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汉字看单位名词 三、时间名词

“日”的甲骨文字形作“”,像太阳之形,本义就是“太阳”,有太阳的时间是白昼,因此,“日”又有白昼义。每天日出日落,约二十四小时一个周期,因此“日”又有一昼夜的意思。


“月”的甲骨文作字形作“”,像月牙之形,本义就是月亮。月有圆缺变化,古人用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作为记时单位,这就是阴历的一个月。


用来记录时间的名词,往往以“日”“月”作为表义构件。

“旦”字甲骨文字形作“”,上边的构件像太阳之形,下边的构件表示大地,意思是太阳刚刚离开地平线不远,本义就是早晨;小篆字形作“”,用一条横线表示地平线。

“朝”字甲骨文字形作“”,像日月都在草莽中之形,表示太阳已升到草莽之中,而月亮还没有落下的时候,即早晨。

“昃”(zè)字甲骨文字形作“”,左下方的构件是“日”,右上方的构件是一个侧歪的人形,表示太阳已经向西侧歪的时候,即午后的一段时间。

“昏”字甲骨文字形作“”或“”,后者由“氐”和“日”两个构件组成,小篆作“”,《说文解字》说解为:“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意思是说,“昏”字的构意是太阳落到低处的时候,也就是黄昏之时。

“暮”字甲骨文字形作“”,像太阳落到草丛之中,表示傍晚时光,本义就是傍晚。后来增加表义构件“日”作“暮”。

“朔”字以“月”为部首,本义也是一种月相名称,指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在地球上看不到月光的时候,即阴历每月初一。

“霸”字西周金文作“”,以“月”为部首,本义就是月相名称,指月亮刚刚发出光亮的时候,一般在阴历初二或初三。

“朏”字古文字形作“”,由“月”和“出”两个构件组成,本义是“月未盛之明”,常用来指阴历初三。

“望”字甲骨文字形作“”,像人登高举目远眺的样子,本义就是往远处看。阴历十五,月亮最圆,月亮与太阳一东一西,遥遥相望,因此阴历十五的月相被称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