而和谐的住宅楼区,给人一种天上人间之感。而南长区清杨街道却在区内开展文明楼竞赛,涌现出十多个特色楼,它们是助学楼、无吸烟楼、新风楼、绿化楼、拥军楼、文艺楼、建教楼、助残楼、书画楼、互助楼等。南阳新村4号被称之为书画楼,在这幢楼里,每家每户都有着自己的爱好,或绘画,或书法,或写作,或收藏。每逢重大节日,全楼居民聚在一起,自发地举行书画以及收藏的交流活动。楼里每季一期墙报,是文学创作者发表作品的303室的户主吴文浩,原是无锡市纺织局退休干部,他于1985年开始集邮,颇有心得。1989年又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如今他已是远近有名的小区艺术家。302室的王丽娟,原是市一中的教师,退休后开始学习花鸟画,市内每有画展,她必亲去观看临摹,几年下来,她也能挥洒自如,画一幅令人称道的写意花鸟了。

该市文明办主任翟敬说:

无锡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对一个城市和地区来说,改变它的物质形态或许只是10年20年的事情,但是,要想创造一种文化,就要经过漫长的时日,它要经过稳定的物质积累和丰饶生活的积淀,它的制作过程很像是酿酒,有颗粒饱满的粮食,才有醇香甘甜的美酒。无锡地阪下善制皓了物盾卜的丰硕.才有今天生活上的精致,而且渐渐生长出一种独特的无锡文化。我市在全省两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讲评中,电视《华西之路》、《银杏树下》,锡剧《瞎子阿炳》、《爱河滔滔》,舞蹈诗《太湖鱼米乡》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舞蹈诗《太湖鱼米乡》获得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锡剧电视剧《珍珠塔》获全国电视戏曲片二等奖,散文《淹没的辉煌》获鲁迅文学奖。我们还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三学活动,推广了江阴市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的做法,组织开展了百村(居民)千册图书室创建活动。为了推动全民读书活动,我们还举办了家庭读书节、文化书市,开展特色文化家庭评比活动。郊区农村全面开展了家庭读书一、二、三、四、五工程。知识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市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学习知识、崇尚科学、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几年来,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色彩纷呈,连绵不断。每年举办的太湖艺术节,活动项目多达50多项,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蓬勃兴起的广场文艺,以灵活新颖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吸引群众观看。每年由文化部门、地区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平均在60场以上,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又营造了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近年来,富有特色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也开展得生动活泼。南长区的清明桥之春、古运河之秋,北塘区的无锡米市艺术节,以及社区文艺调演活动,体育节、锡剧节、诗歌节等文化活动,都各具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繁荣文化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管理。做到经常抓、,反复抓,使文化市场较好地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成为全国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地区之一。

1996年后,我们按中央精神进一步落实文化生活政策,建立了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加大了对室内文化事业投入。6个城区都建起了功能较全、管理规范、满足地区居民需求的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区、街、居委三级文化网站基本形成,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全市人均1册,万册图书馆超过100个。八五期间,我们仅市区用于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就达5.35亿元。市区和郊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市级文化设施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建成革命陈列馆、新体育场、图书馆、市新闻大楼、广播大厦、太湖娱乐城等一批市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这些硬件设施对我们无锡文化的生长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穿过古运河渐渐远去的橹声,在新奏的二泉映月的悠扬琴声中,无锡人正精致地创造着他们的生活。上有天堂,下有苏锡杭。这句新改的民谣,是无锡人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争取到的赞誉。

1988年冬天,天津市冬菜冬煤供应告急。那时一个住在河北区五马路的亲戚给笔者打来电话抱怨说,他这些天站队把腿都站细了,还是没有买到足量的菜和煤。他甚至还央告我说,有没有顺道去天津的车,好给他再捎点儿去。

正是这年冬天,天津市和平区区长张好生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恐慌心理和生活压力,给区机关和街道的所有干部下了一道死命令:任何干部在群众未买足煤、菜之前,不得购买所需物品,违反者当以严究。

和平区干部一事当前,先替老百姓打算的做法深深感动了老百姓。老百姓们无以为报,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能不能设一个奖,奖奖咱们的好公仆!

最早想出这个主意的是重庆街道居委会主任张静斋大娘。她把主意给大伙儿一说,立时就得到了一致赞同,他们说:不奖钱,不奖物,专奖咱们的好公仆!把区里街道的干部们排排队,放在老百姓心里过过秤,这样,咱们上下都有了数!

这是个奇招,也是个创造。多年来,干部们只习惯给群众评奖,而现在却要被群众评了。这就是说,干部的表现好坏要交给群众去评说。群众手里握着干部们的荣誉和名声,他们对干部的前程虽然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却能起决定性的影响。毫无疑问,获得群众拥护和信任的人将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这项来自居委会和社区的民心工程得到了和平区领导们的支持。

和平区骤然间热闹起来了。许久没有这样的激情了,就像心头涌动着的春潮,不管是谁,就是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婆婆,或是正在上学的小娃娃,也会把区里各局委干部的名字挂在嘴上,直呼其名,什么翟西林、高正山、马树昆、司长河、韩金华什么的,好像这些干部就是他们的家庭成员。每个居民手里都握着神圣的一票,他们像球迷喜爱球星那样寻找着自己中意的领导干部,把信任和荣誉的鲜花挂在他们的胸前。

年逾九十的李月华奶奶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了区法院院长翟西林。

李奶奶已是古稀之年,按说这样的年纪应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老人平静的生活却被烦恼的家事破坏了。儿子不幸先她而去,家里只剩寡妇和孙儿,想来孙子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为了孙子,老人就决定把自己居住的一套房子让出来,自己和儿媳住在一起。哪知房子让出来了,孙子娶了媳妇其乐融融了,而她却和儿媳死活住不到一块儿了。当李奶奶从媳妇处负气走出的时候,这才发现,她实际上已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人了。李奶奶决计要回自己的房子。

有人让她诉诸法律。

就这样,一个年逾九十的老人和身为区法院院长的翟西林相识了。

一纸诉状递到了翟西林的手上,他立时下令有关部门快立案、快审案、快结案、快执行。翟西林说,我一想到一位90多岁的老人孤苦伶仃地踯躅在大街上,心里就不落忍。谁家都有老人,他们的父母双亲爷爷奶奶也是我们的长辈,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怀他们呵护他们,给他们一个幸福温暖的环境。倘若他们遇到不公或者不平,我们的法律就会替他们伸张正义,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

李奶奶的案子很快就给判了。在这之前,街坊邻居给她吹了许多风,说现在的官司不走后门不送礼,年初压到年除夕,人家谁会理睬你这个孤老婆子,趁早快想别的辙吧。这些话说得老奶奶上吊的心都有了。她一无积蓄二无家产,怎么能走得起后门,看来只得听天由命了。正在她心灰意冷的时候,区法院的一纸判决书下来了,法律又堂堂正正把本该属于她的东西归还了她。

从此,她就记住了翟西林的名字。

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都能记住的名字,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十佳公仆评选结果下来,翟西林榜上有名!

耀华中学学生俞艳玲一家把选票投给了解放桥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高正山。俞艳玲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然而俞艳玲却既健康又优秀。她从懂事起就知道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家里,她要用自己的健康弥补父母的缺陷,在外边,她要用自己的优秀矫正人们的目光。如果说,家家都有一片天的话,那么她生下来就是补天的,因为他们家的天是塌了一角的天。她从小学开始,就学会了打工,去饭馆给人刷碗洗盘子,在家里给人看孩子,只要能挣钱,她啥都干。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然而她却过早学会了忧愁和阴郁。而忧愁和阴郁又使她过早成熟。她从不因家境贫寒而失去信心,也不因困难多多而丧失进取的勇气。她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是好学生,并且把好学生的荣誉一直保持到考取耀华中学。

耀华中学是天津市的名牌中学,其地位相当于北京的人大附中,上海的敬业中学,考取者都是佼佼者,俞艳玲靠着自己的努力跻身进去,想来比别人更是不容易。进了中学之后,俞艳玲又被选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随着学习的升级,学费也随之翻番,生活费用也随之加大。这对原本靠自己打工挣钱交学费的俞艳玲来说,失学的危险时刻像雾霭一样弥漫在她的周围,尽管她极力想挣脱出去,但危险总是挥之不去。

就在俞艳玲最困难的时刻,高正山推开了她的家门。

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家,却盛着那样深重的困难。看着蜷缩在床头的老人,看着瘦弱的小艳玲,高正山的眼睛湿润了,他含着泪对小艳玲说:你是个要强的孩子,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但我知道得太晚了,来家也太晚了。从今天起,咱们街道和你一起撑起这片天!

