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服饰器物 《贵妃醉酒》与《画扇面》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众多的艺术大师为我们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名戏,其中,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是颇具代表性的。戏中,雍容华贵的杨贵妃手执一把描金摺扇,边唱边舞,将观众带入了千百年前的盛唐世界。艺术家对摺扇的运用更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相声也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无独有偶,相声里也有一段关于摺扇的节目,叫《画扇面》。说的是一个不学无术而又自吹自擂的人,吹嘘自己的画技有多么的高,总要给别人画扇面。但是当别人把新买的好扇子让他画个美人时,他先画美人,因其不像,又改成张飞,又不像,又改成大树……最后,对扇子的主人说:“干脆我拿墨笔给你画个黑面,你找人写金字去吧。”
扇子,在中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汉班婕妤的《咏纨扇》诗就有“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但诗里说的扇子,是圆形的,历来称之为团扇。团扇这个形式一直沿用下来,一直到南宋;就是在元代,流行的也仍然是团扇。在今天,我们还能见到从北宋、南宋到元,流传下来的书画团扇的原物。
而摺扇,本是摺叠扇的简称,则是外来的,据史书记载,它本出自朝鲜半岛,在北宋时才传入中国。在苏东坡的文章里,曾经提到摺扇:
“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许。”
然而那时的摺扇的原物已经遗失,具体是什么样式今天已不可知。
直到明代,高丽国以摺扇作为礼品赠送中国,于是在明朝永乐大帝时,摺扇才真正的在中国开始盛兴了起来。到了明代宣德、弘治的时代,又出现了几辈精制摺扇的名手。书画家在摺扇上作书作画,使摺扇成为完整的艺术品,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由于摺扇的形式特殊,因而摺扇上的书画也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明沈周曾有一绢本画册,先摺扇形的线条,然后在此摺扇中写山水,可见当时以摺扇形式为新颖的绘画表现形式。历来的收藏家,也把收集书画摺扇作为专门的一门学问。
所以,杨贵妃手执摺扇翩翩起舞,只可能出现在艺术家的戏剧表现中,而不可能真正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因为唐代,中国还没有摺扇呢。
渔鼓简板是什么样的?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神驴,手打渔鼓简板,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形象。可是这渔鼓简板又是什么样的呢?到今天还有流传么?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在宋代才出现,可见唐代的张果老手执渔鼓简板是明代人的杜撰。
明代的王圻在《三才图会》中记载:“渔鼓,裁竹为,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
简而言之,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而简板则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