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建筑陵寝 乾陵与无字碑

唐代的女皇武则天有着传奇的一生,她在不断的迁徙中度过童年,12岁时父亲病死,不满15岁时被选入宫中,因生的娇媚可人被唐太宗赞为“媚娘”,继而册封为“才人”,但在宫中并不得宠。

当时民间盛传“唐三世之后,女主昌”,而道士观天象后则断定“三十年后当有女主武王篡唐,且尚在宫中”。于是,对此满怀忧虑和不安的唐太宗病危之际便将武才人及后宫嫔妃统统赶出宫去作尼姑。

削发为尼的武则天在感业寺倍尝寂寞孤独后,终于得以重返宫中,以极为残忍毒辣的手段击败竞争对手王皇后和萧淑妃,并将她们铲除,在33岁时登上皇后的宝座。

武则天乘高宗体弱而干预朝政,后来干脆与高宗合称“天皇天后”,共同处理朝政,唐王朝出现历代历朝所不曾有的“二圣同朝”局面。十年后高宗逝世,她实际上已经完全取得皇权:杀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立李显为太子,不久又让李旦继承皇位,自己垂帘听政。公元690年,她自己称皇帝,将国号改为“周”,实现了一代女皇的千秋伟业。

公元705年她以81岁的高龄去世之前,又召回庐陵王李显,将奋斗一生所夺来的大唐江山拱手奉还。唐王朝没有在她统治期间显露任何危机的迹象,而国力更为强盛。而她死以后,也如同许多平凡的女子一样,埋葬在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身边。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最终实现目标,来自她仿效男人的决绝果敢的作风。她曾经说过:“要治服烈马有三物,一是铁鞭,一是铁锤,一是匕首,鞭打不行就锤其首;锤打不行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我制人如同制马。”

武则天死后葬乾陵,乾陵马道两边的唐代石刻是唐陵石刻的代表之作:南门外自北向南有翁仲十对,仗马五对;华表、翼马、鸵鸟各一对。东西南北四门外各有蹲狮一对;北门外另有石马一对。

乾陵的石刻让我们立刻想象到当时唐王朝向世界开放的程度,以及它满怀自信力和创造精神地将异域文化改造吸收的精彩程度。狮子、鸵鸟都是中国土地上前所未有的动物,更不曾出现在唐以前的图腾或者壁画、石雕、石刻之中;手法也不再只是唐以前中国传统的大写意、借形发挥,而是依照西方的雕塑手法写生雕凿,无论是比例还是外观都极为逼真传神。更有断了头的“六十一藩臣”石雕像。

武则天的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聚讼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乾县百姓,自武则天死后,每逢麦收之际,纷纷来到无字碑前焚香祀奠,追念武则天的功德,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字碑上题的诗中写的那样。

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

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