小艳玲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她被一个街道领导含泪注视着,慈祥的目光像暖风一样吹过来。她突然想起了无数次孤独穿行在大街上的情景,那时她觉得街道是冰冷的,就像在空寂的山间里行走,相随的只有自己瘦削的影子,能倾听的只有自己的回声。但现在她对街道有了全新的认识,街道原来是有温度的,有人性的。那样一个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街道忽然就幻化成一个人的模样站在自己面前,并且握着自己的手娓娓而谈。小艳玲听着听着,眼泪下来了。

高正山回到办事处,向工作人员讲述了俞艳玲家的遭遇。他说,一个那样残缺不全的家庭,却拥有这样一个健全的优秀的精神品质,他们默默忍耐,有困难自己解决,有问题自己消化,他们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怨天尤人,并且始终相信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家人呀。但是,他们应付急难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是应该由我们加以援手的,我们是政府的一级组织,是共产党培养教育出来的干部,我们有责任把温暖送到他们心中。对人民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还算是共产党员吗?

高正山神情庄重地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工资放在办公桌上,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替小艳玲募捐了,请大家慷慨解囊110元、20元、30元……

一双手、两双手、三双手……

先从街道干部捐起,然后又扩散到社会上,一个扶危济困基金会率先从解放桥街道办事处成立,始作俑者就是高正山本人。

他从俞艳玲一家的遭遇推想到了另外需要救助的人们。经过认真盘查,全街道需要帮扶的对象有32户。

那么,整个和平区,整个天津市有多少需要帮助的人呢?于是就成立了扶贫济困基金会。

钱从哪里来?高正山说,党员捐,干部捐,人大政协大会代表捐;走单位,串部门,一有机会拉下脸来就化缘……当小艳玲定期从高正山手中接过为数不多的补贴费时,当全街道另外31户贫困人家都得到相应的救助时,当扶危济困基金会像春风一样吹拂在全市贫困家庭成员心头时,人们就会联想起公仆这个称谓来……

马树昆是和平区公安局局长。一天,他接到一封群众来信,来信没有地址,内容却是生死之托。写信者以决绝的口吻对人世做最后的告别,她此去将赴黄泉,临去之前有一事相托,请他把一沓存折转送到母亲手中。这是她辛劳一生的积蓄,共有9万元整。

这封信写满了5页纸,一把辛酸泪,页页幽怨情。马树昆从这封绝命信中看出了来信者的犹豫和彷徨,而犹豫和彷徨说明她对人生还有几分留恋。而这几分留恋就会为他救人争得宝贵的时间。

马树昆立刻全局动员,命令全体警员一定要像破大案要案那样迅速找到写信者。

先找到她的母亲,没有找到。又找到她的单位,仍没有找到。循着亲友的名单一一查找,还是没有找到。

马树昆急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打击犯罪都是警察的职责,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倘若挽救不了一个年轻者的生命,对于他这个公安局长来说,同样不可饶恕。他动用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权力,利用新闻媒介,在电视、电台上去呼唤,在报纸上去寻找……

整个天津市似乎都在呼喊:回来吧……终于在上海找到了写信者。

几经周折,她终于安全返回天津。

马树昆悬了许多天的。这才一下子落了地。

写信者见到马树昆,她长跪不起,额头磕得地板咚咚响。马树昆把那些存款单交给她:你看看,够不够数。

女子千恩万谢地走了,她又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信心……

信心来自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也来自一位公安局局长。

正是从这次寻找写信者事件中,人们牢牢记住了马树昆的名字。

除了翟西林、高正山、马树昆之外,还有送水观音韩金华、顺心火神陈林、温暖使者王教恭、模范交警司长河等等,他们都是十佳公仆获得者。尽管这项奖一没奖金二没物品,但他们都说,这是他们有生之年获得的最高奖赏。

1996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一个署名米博华的先生这样评价说:

各种评优活动见得多了,但像天津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有那么多老百姓热情参与的,并不多见。连续8年,每年发出一两万张选票,回收率都在90%以上,确实难能可贵。老百姓对政治参与的态度本身就说明他们对国家建设怀有充分的希望和信心。虽然踊跃参与这项活动的人各有其想法和理由,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们并非只为自家的柴米油盐操心,而是对干部的思想、作风、品行、能力和政绩也很关注;他们并非居于一隅、诸事不晓,而是对于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时时刻刻在观察与思考;他们并非对干部为老百姓奔波操劳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受惠滴水便报以涌泉。群众对好干部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们的支持也是十分慷慨的。

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的主体是老百姓,没有奖金和奖品,只有荣誉称号。但是它的意义和效应是多方面的。信任无价,口碑无字,但包含着比奖金和奖品更厚重的感情、更深刻的思想和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荣誉由人民授予,而这笔精神财富却被全社会所分享。

人们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不应该忽视每张选票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选票汇总的,是值得党委和政府仔细研究的政治信息,是对于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8年来,和平区有80人次45人当选区级十佳公仆,有12人连续三年当选。为什么有的干部德政可歌、贤名犹着,屡屡折桂,从群众的心秤上我们可以具体生动地勾画出新时期好干部的形象以及为公仆者所应具备的全部关键要素:廉洁、勤政、务实、质朴、有政治责任心又具有突出的能力。当选的十佳公仆岗位不同,经历各异,但在这一点上总是相同或相似的。群众满意、欢迎什么样的干部,不满意、不欢迎什么样的干部,在一张张选票里表现的了了分明。这应该是所有干部正衣冠、知人心的镜子,也是公之于众的是非善恶的标杆。和平区委、区政府的干部们正是从这些无声的选票中体会到从政况味的。评选十佳公仆对于干部是最直接的激励和监督。干部即使是高级干部,也需要不断地教育和自我教育。一贯良好,永远良好,谁也吹不起这个牛。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可以有多种,但是请群众会诊,请老百姓品评,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办法。评选十佳公仆,榜上有名的毕竟是少数,但整个活动却无异于对大多数干部的一次会考。从街道管理部到职能部门,从最小的干部到较高级的干部,层层择优,级级评议。干部置身其中可以说是千般感触,万种心情,披沙捡金,熔炉冶炼,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总会有一些收获。正如有的同志所说:评上公仆,好像进了玻璃瓶,群众从四面八方能看到你,你只能做得更好。重要的是,评选活动造成一和氛围:群众用选票直接表达他们的好恶,直率、尖锐、真实,鞭策的是不贤不廉,弘扬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

吏治清廉才能民风淳淳。如果干部思想作风乌烟瘴气,那么民风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活动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不仅使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干部的甘苦,参与活动的群众也受到教育。不可否认干部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对于群众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平区志愿者活动、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之所以搞得好,主要原因是干部的精神状态好。正如有的群众所说:干部的形象就是国家的形象。的确,干部的思想作风正派,对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天津市和平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评选十佳公仆活动,从而引发了社区内部蓄之已久的旺盛活力,人民群众中再一次激情满怀地投入到社区的各项建设中,比如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办好区街两级教育中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创造文明小区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天津市和平区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它把社区创建活动不仅引向群众,而且引向了领导,引向了干部,这就把上上下下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笔者采访了诸多城市和诸多地区,许多关心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告诉笔者,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坏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导而不是群众,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要看干部是不是充分发动起来了。

这种忧虑和担心在天津是不存在的。

和平区十佳公仆活动已经开展了12个年头,并且已经扩展到了全市。

天津市和平区十佳公仆受到老百姓表彰的大都是街道以上的领导干部。若按行政级别,至少是七品以上,但是,那些居委会干部算几品以上呢?

