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胜利天平倾向越方 奠边府守军大势已去

机场北部的战斗使越军总部信心大增。1954年4月19日,越南劳动党政治局在中央根据地举行会议,决议坚决歼灭奠边府法军集群据点。决议指出:“为了保证胜利,我军以前只主张牵制住这些据点群的敌人主力,在对我军有利的地方来进攻敌人。但是现在由于时势的迫切需要和客观条件的许可,我军可以用攻坚战来消灭一个相当集中的敌军据点群。党中央向全党全民解释奠边府战役的情况,使大家明确认识到,奠边府战役对于印度支那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对于我军的成长,对于保卫世界和平,具有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地夺取这个战役的全面胜利。”

奠边府战役中负伤的法军士兵

在奠边府战场,越军高射炮兵越打技艺越精,4月19日至20日,飞到了奠边府上空的法国和美国飞行员纷纷拒绝降低飞行高度空投,使得奠边府得到的补给大大减少了。

4月20日中午,越军第312师第209团一个士兵向E1高地上的法军投降后供出,东部高地大血战之后,第312师补充了新兵。现在面临的困难是,新兵缺乏训练,因为41号公路被法军的轰炸所困扰,再加上雨水,越军的后勤供应甚为困难。但是第209团政委向战士们宣布,不管有多少困难,损失再大也要打下奠边府。

投降的越军士兵还说出一个让重围中的法军慌乱的消息:中国顾问携带新的37毫米高射炮来到了奠边府,这些中国顾问身着与越军一样的衣服。

其实,这个投降者说错了,刚刚来到了奠边府前线的不是中国的高射炮,而是让法军更为担忧的大炮——中国新近研制的六管火箭炮。它仿制苏联的“喀秋莎”,在中国的天府之国四川问世,最先装备的一个火箭炮连就由该兵工厂的研制人员护送,日夜兼程赶到奠边府,这也是中国制造的火箭炮第一次进入战场。这个火箭炮连来到奠边府后,由第312师中国顾问董仁负责指挥。

胜负的天平正倾向越军。1954年4月16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参加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午餐会并讲话说:“越南人缺乏控制这场战争的能力,他们连自己也控制不了。如果法国从那里撤军的话,不出一个月,越南就会落到共产党的手里。”尼克松认为,要训练南越自己的军队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怎么办呢?第一,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物资的问题。情况已经和四个月前不同了,现在需要更多的军队在那里战斗。问题是这些军人从哪里来?法国已经不行了,他们已经厌倦了这场战争,就像我们在朝鲜一样。”尼克松指出,美国应该参加日内瓦会议,从此正式参与印度支那事务。

能否动用军队呢?尼克松说:“公众认为美国不会向那里派遣军队。但是,如果政府认为派遣军队不可避免的话,政府将正视现实,派遣军队。”

这个讲话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国会议员纷纷提出质询。4月17日,正在佐治亚州的艾森豪威尔告诉他的新闻秘书哈格蒂,与副国务卿史密斯联系,让他向尼克松传话:副总统无权这样表态。

4月19日,新华社宣布,国家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

这天下午4时50分,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印度驻中国大使赖嘉文,阐明中国对亚洲形势和对日内瓦会议的看法。

周恩来说,日内瓦会议是不应该失败的,但是现在美国显然要阻挠日内瓦会议达成任何协议,特别是美国正在威胁法国,使法国不能就印度支那问题与东方阵营达成协议。

周恩来说,朝鲜总是一个僵局,要再打起来是不容易的,因此美国必须另外找一个有热战的地方,那就是印度支那。假如印度支那战争能够停火,假如能够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那么美国再也不能在亚洲找到制造战争的借口了。因此,美国的目标就是要避免印度支那战争停火,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此达成协议。

周恩来的判断是:美国政府要压迫法国,杜勒斯的“联合行动”也是针对法国的。美国害怕印度支那的交战双方达成协议。但是,在法国,就是在议会中,和平的呼声也是很强大的。所以,除了杜勒斯以外,尼克松也要出来说话。周恩来说,假若法国的军队撤离印度支那,美国的军队就要进去。美国的中心目标是中东和近东,它要利用印度支那问题来挑起更大的阴谋。

周恩来希望印度大使将他的话转告印度的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送别中、越代表团时,邓小平与胡志明在机场合影

周恩来顺利完成了对日内瓦会议进行的准备工作,4月20日,率中国代表团,并偕同胡志明、范文同率领的越南代表团一起飞离北京,转道莫斯科去日内瓦。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董必武、陈云、邓小平、郭沫若、胡耀邦、邓颖超、黄炎培到机场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