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服饰器物 清风一扫汉家装
清代使中国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
与此相配合,清朝统治者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民间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彼伏此起。长期的抵制斗争与清朝已统一全国的形势使清政府考虑到应该作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在服装上:
男从女不从
生从死不从
阳从阴不从
官从隶不从
老从少不从
儒从而僧道不从
倡从而优伶不从
以及与服装无关的:
仕宦从而婚姻不从
国号从而官号不从
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满族的衣装以游牧民族风格为主,袍衬褂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服式。满族的袍子与汉族的长袍不相同,上身显得紧凑瘦窄,袖子也细而紧,溜肩立领,下摆宽大,下身前后左右开衩,衣襟右衽。与这种袍褂相配合,内衣要穿对襟的短褂和长裤,裤口用带子扎紧,足着靴子或布鞋。
满族的行袍,又叫缺襟袍,它比日常穿的袍子短大约1/10,前面开衩,右半边的前襟可以摘下来,是单独的一片。在袍子面罩一件短外褂是清朝独有的服式。这种外褂有单、夹、皮、棉各种形式,式样也常变化。外褂多为宽大的对襟圆领口上衣。没有领子,袖子较宽大,袖口平齐。较短小的外褂叫马褂,身长不超过腰部,袖口仅达肘部,显得紧凑便利。对襟马褂经常被当作礼服罩在外面穿。对襟马褂前衣襟右掩,在腋下系扣,是平民百姓的常服。缺襟马褂也叫琵琶马褂。大襟右衽,前襟的右下裾缺一块,形成一个弓形。这些马褂都束上身,既可保暖,又利于上身活动。
在清代,男子们的标准服装是袍褂、内衣、长裤、靴、鞋及瓜皮帽,冬天则有皮帽、毡帽,夏季有凉帽、笠帽等。在家中可以不穿袍褂,只穿衫、裤。广大劳动人民,更省去了袍、褂那一层外罩,终年以短衫和长裤为外衣。衫袄有对襟和右衽大襟两种,裤子为直裆中式长裤,腰系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