说来说去不好说,可想来想去很重要,于是大连人就这些居委会干部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名字小巷总理。

大连市的小巷总理闻名全国。不久前,总理视察大连市,还特意与小巷总理的代表合影留念。和比肩而立,都是总理,因此那笑容就格外灿烂。有人说,人家总理正国级,你这总理是胡同级,中间差着千由万水呢。可小巷总理们说,国家再大,也是由小胡同组成的。朱总理管宏观,我们管微观,朱总理拿大方向,我们拿手电棒,朱总理像高高一座山,我们像山上一棵草,草离不开山,山也离不开草,所以一样也不能少女曾受到总理接见的小巷总理万寿芬就坐在笔者的面前。

60多岁的万寿芬开玩笑说,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当一把总理。1989年,万寿芬走马上任到大连市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林茂小区任党支部书记,针眼小官,因为常做好事,日理万机,因此被居民们封为小巷总理。

林茂小区共有38栋住宅楼,1700户居民,小区初建时,除一栋栋楼房高耸而立外,四周差不多都让垃圾给掩埋了。放眼望去,除了垃圾还是垃圾,既无生活服务设施,也无环境美化。居民们编了顺口溜:进沟两面山,头上顶青天,四处是垃圾,生活无人管。有人给小区总结了十难,什么入托难、买菜难、理发难等等。诸多难办的事情一股脑儿推到了万寿芬的面前,具体实在,哪一件都是硬邦邦响当当的,处理不好立时就有响动。万寿芬组织居委会的10位热心大妈,开始解决林茂小区的一地鸡毛。

万寿芬先搞起了一个小区服务楼。没有资金,就利用婆婆妈妈们的特长,热脸去贴冷屁股,四处游说去化缘。一段时间下来,竟筹集到85万元,建起了一座720平方米的居民社区服务中心,内设理发店、图书馆、洗澡堂、缝纫室等15个服务项目。接着,她又建起了幼儿园,解决了138名孩子入托的问题。地鸡毛一根根捡起来了,路通了,车来了,电话接通了,环境改善了……

万寿芬还成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她身先士卒,每天早晨坚持为居民义务送奶。她清早四点钟起床,往返走一个多小时,去奶站取奶,每次取奶40斤,送到一户户居民家里,不收分文报酬……

万寿芬和她的居委会大妈们用自己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母亲般的爱心点点滴滴滋润着小区,眼看着,小区树变绿了,草变青了,花儿红了,人们封闭的心灵打开了,社区文化丰富了,小区生活红火了。居委会真正成了小区的主心骨,万寿芬成了小区最有名的人,大伙叫她小巷总理,于是,小巷总理的称谓就这样传开了……

现在,林茂小区成了大连市的一个参观景点。小区内亭台楼榭,花团锦簇,茂树修竹、清流映带,人们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居民们说:住在林茂区,上班放心,下班舒心,回家称心,多亏小巷总理操心……

比较小巷总理来说,楼长是更小的官,可是,小楼长却能起着大作用。

大连市有个赫赫有名的中国楼长,他的名字叫高永治。

高永治如今已经72岁,原是大连铁路分局干部。1995年5月退休后的高永治喜迁新居,搬进了大连市街道五四路上一个小区内的102楼。搬人不久,老高便自告奋勇当上了该栋大楼的楼长。

102楼共有77户238名居民。这是座颇为现代的住宅楼,楼内集中供热,中央空调,冷热供水,设施齐全。然而由于无人管理,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去,好端端的大楼成了一栋脏楼臭楼,居民们扔垃圾抢占楼道堵塞走廊,小孩子在过道上胡涂乱画,更有些不堪人目的厕所文化也来大楼抢滩,因为无人管理,此楼又成了小偷盗贼经常出没的地方,竟有人开着汽车大摇大摆把十多扇铝合金窗户全部起走,光天化日之下如入无人之境……看到此番情景,高永治决定出山,以楼长的名义整治大楼。

高永治上任伊始,就把家里的电话公布给全楼,并向居民庄严承诺:有困难找楼长!

102楼是临街的铁路大楼,楼起来了,却没有门牌号。居民进住14个月,报不能订,信无法通,就像一个没有户口的黑楼,一时间大家怨声载道。高楼长说,咱说啥也得给大楼起个名,就像一个人,不管叫张三还是叫李四,总得给各家各户有个说法。他接连跑了几个月,终于在地名办的仓库里将压了14个月的102号大楼雕门牌号挖了出来。腊月里,他冒着严寒一个门洞一个门洞把牌子钉上,又挨家挨户把门牌送到住户的手上,使大楼住家户户有了自己的名字,很快,楼内居民信通了,有报纸看了,大伙怨言少了。紧接着,高永治又为102楼看电视问题开始奔波,一口气跑了4个月,大年初一,他第一个给主管电视的有关人员拜年,弄得人家不得不答应尽早接通有线台,使居民高高兴兴看上了电视。

高永治原是铁路分局的宣传干部,当楼长后,他又把自己的特长捡了起来,向居民宣传精神文明。他找到市文明办、市团委、市人大等单位,要来《大连市委精神文明方案》、《少先队工作条例》、《大连地方法规》、《居民法》等一堆资料,在一楼的一所空房里建起了精神文明活动室。室内贴满各种学习资料,还有大连的历史、地理介绍、文体明星、英雄人物。展览布置好了,高永治亲自担任讲解员,用他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为居民们讲了一批又一批……

在高楼长的带领下,102楼的居民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7年1月1日,102楼的居民举行了全市第一例居民楼升国旗仪式。当晚,大连市电视台播出了102楼居民们高唱国歌、庄严升旗的新闻,大楼立时沸腾了……

提起高楼长,102号楼的居民伸出大拇指说,按他的这股劲儿,让他当102号楼楼长亏了材料,应该叫他中国楼长……中国楼长高永治是一个胆囊癌患者,动过两次大手术,一累了,刀口就会被撑破,经常渗出液体。问他为何这样拼命干,老高说,咱是党员楼长,又是中国楼长,咱不干谁干……

大连不仅仅有中国楼长,还有国际楼长。中山区天津街道的退休职工杨汝山,家住一栋多垂士住的公寓楼,他主动向楼内居民提出有困难找老杨,并在家中开设了热线电话,随叫随到为居民们服务。人们都称他为国际楼长。请听杨汝山的故事:

我叫杨汝山,今年57岁,是中山区天津街道的居民,大连燃料厂退休职工。我居住在中山区德光巷1号18层高楼,位于大连火车站东侧。该楼有住户294户,是商品楼,住户来自四面八方,有中国人,也有韩国人、日本人,既有腰缠万贯的个体户,也有贫困线上的残疾人,既有处局级国家干部,也有农民进城的,方方面面组成了这个集体。我是1993年1月搬来的,刚来时,我发现同在一个楼里,邻里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而且公德意识特别差,室内装修现代化,室外一片脏、乱、差。尤其一件事使我感触很深,那就是住在9楼的李忠安,家还没有搬来,新房装修完毕。一天,8楼的住户发现楼上往下渗水,越渗越厉害,楼上锁着门,姓什,谁也叫不清楚,只好找房管员,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办法是关总开关。由于200多户共同使用一个总开关,一关起来,影响面就大了,有入提议找住户本人,可是由于互相不了解,又无人管理,只知这个住户在大化工作。大化是2.4万人的单位,查一个人谈何容易,我自告奋勇找到电话总机,求小姐帮助,在总机小姐的大力协助下,经过4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李忠安,等他赶回来一看,原来是水管爆裂了。这下地板全完了,幸好还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这件事使我联想到,远亲不如近邻,人总是会遇到困难的,人在困难的时候,就希望有人帮忙,特别是特殊情况下,有急事,有难事更需要有人帮助。所以我主动找到居委会,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居委会的支持。在街道、居委会、派出所、房产部门共同支持下,我们召开了大楼住户大会,正式成立了楼管会,我被大家推选为楼长,一干就是5年。当时我就想,当楼长是大楼居民对我的信任,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像雷锋一样为住户服务好,为大楼办实事。我是一名退休职工,退休金不高,家庭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当楼长以后,为了方便群众,提高服务效率,我在家里安了一部电话,作为为大楼居民服务的热线电话,并把全楼住户电话登记造册,还印刷了300多份32开纸的超大名片,上面有服务电话、传呼和服务项目,在显赫位置印上有困难找老杨的字样,送到每户居民手中、张贴在四部电梯里、四个门洞里和居民委办公室。包括附近3个派出所都有我的特殊名片。有困难找老杨、搞活动找老杨、退休后找老杨成为远近家喻户晓的广告。

一天夜里,家住10号楼的小陈一个人在家使用热水器洗澡,不慎煤气中毒,半昏迷状态下他想到热线电话,挣扎着爬到电话机前拨通了电话,我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撬开门窗,把他送到渤海医院救治。事后小陈感动地逢人便讲:是老杨的热线电话救了我的命!在11楼住着一个韩国人,一次把电话打到我家,说他家热水器坏了。不知道怎样修好。我立即赶到,用了一个上午帮助他排除了故障,这位韩国人十分感动,又是递烟,又要付小费,我笑着谢绝道:你虽是韩国人,但也是我们大楼的居民,我为住户服务完全是义务的、无偿的,不收费。一席话说得韩国人连连点头。

