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血液、性和母婴传播疾病规范亲密行为,切断传播途径 乙肝和丙肝:可能是被误解最深的传染病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病毒性肝炎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类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病毒性肝炎导致134万人死亡,其中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造成的死亡占其中的94%,这一数字与结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当,且高于艾滋病造成的死亡人数。2016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通过《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该战略呼吁到2030年消除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病例数减少90%,死亡率降低65%)。宏大的目标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现实却并不美好,我们从一个案例开始讲起。
2002年8月,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卫生部门通报了6名血源性感染患者,他们曾经在同一家疼痛治疗诊所接受治疗。6名患者均出现了肝炎的典型临床表现:疲劳、厌食、恶心、不适、发烧、黄疸、呕吐、尿色深、腹痛。
俄克拉何马州卫生部门经初步调查发现,感染的原因竟然是一名具有资质的注册麻醉护士在该诊所工作时经常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她曾经在一次临床治疗中,使用同一个针头和注射器将三种不同的镇静药物注射进了多达24名患者的体内。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卫生部门开始了深入调查。调查对在这家诊所就诊的908名患者中的793名进行了血源性传播病原体的血清学检测,以鉴别可能在诊所感染的100种病原体。调查发现一共有69名患者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31名患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由此卫生部门得出结论,此次在俄克拉何马州诊所暴发的病毒性肝炎疫情,是一次由人为共用针头造成的传播。
乙肝和丙肝的前世今生
乙肝和丙肝的患者及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两者的传播途径均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在我国,对于乙肝来说,母婴传播这一传播途径最为常见,而丙肝的血液传播最为常见。
乙肝暴发的“黑历史”
历史上乙肝暴发的案例多是医源性的。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流行的最早记录是由医生鲁尔曼(Lurman)于1885年记载的。
1883年,德国不来梅暴发了天花疫情,1289名造船厂员工接种了其他人的淋巴液疫苗。从接种后的几周到长达八个月后,一共有191名接种了疫苗的工人患上了黄疸,并被诊断为“血清性肝炎”。其他接种过不同批次淋巴液疫苗的员工则没有出现类似的黄疸症状。鲁尔曼将这一事件记录进了他的论文,该论文现在被视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典型例子,证明受污染的淋巴液是“血清性肝炎”暴发的根源。
此后,在1909年引入皮下注射针头后,又有许多类似的疫情暴发被报道。当时这些针头主要被用于治疗梅毒,更重要的是,医生重复使用了针头来治疗不同的梅毒患者。
乙肝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966年,当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工作的巴鲁克·布隆伯格(Baruch Blumberg)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血液中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后来被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即HBsAg)。1976年,他因在乙型肝炎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7年弗雷德里克·麦卡勒姆(Frederick MacCallum)发表研究以来,人们一直怀疑存在乙肝病毒,直到1970年,戴维·戴恩(David Dane)等人才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了乙肝病毒颗粒。到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已经对该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且研发出第一批血源性乙肝疫苗。
1986年,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从市场上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酵母表达生产制备的乙肝表面抗原的重组疫苗。该疫苗生产制备方式通过将编码表面抗原蛋白的乙肝病毒基因插入酿酒的酵母来开发重组疫苗,这仅会使得酵母产生非感染性的表面抗原蛋白,而没有将实际的病毒DNA引入最终疫苗产物。因此接种重组疫苗从源头上消除了因为接种疫苗而感染乙肝的可能性。重组的乙肝疫苗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直至今天仍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
通过有效扩大乙型肝炎疫苗规模,全球对病毒性肝炎的应对工作已经取得了成功。2015年,婴儿三剂乙肝疫苗的全球覆盖率达到84%。这大大减少了婴儿出生后前五年的乙肝病毒传播,这反映在儿童中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到1.3%。但是,全世界范围内新生儿在出生后24个小时之内立即接种乙肝疫苗的比例仍然较低,仅为39%。
乙肝世界感染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15年,有2.57亿人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定义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占世界人口的3.5%。目前,大多数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是在乙肝疫苗得到广泛使用并用于婴儿期之前出生的人。
