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生产生活 二、古代畜牧
“畜”的甲骨文作“”,从“”从“”,“”像束丝形,表示绳索,“”像某个范围中有草木之形,表示养牲畜的地方。《淮南子》中有一句话,叫“拘兽以为畜”,意思是说,把狩猎所得的野兽,进行拘养,这就是畜。后来,“”变为形近的“玄”,“”简化变异为“田”,“畜”字变为由“玄”“田”组成的合体字。由狩猎到拘养,这是先民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猎人长期狩猎,熟知各种兽类的脾性,逐渐认识到驯养某些性情温和的草食类动物是可能的。同时,打到的活的动物,在暂时不食用的情况下,往往豢养起来;尤其是获得幼兽后,不是立即吃掉,而是饲养起来。随着动物越养越大,先民逐渐意识到,饲养动物比狩猎获利更大,同时随吃随杀,没有挨饿的风险,于是由自发到自觉地养起动物来。
“养”的小篆字形作“”,《说文解字》说解为:“供养也。从食羊声,,古文养。”“养”的古文字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首先,古文字形“”,与甲骨文字形“”或“”一脉相承,像手拿棍棒或鞭子驱赶牛羊之形,表现的是“放牧”的畜养方式;小篆字形“”,从食羊声,本义是“供养”,表现的是“圈栏”的畜养方式。能够表现“圈栏”畜养方式的字还有“牢”“圂”“养”“刍”等。
“牢”在殷商时期的字形异体繁多,有的从牛作“”,有的从羊作“”,有的从马作“”,另一构件像平地上围成的圈栏,整字表示用圈栏畜养牲畜。该字在甲骨卜辞中的意义主要是指用来祭祀的牲畜,也就是牺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牺牲,往往经过特殊的饲养,所谓“衣以文绣,食以刍菽”,然后可称为“牢”,如“太牢”“少牢”。后来畜养动物的地方也称“牢”。“牢”字形体说明把动物关到圈栏内是畜养动物的重要方法。
“圂”,甲骨文作“”,像把豕(猪)关在圈中之形,表示“猪圈”,“圂”在古代文献中除了有“猪圈”义,还有“厕所”义。这是因为,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厕所往往与猪圈相连相通,从而让猪可以直接吃掉人拉出来的粪便。使用粪便豢养产肉动物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代,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意思是:文王的母亲大任在怀孕时,身体没有任何变化,在厕所小便时,生下了文王,没有感到任何痛苦。其中“豕牢”就是养猪的厕所。自西汉到西晋,古墓中出土的陶制明器,常见有猪圈模型,河北、河南等地出土的陶制“带厕猪圈”明器显示,猪圈位于厕所旁边,是整个宅院的一部分,而且不论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农民都把厕所和猪圈相连建造。
圈养动物就要为动物提供食物。小篆“养”字以“食”为部首说明,为动物提供食物是畜养动物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割草或采集野菜成为日常重要的劳动。“刍”字甲骨文作“”,像用手断草之形,就是常说的打猪草。由打猪草引申指牲畜吃的草,如上文提到的“衣以文绣,食以刍菽”中“刍”就是指牲畜吃的草。
长期豢养动物,使人们逐渐熟悉了动物的习性,掌握了动物的生长生殖规律,并驯服某些动物为人类服务。如“牡”的甲骨文字形异体繁多,有的作“”(从牛),有的作“”(从豕,即猪),有的作“”(从羊),有的作“”(从鹿),另一构件像雄性生殖器之形,分别表示“公牛”“公猪”“公羊”“公鹿”;“牝”(pìn)的甲骨文字形异体繁多,有的作“”(从牛),有的作“”(从豕,即猪),有的作“”(从羊),有的作“”(从虎),另一构件表示雌性,分别表示“母牛”“母猪”“母羊”“母虎”。“牡”“牝”甲骨文字形异体繁多,说明当时辨别动物的雌雄非常重要,这也说明畜牧业在当时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狩”字甲骨文作“”,左边的构件是有丫杈的木棒,为远古先民狩猎作战的武器;右边的构件为犬,说明犬在当时已被驯化帮助狩猎。
“犁”的小篆字形作“”,《说文解字》说解为“耕也,从牛黎声”,“犁”字以“牛”为部首,说明牛与农耕关系非常密切,确切地说,是牛被驯服拉犁耕地。用牛帮助农耕开始于什么时期,有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开始于春秋时期。当时人们经常把祭祀用牛与耕牛进行比较,如《论语》:“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享。那么,仲弓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因为他父亲“下贱”而舍弃不用呢?孔子这句话用“骍且角”的“犁牛之子”作喻体,这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已相当普遍。另外,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是相关联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说明当时“牛”与“耕”是有密切联系的。
“为”的甲骨文字形作“”,像手牵象之形,是远古时期人类役使大象帮助劳动的反映,本义就是“做,为”。“为”的甲骨文字形说明殷商时期先民已经能够驯服大象。古代传说有“象耕鸟耘”的说法,意思是大象帮助耕地,群鸟帮助除草和松土。殷商时期黄河流域是温润的亚热带气候,适合大象的生存。考古发掘中,黄河流域有很多大象的骨骼出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根据“为”的古字形和文献材料,我们推测“用象耕种”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