5年来,我通过热线电话为居民服务达3000多人次,不论刮风下雨,白天晚上始终是有求必应。200多户居民几乎家家都得到过我的帮助和照顾。现在,我成了居民们最信任的人,不论谁家的大事小情,都会想到我。如造船厂退休的李丕安老同志患肺癌多年,一天下半夜两点多,老人的病突然发作,老伴急得不知所措,只好打电话叫醒我。我放下电话直奔他家,马上背上老人去市立二院,经及时抢救暂时脱离了危险,但仍需住院观察,可住院处在9楼,半夜电梯不开,我毫不犹豫地背他上9楼,直到安顿完毕才回家,这时天已经大亮了。

我作为楼长,对大楼的管理始终本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在楼下成立了住户服务处,做到小修小补不出楼,以自己一技之长热心为住户服务。5年来,我先后花去自己3000多元钱,从旧货市场购买了木、瓦、油、上下水管工、电工、冲击钻、电钻、尼龙大绳、安全带等十余种维修工具,设立了一个便民服务箱,无偿地供居民使用。几年来仅我个人就义务为400余户安装了防盗门,为160户安装了防盗锁,为100余家维修安装热水器、抽油烟机、上下水管等,还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先后为高楼住户办了4件实事:一是解决煤气供不上的难题。由于高层煤气管道走向复杂,一段时间住户都为气不足,为做不熟饭而犯愁。我多次找煤气公司、房产处等有关部门,并9煤气工人师傅一起干,终于查出了堵塞处,当天晚上所有住户煤气充足后,全楼爆出一片欢呼声。二是解决火车噪声干扰问题,大楼紧靠火车站,空调列车噪音超过83分贝,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许多居民情绪激动,要到市政府找市长上访,针对这种情况,我阻止了大家。我利用一周的时间蹲在火车站做记录,写了一份减少噪音污染的可行性建议复印22份,报到市长和18个有关单位,引起了市政府领导的重视,经过协调有关单位,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三是解决电视收视效果问题。随着周围高大建筑拔地而起,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楼居民电视收视效果。我9房产部门、住宅公司多次协商、多方奔走,请有关领导到居民家看现场,终于感动了上帝。政府出面成立了由房管处、机电安装公司、楼管会共同组成的公共电视天线安装领导小组,把意大利进口公用天线在18层楼顶竖起来。当全楼居民在家中能够收看到6个频道清晰节目的时候,激动不已。他们奔走相告:是楼长为我们住户办了件大好事!四是解决送报送信的邮政问题。1994年以前,德光巷1号楼一直没有邮政户口,收不上报刊、信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碰到邮政局刘局长、迟书记,当即反映了此事,协调了产权单位,很快补,儿了投递手续,顺利解决了邮政问题。对大楼居民,我提出的要求是:大楼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几年来,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邻里互助,自觉为他人做好事,正在成为楼院的浓厚风气。

退休后找老杨。企业退休职工实行社会化管理以后,我又被推选为街道企业退休职工自管组组长。我利用当楼长和组长的优势,更热心地开展重点帮扶活动。首先走家串户进行联络,走访调查,建立了全大楼离退休职工名册,了解自然状况、身体状况。我发现楼内离退休人员中,确有一些高龄、重病、特困的需要照顾。我发现也有一部分年富力强,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于是,我便组织年纪较轻这部分人老有所为,照顾、关心重点帮扶对象。成立了老年人残疾人服务队,在楼院里,一般性的打针、吃药、挂吊瓶以及临时处置等服务,我们包下来了。这样一来,大大方便了那些年岁大、行动不方便及身患重病的退休老人,我把义务服务重点放在老年人身上,全楼12户80岁以上老人中七八个人认我做干儿子,我像亲儿子一样去照顾和帮助他们,为自己立下三到场的规矩。一是新退休人员,新搬来离退休老人必到场,亲自上门了解具体情况,便于服务;二是离退休人员有病者必到场,一方面给予慰问,另一方面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红白喜事必到场,特别是每当有老人病故,搞好丧事料理,到火化场为老人送行。80岁孤寡老人初连萍,我经常到她家里帮助做家务,走访慰一次老人在街上被一群打架斗殴的人撞伤,我在来不及通知他亲戚的情况下,及时送老人上医院,掏出100多元钱为他付上照相拍片、门诊、医药、处置费。当亲戚赶到时,老人已脱离危险。他们深受感动,用大红纸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街道办事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杨楼长与我们无亲无故,但却能这样热心帮助,我们做亲属的也自愧不如。

在4户残疾人中,照顾最多的还属程智远,两口子都是残疾人,两个女儿小,又在外读书,家庭生活困难,我就成了他家的常客。他家刚搬进新大楼一直没有装修,我便主动帮他设计,代买木料、油漆等建筑材料,尽量节省费用,并找木工、瓦工装修房屋。他家的热水器、排油烟机、吸顶灯等都是我亲手安装。程智远两口子非常感动,从此把我当成兄弟,家里不管什么事都找我商量,包括女儿找对象、家里买秋菜、看病上医院等等。前年腊月二十三日老程因心脏病不幸去世,我和他家人一样悲痛。我不仅承担了所有善后处理的事,而且发动邻里共同照顾他家的生活,我还给老程爱人找了看小孩的活儿,以此解决了家中的生活困难问题。

5年来,我热心为住户服好务,为大楼办实事,大大小小共办了多少事,我自己也数不清。其实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做这点事和雷锋同志相比,与其他先进模范人物相比,还差得太远。但组织上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大连电视台、大连电台、《大连日报》、晚报、《辽宁老年报》先后报道了我和楼管会的事迹,我本人被评为中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标兵,大连市学雷锋十大标兵、大连市离退休职工十大标兵、最近被推荐为大连市劳动模范。这是组织上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下定决心,一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从巷总理到中国楼长再到国际楼长,万寿芬、高永治、杨汝山等数不胜数的楼长们构成了大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个新的名称。就像是文学上一种新的名词的诞生一样,它往往伴随而来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诠释、新的概念,也是一种新的方法。它由此会诞生出一个新的结构,把社会最基础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广大的社会细胞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最优美的图案:这就是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这是古往今来上自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共同勾画然而却很难企及的理想胜景。

哈尔滨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笔者曾到过诸多社区,比如辽河社区、南岗社区、道里残联和社区等处采访,犹如在进行一次精神攀岩,每每别开生面,处处令人感动。

在道里区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处,狭窄的走廊两边挂满了宣传助残的语录和图片。我在毛泽东的一句语录前驻足。这是老人家1954年对自己的亲家张文秋老人说的话,他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呢?张文秋当时是中国残联的一位领导干部,她是一位老革命,大女儿刘松林、二女儿邵华分别嫁给了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二儿子毛岸青。因为是亲家关系,毛泽东对她也就要求格外严格。笔者曾经接触过张文秋老人,也曾看过她当年尚未出版的自传。知道她曾到过残联干过一些时日的工作。但这段话是在何样情况说的不得而知,仅知张文秋当年很好地完成了残联的工作。现在,年逾九十的老人头脑仍然很清醒,她和女儿邵华住在一起,即使在轮椅上,仍著书不止。

道里区有残疾人20222人,占全区人口的3%,其中贫困残疾人1165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7%,道里区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当做重中之重,强化政府行为,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倡导社会互助,把扶残解困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广泛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富帮残社会互助活动,在区残联组织下,由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和先富起来的人士与239名特困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每月定期资助生活费,定期走访解决困难。笔者在道里区残疾人脱贫致富人员档案里就发现了一个叫高歌的残疾人的事迹,现录如下:

高歌,男,48岁,肢残(全身僵直?,家住哈尔滨市道里区平安街37号。1969年在珍宝岛自卫还击战中致残。该人系全国自强模范、省漫画协会理事,密山农场发给生活费、护理费200元,妻子多病无工作。为了解决他生活的困难,区政府为其在埃德蒙顿路和安升街摊区各建一处商亭,靠出租使其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1994年区委书记李延芝与其结成帮扶对子,亲自为其办理了减免商服占道费近万元。1996年七一党的生日,李延芝书记来到高歌家,看他在闷热的房间里躺在床上创作漫画,当即拿出200元钱,让身边的同志给高歌买了一台长城牌电风扇。1996年以来,在李书记和区长陆文君同志的协调下,由区民政局每年为其补助生活费1200元。1997年区残联多次与电信局联系,免费为他安装了一部电话。抚顺街道办事处领导和干部经常到他家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使他从心底里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现在高歌一家人已经彻底脱贫。高歌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全心全意投入到创作之中,目前一部60万字、纪实手法的长篇小说《求生》已脱稿,不久将出版发行。