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乙肝的感染率和主要传播途径有着较大的不同。在高流行地区,慢性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至少为8%;在中等流行地区,感染率在2%~7%;感染率低于2%的地区被归为低流行地区。在低流行地区,注射吸毒和无保护的性行为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在中等流行地区,该病主要在儿童中传播;在高流行地区,分娩期间的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丙肝病毒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输血医学部传染病科主任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和他的研究小组证明,大多数输血后肝炎病例不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国际上最初将此类输血相关的病例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然而,关于这种病毒的鉴定工作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却一直没有获得成功。
1987年,奇龙公司的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两名华裔科学家朱桂霖(Qui-Lim Choo)、郭劲宏(George Kuo)与美国疾控中心的丹尼尔•布拉德利(Daniel W. Bradley)合作,使用一种新的分子克隆方法来鉴定未知生物并开发诊断测试。1988年,哈维·阿尔特通过该方法在一组NANBH标本中寻找新的病毒。
1989年4月,关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被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一发现促进了丙型肝炎诊断和抗病毒治疗的快速发展。2000年,阿尔特和霍顿因为开创性工作——发现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并开发出降低美国输血相关肝炎风险的筛查方法,使得美国输血相关的肝炎感染率从1970年的30%下降到2000年的接近0而荣获拉斯克医学奖。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球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数量为7100万人,占全球人口的1%,每年新感染丙肝病毒的人数超过175万。不安全的卫生保健程序和注射毒品是导致新的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范围内,与医疗相关的注射中有5%仍然不安全。2015年全世界估计有175万例新的丙肝病毒感染病例。目前仍然没有能够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但对于慢性丙肝病毒感染来说,现在已经有可以治愈它的有效抗病毒药物。
医源性感染是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
没有HCV筛查的输血或器官移植会带来很大的感染风险。加拿大于1990年开始进行普遍筛查,美国于1992年开始进行普遍筛查。筛查降低了人群感染的风险,将感染概率从每200个输血单位有1例降到了每10000个输血单位有1例。
即便如此,这种万分之一的低风险仍旧是存在的。因为方法的局限性,潜在的献血者感染丙型肝炎和血液检测呈阳性之间的时间约为11~70天,而在这个所谓的“窗口期”,目前的筛查方法并不能检测出血液中的丙肝病毒。由于成本原因,一些国家依然没有开始HCV筛查。
那些被接触过HCV阳性患者血液的针刺伤的人有1.8%的概率感染这种病毒。如果针头是空心的并且穿刺伤口很深,则风险更大。黏膜暴露于血液也存在感染的风险,但这种风险相对较低;在完整皮肤上发生的血液暴露没有感染风险。
医院设备也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重复使用针头、注射器、药瓶和输液袋,以及消毒不当的手术设备。
感染血源性传播病原体的主要职业风险是污染物体造成的皮肤锐器伤。如果黏膜暴露于血液或其他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最常导致皮肤损伤的两种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和缝合针,这些锐器最常被用于缝合、静脉采血及注射。
2019年4月初到5月,江苏省某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疑似发生院内丙肝病毒感染,经对所有血透患者进行筛查检测,共诊断出69例丙肝病毒感染病例。这发生在丙肝病毒已经被发现的30年后是不可想象和难以接受的,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事件在不断发生。这些医院在血透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器械导管等医疗用具多次使用或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了院内丙型肝炎的流行。因此,只有严格遵守医院内各种操作规范才可能将医源性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可能性降到最低。
乙肝和丙肝知识小科普
注射乙肝疫苗后,一般体内都能产生抗体,可以给你完全的保护。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丙肝,但已有可以治愈绝大部分丙肝的有效抗病毒药物。
乙肝和丙肝都属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肝炎感染者预后大多良好,一般于病后3~6个月内痊愈,并且获得终身免疫力。少数患者会转入慢性感染的阶段(大于6个月),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据统计,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约占总人口的5%~6%,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为7000万人,慢性乙肝患者人数为2000万~3000万,而我国抗-HCV阳性的人约占总人口的0.6%,丙肝病毒感染者人数约为1000万。
乙肝和丙肝分别由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乙肝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丙肝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球形单股正链RNA病毒。
乙肝和丙肝的患者及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两者的传播途径均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在我国,对于乙肝来说,母婴传播这一传播途径最为常见,而丙肝的血液传播最为常见。患者在感染后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感染,感染乙肝时的年龄是影响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0~5岁)感染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在5岁以后感染的人当中仅有5%~1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10%。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生率为3%~6%。55%~85%的急性丙肝患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其中5%~15%的慢性丙肝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
