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宗法礼仪 龙与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出现龙虎并称的现象,如“生龙活虎”、“降龙伏虎”、“龙盘虎踞”、“龙腾虎跃”、“龙韬虎略”、“龙吟虎啸”、“龙潭虎穴”、“龙虎风云”等等。
夏代有“龙旗虎历”,唐代有“龙虎榜”,金朝设“龙虎卫上将军”。而且,周文王是“龙颜虎肩”,刘邦有“龙虎气”,诸葛亮“龙骧虎视”,刘裕“龙行虎步”等等。不胜枚举。
龙和虎还同为“天之四灵”之一,用来“正四方”,即所谓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道教将龙虎相提并用,作为山门的两大守护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虎为什么要和龙并称呢?
原来,龙是古人用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具备了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祥瑞等神性。
和龙有别,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作为令百兽震恐的“山兽之君”,虎对古人的生活秩序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它不但噬吃野兽、家畜,还伤人吃人。于是,虎很容易被古人因恐惧而神化而崇拜。人们崇拜虎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愿这位“百兽之长”不要危害人类;二是幻想借助虎的神力来制服其他野兽及鬼怪。这样,被放到崇拜位置上的虎就具备了显猛、示威、怯恶、驱邪等神性。
龙与虎两者都有神性,而且一者是“百鳞之长”,一者是“百兽之长”,等于是动物界的两大巨头,当然很容易被放到一起被人提起。
考古发现,最早出现龙虎对应图案的要数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塑。蚌塑中的龙和虎分处墓主人的遗骨两侧,表明这位墓主得龙虎之助,既有“神”又有“威”,其身份和地位不同寻常。盛行于商周的祭祀礼器上,有很多是将龙虎雕饰其上的,这无疑是为了强化其神其威。春秋以来,龙虎对应、互补,甚而交缠、融合的图案就更常见了。
既然成对出现,就不一定都是合作的关系了。相传,一只老虎到思州一个水潭饮水,潭中的蛟龙认为这只虎侵犯了自己的领地,就跳出水面与虎搏战,结果渴虎不敌饿蛟,被“尾而食之”,即用尾巴击昏缠起吞吃了。苏东坡据此作诗道:“潜鳞有饿蛟,掉尾取渴虎”。由于龙有司理雨水的神职,而龙与虎的关系又这么微妙,于是就有了天旱时投虎头骨求雨的事情。相传唐时中南一带大旱,乡民们便常常以长绳系虎头骨,投入龙潭。俄倾,“云起潭中,雨亦随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