道里区扶残解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仅仅依靠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出钱,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况且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并不仅是残疾人员。据统计,哈尔滨市共有下岗职工14.5万人,其中1.7万人的月收入低于城市最低保障184元,需要领取社会救济。道里区是老城区,下岗职工多、个体业者多、老年人多,因之闹心和烦心事也多。这些今日烦心闹心者,可能就是共和国之初的功臣模范,他们在那个历史时期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也把自己的青春一起给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由当年的靓女俊男,变成了老叟老妪。过去风光早已不再,只有真实的叹息伴随左右。而年轻下岗者,除了很少的个人原因外,大部分是由于外部原因所致。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国企面临机制转换,这个共和国最早解放的城市,长期以来背负着工业使命,黑土地上盖起了一片片厂房,哈尔滨成长起一代代新中国的工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出色地为共和国输送着动力能源。但是,当这些国企在新的形势下由主角渐变成配角甚至成为明日黄花音渐不闻声渐杳时,这种机制转换的强力推进势必会给国企职工产生巨大的心理失衡,不少工人为此而被迫离开了企业甚至下了岗,就像战争年代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往往是一次感天动地的流血之旅。目前,新的社会保障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囿于国家财力物力,社会福利能力还极其有限,这种转型期的真空状态对弱势群体将是一段冗长的阵痛期。

有些家庭几代人都在一个国企里,突如一夜北风来,生活顿时充满寒意,不仅生活水平下降,还关涉到看病就医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口号声中,这部分人内心的苦楚难以言表。因此他们也是痛苦的人,是无辜滑进弱势群体阵营中最无奈的人。

据1998年统计,道里区有下岗职工20100人,残疾人20222人,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人86534人,个体业者34700人,贫困户609户,两放人员602人,这些特殊群体占全区总人口的23%。这部分人中相当一些人是由单位人推向社会变成了社会人,形成就业难、生活难、管理难、思想散、行为散等特点,要想把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做好,就必须要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生存问题、老有所养问题。而这些问题若要得到真正解决,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社区的地位和作用便开始显现。

道里区是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笔者在这里采访期间,在新闻媒体上发现诸多新鲜事:

新闻(一):道里出现月子公司

本报讯我市首家月子公司日前在道里社区服务中心成立,40名下岗女职工接受红十字会医院护理专家的专业培训,25日将持证上岗。

道里社区服务中心家政部经常接到产妇雇用月子保姆的求助,而家政嫂子们对产妇及婴儿护理知识知之甚少,中心由此决定办月子公司,向市民提供近于专业的月子服务。据介绍,培训月子护理和新生儿护理、心理护理等专业知识,并可通过科学配餐使产妇营养多元化。

据了解,目前预定月子保姆的已有80多人。

新闻(二):道里社区出现男保姆

本报讯3月底,哈市道里区抚顺街76岁的孙大爷家里请来了一位新保姆:55岁退休职工王志海到他家,帮助这位瘫痪在床的老人料理家务。这是经道里社区服务中心推荐走进居民家的第9位男保姆。目前还有上百户居民的家庭在等着男保姆进门。

目前,一些家庭有重病患者,女保姆往往力气不够大,重活儿干不了,如果照顾的是男患者,还有许多不便之处。于是,男保姆这一行需求量增大。但是由于观念问题,中青年男士宁肯闲着,也不愿意到别人家去干这项伺候人的事。使得男保姆始终供不应求。相反,却是一些老年男士对这项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

哈市有色金属厂55岁的下岗职工刘焕兴,从去年7月份当起了男保姆。他说,收入虽然不高,但是出去伺候老人、陪老人聊聊天,这工作也挺有意义的,总比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闷着强。

新闻(三):减负孩子进社区

本报讯22日,哈尔滨市共乐小区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少工委,减负后的孩子们可以进入社区,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各种技能。

社区少工委领导下的少先队组织以居委会为基本单位,按就近就便和孩子们自主自愿的原则,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它的成立为减负后的少先队员开辟了另一广阔新天地。

当日上午,哈市共乐小区福乐湾社区热闹异常,通达小学百余名孩子在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在他们的保护地球村行动中,星星火炬广播站向社区邻里宣传环境保护,苗苗护绿队在精心看护园区内刚刚见绿的苗圃。

据了解,哈市目前已有50个社区开始建立各种设施,为孩子们课余活动创造条件。即将陆续成立的各社区少工委负责组织孩子们的活动,同时协调学校和居委会的关系。

《黑龙江日报》2000年4月4日

新闻(四):道里社区出现求助门铃服务

今日,家住哈市抚顺办事处地德里社区79岁的孤寡老人梁治美的高血压病突然发作。情急之下,她随手按响了安装在床边的特殊的求助按钮,住在隔壁的志愿者姜雅兰在自己家中听到门铃后及时赶来,迅速从社区门诊部请来了大夫,使梁大娘脱离了危险。

自去年12月15日起,地德里社区管委会在群众的建议下,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及特殊家庭推出了一项特色服务项目:求助门铃。社区内的志愿者、党员与8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双方分别安上提示门铃和求助按钮,这样,既使求助者有了安全感,而且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该区423栋住着92岁的姜鹏翔老人。自从去年姜老的老伴去世后,因腿摔伤落下残疾被迫卧床的他,生活就成了问题。经居委会牵头,老人与对门的邻居王秀云一家结成了帮扶对子。王家人时常帮老人寻医买药,送报纸。老人欣喜地说:社区给我安了这个小小的门铃,求人帮忙的时候更方便了,让我这孤老头儿一点都不觉得孤单。据介绍,仅在道里区,至今已安装了120多个求助门铃。

《黑龙江日报》4月12日

新闻(五):计时保姆走进家庭

本报讯记者吕天生嗵讯员姜海波报道近日,一种被称为计时保姆的短期特色服务项目被道里区社区服务中心一推出,便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道里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谭丽平告诉记者,他们开展这项业务,主要是考虑到一些家庭出现一些临时困难,如病人无人看护,老人无人照顾等,一些短期需求请计时工又太贵,请长期保姆又没必要,所以推出了计时保姆这一新项目。目前,该中心已为100多个家庭提供了此项服务。

新闻(六):家庭服务也挂星了

本报讯洗衣、做饭、搞卫生也有星级服务了!今日,道里区为在6000余名家政服务员中选出了30名优秀代表挂星。

一年来,道里区通过家政服务共安排60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下岗职工都非常珍惜此次就业机会,以诚实的态度、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好评。道里区率先在全市推出星级家政服务,以此为下岗职工树立榜样,让他们坚定信心,脚踏实地,自强自立。

《新晚报》1999年5月19日

如果说通过以上新闻可以依稀看出道里社区确实卓尔不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普通下岗女工的经历,看出一个弱势个体在道里社区中怎样走出了自己新的天地的:

她叫王玉琴,原在哈棉毛纺织厂卫生所当医生。1984年,纺织厂解体了,她也下岗了。下岗后,王玉琴办过幼儿园,做过小买卖,下过海,该试的都试过了,但她家庭的经济状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糟,思前想后,王玉琴来到哈市道里社区服务中心做了一名计时嫂。计时嫂也叫钟点工,就是按小时计算给别人做家政服务,或是洗衣打扫卫生,或是做饭替人带孩子,依雇主的需要而定,服务小时拿小时的钱。王玉琴觉得这计时嫂的名字很奇怪,很恍惚,很漂移,好像时之内是计时嫂,一小时之外就是别的什么了。这似乎比保姆的名称好听些。说实话.王玉琴讨去县医生,别人一口一地叫着大夫,她是被别人叫惯自己也习惯了的,那是一种地位,一种荣耀。她是曾在这种光环里生活过的人,在经过生活磨难之后,尽管屡屡受挫,却从没在计时嫂这样的名称里生活过。但是,生活是现实的,它不是光环,它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计时嫂,她个人感觉要比保姆或临时工的名称好听,也有一种实惠感,计时嫂就是计时给钱,我出一小时的力,你就得给,时的钱,想想也很不错。