感染途径 | 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
---|---|
潜伏期 | 乙肝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平均为70天;丙肝潜伏期为2~26周,平均为50天。 |
易感人群 |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人群对HBV易感;凡未感染过HCV的人均对HCV易感。 |
感染者症状 | •急性病毒性肝炎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巩膜和全身皮肤黄染,尿色加深,肝功能异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 •慢性持续性病毒感染(感染时长大于6个月):轻度慢性肝炎可有乏力、食欲缺乏、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中度慢性肝炎可出现面色发黄发暗的肝病面容、进行性脾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且肝功能持续异常;重度慢性肝炎可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硬化。 |
如何诊断 | •乙肝:检测乙肝两对半(即乙肝五项),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慢性HBV感染的病毒复制水平。 •丙肝:抗-HCV检测可用于HCV感染者的筛査,抗体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HCV RNA,以确定是否存在HCV感染。 |
如何治疗 | •急性肝炎为自限性疾病,应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对症治疗,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应该结合病情及疾病进展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治疗。 •所有HCV RNA阳性的慢性丙肝患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首选直接抗病毒药物。 |
如何预防 | •避免使用静脉成癮类药物、不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避免进行不安全性行为;加强孕前和产前筛査,减少母婴传播。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尚无有效的预防HCV感染的免疫球蛋白制剂,HCV疫苗也仍在研发中。 |
张爸敲黑板
1.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有什么区别?
乙肝患者需要立即接受治疗,携带者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仔细研判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在无症状乙肝携带者中,很多都是所谓的“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呈阳性。这三项指标阳性,说明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比较活跃,这些患者在年轻时或者疾病早期可以保持自身肝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没有任何症状,可以暂时不进行特别治疗,但是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变化,一定要注意定期随访,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当心转氨酶水平升高。当年龄超过30岁的时候,还要当心有隐匿性疾病进展的情况,也就是虽然没有肝功能异常,但是事实上已经有肝脏纤维化了,这时候还要做肝脏纤维化的检测。对于有肝癌家族史的病人,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都应该及早进行清除病毒的治疗。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还有一种“小三阳”,体内病毒复制水平相对较低,可能已经清除病毒,也可能已经是症状比较“隐形”的乙肝患者,甚至已经有肝硬化了,需要到医院去做认真的鉴别,不要耽误了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身边的家人如果经检查发现没有免疫力(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都为阴性),最好注射乙肝疫苗,有了抗体就不用担心被传染了。
2.乙肝会不会传染给家人?患者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饭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或者体液传播,它在中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也就是说,中国有9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此外还有少量通过输血、未经保护的性接触感染的病例。
乙肝不会通过握手、吃饭传播。国家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从事食品行业,可以做厨师、外卖骑手。
3.乙肝患者可以生孩子吗?怎么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因此应确保住院分娩,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亲血液的机会。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新生儿,要在出生后24个小时之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
对于携带病毒水平很高的孕妇,在孕后期服用安全的抗病毒药物可以阻断母婴传播。
4.什么样的人需要打乙肝疫苗?怎么打?
乙肝疫苗可以说是一个阻断成功率非常高,而且几乎没有不良反应的疫苗。注射乙肝疫苗后,一般体内都能产生抗体,可以给你完全的保护。
我国实行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个月的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一针应在出生后24个小时之内尽早接种。
除了新生儿,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5.丙肝症状比较有隐蔽性,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
大部分丙肝病人是在体检时发现检查出肝功能不好,然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是丙肝的。平时有食欲不好、腹胀、疲劳等症状的时候,要警惕是不是感染了丙肝。针对丙肝这种隐蔽性较强的疾病,你只要开过刀、输过血、有多个性伴侣、吸毒、做过文身等,就都属于高危人群,最好去筛查。丙肝只要是阳性,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该马上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