第一份工作是护理一个高龄病人。刚开始介绍情况时,王玉琴就想:这个社区服务中心还真有心,大概是看过自己的材料,所以才给自己找了这个活儿。因为是第一次,也因为护理工作接近医务工作,这使王玉琴想起了自己当年身穿白大褂时的情景,心里便生出隐隐的痛。记得刚当医生那阵,她穿着白大褂像只翩飞的蝴蝶,引起多少少女的羡慕。厂区医务所不比医院,医院是遍地都是医务人员,当个医生不起眼。而厂区是职工多,医务人员特少,因此就像众星捧月,这里的医务人员往往会受到格外重视,特别是青春年少的女大夫,更会受到诸多关注。王玉琴那时既拥有青春,也拥有美貌,更拥有地位,她也非常热爱医务工作,那时她的心里一天到晚乐滋滋的。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现实是这样严酷地摆在她的面前,她既不是万木丛中一点红的女大夫,也不再拥有青春和美丽,她只是一个下岗女工,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一个在别人眼里饱经沧桑的中年女子,她被时代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她只能依靠自己,靠自己的双手换来丰衣足食,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新的天地。被她护理过的张大妈已经71岁,患的是糖尿病,晚期,两腿浮肿,脚踝发黑,即使是冬天,也起了一身热痱子。一些计时工看到她病情严重,难以护理,都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王玉琴却把张大妈的门槛当做再生之门,她想,如果自己连这份工作也做不好,就不可能再站起来,更不用说有千里之行。她每天为老人洗一遍澡,用中药为老人泡两次脚,且做饭喂饭洗衣擦地接屎接尿什么都干。后来,老人病重住院,其子女又请她住院陪护。王玉琴便每天早5点出门晚上很晚才能回家。

这时,王玉琴的儿子正值高考。偏偏丈夫也出差在外地。

王玉琴几次想请假,哪知老人的病情正极度恶化,学过医的王玉琴成了这家人的主心骨,不能须臾离开。眼看着儿子明天就要高考,她只得对儿子说,妈妈陪护的病人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不能这时候离开,你已是大人了,希望你能理解。即便你没人陪着,相信你也一定能够考好。

第二天凌晨,因5点钟前要出门,怕儿子睡过头,王玉琴狠狠心硬是把仅睡了4个小时的儿子叫起了床。在医院里,当时钟指向9点的时候,王玉琴的心突突跳了起来,人像是瘫了似的站立不稳。这个时候正是高考开始的时候,她怕儿子因为瞌睡再睡过去,倘若误了高考,怎么向丈夫交代?想到这里,王玉琴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就这样,王玉琴一天不落地伺候老人,直到老人去世。亲属们都说,老太太有王玉琴这样的人伺候,是她前世修下的福。他们把王玉琴当做亲人看待,直到现在还像亲戚一样走动。

若要做好家政服务员,就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两年前,王玉琴到用户徐晓燕家做家务,洗衣服时,发现口袋里有钱,她把钱如数交给了用户;有的用户卫生问放着各种贵重的首饰,她打扫卫生后仍原地放回。有三个雇主把自己家里的钥匙交给王玉琴,常年雇用她,待她像家庭成员一样,她因此又有了三个家。

若要做个称职的家政服务员,还必须掌握各种技能。王玉琴不仅精通医疗护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还会烧一手家宴菜,可谓家政服务的多面手。凭着她精湛的技术,她成了道里区第一批星级家政服务员。

1998年、1999年王玉琴连续两年被评为道里区再就业十佳明星。1999年12月7日,王玉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首例下岗职工在家政岗位上入党的党员。

2000年5月15日,王玉琴把娘家道里社区服务中心炒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家政服务中心在道里区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由计时工当老板的家政服务中心。目前,这个中心有66名下岗职工,可提供16个服务项目。

王玉琴这个昔日的计时嫂,终于通过社区家政服务寻找到了自己的再生之门。她的成功,为道里社区许许多多个体实现个人价值走向自强之路树立了榜样,现在,道里成千上万个王玉琴在向我们走来!

2000年1月28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第一版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南岗社区服务中心招募志愿者:

又到春节了,在我们享受幸福快乐的日子时,别忘了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他们可能是孤寡老人,可能是下岗职工,可能是孤儿……别忘了,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尤其在年味渐浓的时刻。

为此,《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和哈尔滨南岗社区服务牛心一起,举办社区联万家、情系你我他送温暖活动周,并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让我们尽自己所能,帮助在自己社区内需要帮助的弱者,哪怕是为孤寡老人洗一件衣服、为下岗职工送上一碗饺子、为孤儿们买一个书包……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温暖那一颗颗需要关爱的心。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献出的一颗爱心。

希望全社会所有关怀弱者,乐于奉献爱心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中来,我们将根据你的需求和能力,为您提供相应的服务对象。

报名电话:6248999(24小时值班)

地址:南岗区社区服务中心

联系人:张昆

这是一篇寥寥数语的招募告示,乍一出现,并不惹人注目,人们对它的印象仅限于它的简洁质朴充满人情味,它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就像拉家常一样让人亲近,然而却透着深深的关爱之情。哪怕是为孤寡老人洗一件衣服、为下岗职工送一碗饺子、为孤儿们买一个书包……这些话语让我们想起陈红唱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只不过陈红唱的那首歌是小家故事,而这条告示让我们联想起整个哈尔滨这个大家来,它不光有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还有兄弟姐妹姑舅表亲,更重要的是还有生活困难的人。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也许为大年三十年夜饺子发愁,为难有一件过年衣服而愁肠百结,为新学期拥有一件新书包而朝思暮想……这些都是针头线脑的繁琐小事,既不是经天纬地又不是赶山追海,但却是实实在在,明晰而具体。而哈尔滨新闻和南岗社区服务中心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做起,在春节将至前夕,为他们送去第一缕春风……

张晓凤是奋斗社区的下岗女工。她和丈夫张连海过去都是哈尔滨灯泡厂的职工。下岗后,张晓凤的丈夫突然得了坏死性胰腺炎,光给丈夫治病就花了8万元。丈夫的命是保住了,可是家里债台高筑,张晓凤也不得不辞去钟点工,每天只能在家伺候丈夫。家中的生活来源只得依靠双方的老人,但是,已是风烛残年的双方老人,自己还异常艰难,若是靠他们接济,夫妇二人常常不忍,日子宛如在漫漫的长夜里浸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年四季有冬有夏,有冷有热,有充沛富足的阳光照射,有融融月光润泽滋养,他们会感觉到生活的诗意。而张晓凤夫妇却难以拥有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阳光似乎永远照耀不到他们身上,他们的太阳丢失了,也许千万年也寻找不回来。因为他们活在城市的底部。然而,即使是早已心灰意冷的张晓凤,在128当天晚上的电视节目上,还是看到了这条让人激动的消息。

张晓凤有些半信半疑。从种种媒体上听多了扶贫济困帮助人的消息,但不是在某某纪念日前,就是为了什么什么由头。常常是风吹一溜烟水过地皮干,照了相登了报上过电视后,一切如故,生活还是老样子,并不会给人以真正的帮助。但是,今年报纸上登的消息有些不太一样,有几句话真正说到了张晓凤的心里去了,她激动地叫醒昏睡的爱人,让他看哈尔滨电视台播发的当日新闻。

这一晚,夫妇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社区志愿者们就敲开了张晓凤的家。社区医院的医生们为张连海检查了身体,服务中心还送来了米、面、豆油、水果。两位计时嫂免费为张晓凤家进行了清洁工作,帮张晓凤收拾了厨房。东北人家对厨房非常看重,尤其是过年,一般都要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但张晓凤因心事重重,愁绪多多,厨房乱得难以插脚。两位计时嫂把厨房打扫得窗明几净,锅勺碗碟擦洗得锃明瓦亮。临走她们拉着张晓凤的手说,我们还会再来的……

正是从这一天起,张晓凤夫妇心中丢失的太阳又回来了……

哈尔滨新闻编辑部和南岗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发出倡议之后,第一个打进热线电话的志愿者是顺通医药公司的周敏。

周敏是个漂亮女人。她对衣着很在乎。她现在就穿着流行的千禧棉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都说哈尔滨女人讲究、爱美,这些在她身上都得到了印证。不仅如此,她还拥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当电话那端响起她清脆的嗓音时,热线一端的服务人员立时兴奋万分。就像竞猜活动中有人得了一等奖一样,若是第一个打进热线的是个男人,就把他比喻为圣诞老人,若是女人,那无疑就是走了出来,成为阳光行动的象征性人物。然而路不平坦。她曾在生意场上跌过跟头:那些钱都是亲朋好友凑的。催款索要围追堵截。然而,也正是在这危难时期,她受到全粤在她背后给她以援手,使她从困境走出,重新回到了阳光下。知道人在困苦时企盼帮助的心,但授人以鱼,却想授人以渔。她说,我想安置一名下岗女职王某就业,帮助她彻底站起来。下岗职工伊淑华跟着周敏来到了顺通公司。里警生意越做越红火。每每生意扩展的时候,她都不忘帮助那些下岗女工们。汕一岗奎王堕红,在她最失意时,丈夫离开了她,然而周敏却接了,不是阳光行动,是工商局组织的一帮一,周敏把陈红领到了自己的公司。不苟言笑,也不注意仪表。孕敏就经常开导她,亲自向她传授业;也谈女人的悄悄话,渐渐地,陈红变了,烫了头发,衣服也讲究了,笑容也回来了。女人开始爱美了,就是希望的春天回来了。

伊淑华进顺通不久,也很快挺直了腰杆。的经历,就会更珍惜今天的工作。她们体味生活比年轻人更深刻。我给了她们机会,也等于给了自己机会。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企业团队,她们会从心底里生出很强的凝聚力,她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每个人都明了自己从事的一份工作和企业有着多么深刻的内在联系,真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她们工作格外上心,而这也正是我们公司越办越好的一项重要原因。现在周敏的公司已由单纯零售向批发零售结合拓展,她正在计划扩展新的更大规模的药物实验室,为新的腾飞积极准备。

看完周敏的材料,便有了这样的想象。在哈尔滨的上空,一群悠游的天鹅优美地滑过天际,这就是周敏和她的姐妹们留给笔者的意象画面……

哈尔滨新闻编辑部和南岗社区联合倡议发出不久,根据市民反映的热烈程度,两家又在媒体上宣布,此次送温暖活动周更名为阳光行动。一个月后,两家又举行了阳光行动办公室成员揭牌仪式,并成立了双方联合组成的阳光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领导成员分别由《黑龙江日报》社南岗区的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南岗区民政、卫生、建委职能部门的领导和《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的编辑记者及各街道工委书记和主管社区服务工作的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负责阳光行动日常的志愿者协调建立帮扶对子和宣传表彰先进等工作。

南岗区常务区长于丛凤和《黑龙江日报》社副社长高煜伟分别在揭牌仪式上讲了话。他们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从揭牌始,标志着阳光行动步入了规范化管理和组织性推进的新的阶段,媒体将陆续发挥特殊作用,号召全社会都来参与阳光行动。它意味着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阳光行动以很大的支持。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市长王宗璋给阳光行动以很高的评价,他在阳光行动结对仪式上说:南岗区社区服务中心和《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编辑部联合发起的阳光行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支持阳光行动,推动阳光行动不断发展壮大,让全社会更多的志愿者来参与和奉献,帮助和资助更多的困难职工和群众。这样,既有政府行动,又有社会参与,就能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解决问题,逐步走向正常、幸福的生活,从而加快实现全市人民的安居乐业……阳光行动有了政府的参与,很快在社会上蓬勃开展起来。一些学校、单位、商家、企业也纷纷加盟,一时间,在南岗社区甚至掀起了一股爱的春潮。

文化社区率先成立一个自己的阳光行动办公室,通过广泛发动,南岗区驻街24个单位327名志愿者加盟了阳光行动,与21位住在文化社区的特困人员结成了帮扶对子;奋斗社区驻街道单位三九药业,是阳光行动的积极响应者和参与者,他们与奋斗社区联手举办了以关爱老人、关爱健康为主题的阳光行动专家义诊活动,聘请了十多位医学专家,并与21位贫困无助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结对,给以免费跟踪治疗。哈尔滨秋林公司、人和集团、和平公司、肯德基公司等著名企业也纷纷加入阳光行动,使这项活动走得更加平稳坚实……

一个小小的倡议,何以引起这样大的反响?阳光行动在掌声中让人深思。

哈工大人文学院院长王亚林教授说:阳光行动是具有方向性的新生事物,即使在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也需要扶贫济困的阳光行动。社会通常在三种力量的推动下前行,这就是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种力量将日益发展和不断壮大,这是一种伟大而纯洁的力量,它是社会良心和公德意识复合生成的一种力量,正是这支伟大的第三种力量,将有可能解决前两种力量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哈师大哲学系主任孙慕天教授说:阳光行动之所以能一呼百应一发不可收,反映了人的内在向善渴求和道德完善的需求,同时也呼应了部分企业塑造自我形象的要求。

黑龙江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朗玲教授说:阳光行动是一曲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凯歌。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社会必将更加人性化,这是一股巨大的潮流,它将成为未来的世纪主流。我认为,阳光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慈善制度的突破口,我们必将找好落脚点,才能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哈尔滨的阳光行动至今仍在行动,阳光更加灿烂。夜晚,踏过哈尔滨冰雪覆盖的街区,看到幢幢楼房内闪烁的每一簇灯光,便会联想起那里没准就会有一个企盼阳光的人家。

有人说,越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出现阳光,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阳光。据说世界上最美的阳光要数埃及南部阿布辛拜勒神庙里的阳光。神庙最里面有一条60米长的甬道,在甬道的底部供奉着拉美西斯二世和阿蒙神的雕像。这座建造于3000年前的神庙,运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天文地理、建筑、数学等科学成果,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让阳光像河流一样穿过60米长的黑暗甬道,将光芒直接照射到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

当经过计算的阳光如约照到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上时,你会惊赞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阳光。

中国的贫困家庭每年也有被阳光准时照射的经历。但是,哈尔滨市南岗社区和哈尔滨新闻编辑部联合倡议引发的阳光行动,将打破人们关于昨日阳光的印象。

他们的阳光黑夜白天都一样灿烂。他们的阳光一年四季都会出现。他们的阳光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阳光。

他们融入社区。

这是笔者完成对社区的另一支特别部队采访后头脑中闪现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个特别部队就是城市社区内的驻军、军队干休所等组成的绿色方队。他们成功地融入了社区,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并且以军队特有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苏宁团坐落在哈尔滨市郊。因为有了苏宁这个典型,哈尔滨市的一些社区、机关、团体就获益多多。市建委人事教育处处长赵梅原在市团委工作,她曾经邀请过苏宁的父亲作报告,苏宁的父亲是军队的离休干部,他在儿子牺牲的巨大不幸面前,表现了一个老战士的崇高品质。赵梅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们正行走在苏宁团的营区,现任黑龙江省文明办处长的杜丹原是这个团的副政委,我们一行人在他的引领下参观了苏宁烈士的纪念馆,参观了苏宁团的生产基地。谈起往事,赵梅感慨多多赵梅如是说:

苏宁烈士牺牲不久,哈尔滨市团委就让我去苏宁父亲所在的干休所去请他老人家作报告。我和苏宁过去曾经认识,他经常参加教育青少年的活动,也知道他父亲的家。但是,当我还没走到他家,还在楼道时,我就感觉到心里有股沉重的压力。我听到了哭泣的声音,隐隐的,但又听不太清楚。走近他家门口,这种哭声得到了证实。我在门口站了很长时间,我觉得真不该这时候来,但我还是把门推开了。

进门一看,这个场面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家人围在苏宁烈士的遗像前,痛哭失声。原来这天是苏宁烈士牺牲的第七天,当地叫头七,苏宁的亲戚家人都赶到这里祭奠来了。我们常常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但是,牺牲这个词是人间最沉重的词,它对牺牲者的家庭来说是太沉重太沉重了。苏宁的父亲是个老军人,丧子之痛使他面容憔悴,身体极度虚弱。在一家人的哭声中,我犹豫再三,还是向他老人家提出了此行的真实目的。话一出口,我觉得特别后悔。对一个刚刚失去爱子的老人,回忆往事就像撕裂伤口,每一件事情都会给他带来锥心般的疼痛。听众或许会被感动,也会伤感或者悲痛,但他们的心底不会流血。而牺牲者的亲人则是心底流着血回忆往事的。正在我不好意思的时候,苏伯伯毅然决然地站起来,说,走。虽然仅仅是一个字,我的眼泪差点要掉下来。苏伯伯仰头吃了几片药,梳梳头发,整整衣服,就像一个战士出发那样跟我走了……

从此,我深深明白了像这样报告的意义。

对于像苏伯伯那样的老军人来说,它同样也是战斗。有战斗,就不能退缩,这是老前辈们对我说的话。赵梅说的话也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多次参加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有妻子讲丈夫的,有儿子讲父亲的,有母亲讲女儿的等等,我们也曾感动过,但我们很少体味报告者的心情。赵梅使我们知道了另一种沉重。知道了另一种奉献形式。

建设社区维护文明有时甚至要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

1998年7月31日晚6时左右,家住南京市刘公巷3号北楼的唐秀芳老人来到苟在俄家,反映该楼608室的人经常往下倒垃圾,甚至小便、污水也从窗口往下倒,64岁的唐秀芳与户主陆本和交涉没有效果,楼下住户意见很大,希望德高望重的苟老一道上门做做户主的思想工作。一向正气凛然的苟老,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非常气愤,尽管他住在刘公巷3号楼,这事妨碍不着他,但他仍然决定上门劝阻。

这位苟老叫苟在俄,是位老红军。1933年的寒冬腊月,刚满18周岁的苟在俄跑了120多里路到麻庄石参加了工农红军,先后转战四川、甘肃、宁夏、青海、湖北、山西、陕西等省,三次爬雪山过草地,是当时顶呱呱的勇士。张爱萍在召集部队团以上干部集训时,曾多次点将苟在俄做战术动作表演。

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苟在俄经受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他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粉碎鬼子九路围攻、山东滨海反扫荡、淮海战役等(战斗?,荣立战功30多次,全身8处负伤。

解放后,苟在俄担任徐州陆军医院副院长,1951年他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又先后担任南京市传染病院副院长、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科长等职务。1958年南京市检察院在石佛寺创建劳改队,组织上找到苟在俄,征求他是愿意留在市区工作,还是去江滩拓荒创业。他选择了拓荒。

苟在俄带领大伙用芦席搭起滚地龙,用泥块垒起干打垒当宿舍。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一个普通老兵的身份,跟干警和犯人一起参加劳动。

不仅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而且用真情融化着每一颗冰封的心,他要把这成千上万的罪犯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

1975年,苟在俄从副厅级工作岗位上离休。

离休后,他依然尽着一个老红军、老党员的责任。

1992年夏天,刘公巷的三幢楼房下水道全部堵死,粪水往外溢。苟老拄着拐杖上有关部门要求修理,可人家说要先交500元劳务费,苟老自个先垫上500元钱,又跑了三五趟才把事情办妥。

居民张翰文家的煤气管道堵塞了,如果疏理不及时,就有爆炸的危险,家人和邻居都不敢前往。张翰文找到了苟在俄,苟老自己也不懂如何修理,他于是急忙打电话叫来懂维修技术的儿子,帮助张翰文家排除了险情。

苟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在居民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谁家遇到麻烦事,都愿意找他出面解决。

老伴叶觉青心疼他:你这么大年纪,就不要管那么多事了。苟老严肃地说:我是老党员,党教育我那么多年,群众的事我不能不管。

四机厂工人顾正贵,刚从部队转业,其家属带着两个孩子在农村,生活很困难,他找到苟在俄,恳请老领导出面帮助其家属调动工作。可当时苟老的老伴患上了眩晕症,稍有动弹就呕吐不止。他抱歉地对老伴说:哎呀,你看人家找上门来了,怎么办?第二天,苟老就搭车去了几十公里外的阜宁县,几天后,当苟老赶回家时,老伴跌断了锁骨。他安慰老伴:你看,人家给我面子,小顾家属的工作安排好了。

鉴于苟老的影响和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1993年4月国家司法部授予他行政一级金星荣誉奖章。

苟老因左膝伤残,行动很不方便。他顺手拿起拐杖,不顾天热楼高,与唐秀芳先爬到二楼往下观察,发现走道口一个小房子顶不仅有垃圾,而且还有乱七八糟的卫生纸,就似天女散花。苟老让唐秀芳扶着自己艰难地爬上了六楼,敲开608室的门,心平气和地对户主陆本和说:老陆啊,我们跟你谈点事好不好?陆本和把苟老和唐秀芳让进屋。苟老坐下后说,陆家的房客应把垃圾集中放在门边让保洁员收捡,污水倒进水池,粪便要倒进厕所,不能把脏物从窗户往楼下倒,要讲文明。陆本和大声反驳:这是房客的事,你们找他们去,不要找我。苟老好言相劝说:房客不在家,我们只好跟你这房东说。这时陆本和夫妻俩更是高声叫嚷。苟老气不过,用手杖对房客的门敲了两下,他们一把抓过苟老的手杖,用力将苟老推出门外。唐秀芳气愤地说:你们不能推苟老,他是老红军,是为大家的事来找你们商量的,你们不能这样野蛮。苟老见陆本和如此不讲道理,便与他们夫妻俩理论起来。陆本和恼羞成怒,与妻子冲出门来,用力将苟老推倒在地,反身将门关上。

楼道里的居民听说老红军苟在俄为了维护环境卫生,被不讲道理的陆本和夫妇推倒后不省人事,纷纷前来救护苟老。然而,直到120救护车赶来,陆本和夫妻俩也没开门,不闻不问。

与苟老相濡以沫50个春秋的老伴,听到老头子摔倒了,也蹒跚着赶来,一见苟老摔成那个样子,当场就晕过去了……

救护车载着昏迷不醒的苟老急速驶向南京军区总医院。

医院全力抢救这位伸张正义的老红军,终因伤势太重,苟老遗憾地闭上了双眼。

时间定格在1998年7月31日21时51分,这位戎马倥偬、战功赫赫的老红军,为了维护居民区的文明卫生、连半句话都未给儿女留下就永远地走了。

老红军苟在俄因维护社会公德仗义执言惨遭不幸的消息,立即在金陵古城产生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来到他家悼念这位革命老前辈,老人家不大的两间房内摆满了100多个花篮和挽联。有一幅挽联这样写道:戎马生涯,为党为国鞠躬尽瘁;发挥余热,服务邻里死而后已。

60余岁的府西街小学教师徐红美,面对苟老的遗像,泣不成声地对记者说:文革后期,他来学校讲革命历史时,我曾在台下聆听。前两天,我还在外面9老人相遇,当时他精神好好的,没想到老人却这样走了。

金陵石化一位小伙子说,一对身强力壮的夫妇向一位84岁的老人下毒手,并酿成恶果。尤其是老人倒地后他们竟装聋作哑,连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也没有。

苟在俄在北京的五位老战友从报道中得知这一消息,连夜联名赶写了一份唁电:获悉您惨遭不幸,我们非常震惊和愤慨。

苟老去世后,儿女们翻箱倒柜也未找到一件像样的内衣,却在苟老家床铺底下意外地发现三张捐款单收据:一张是1995年2月27日捐给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500元;一张为捐给四川平昌革命老区修水利的1000元;还有一张捐给川陕老区将帅碑林教育基地的1500元。

8月21日,苟在俄的妻子及子女按照老人家生前一贯的思想作风和意愿,将50顶挽幛送到南京市慈善总会,委托总会转赠灾区人们,没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苟在俄老人的不幸引起了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南京纪检委书记、政法委书记、老干部局等分别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前来吊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陈梦鹃从抗洪一线赶来,对苟老的不幸去世表示深切哀悼。陈梦鹃说,一位84岁的老红军和一位64岁的老党员,在安度晚年的时候,主动冒着高温登上六楼去干预乱倒脏物的不文明行为,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精神文明。老红军苟在俄老人为精神文明而献身的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也是长征,不仅需要一个漫长的坚持不懈的过程,而且需要付出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

8月3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王武龙、市委副书记王浩良分别就此事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严肃查处。8月5日,由白下区政法委牵头,区公安、检察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迅速对此事展开调查,认定推倒苟在俄老人的陆本和涉嫌过失伤害致人死亡罪。8月11日,白下区公安分局对陆本和实行刑事拘留。

苟老走了,但他的高风亮节,他的不幸遭遇却震撼着许多心灵。

载《文明建设》1999年5期

一个老红军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了文明小区的建设中,让人感想良多。正像陈梦鹃同志所说: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也是长征,不仅需要一个漫长的坚持不懈的过程,而且需要付出心血、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社区中,像苟在俄这样用长征精神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人越来越多,或许这就是人们对长征精神所选择的特殊的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