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 第四节 副产品
此处所列多指林副产品,如食用菌类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草菇、猴头、竹荪等。食用菌原为我国重要的野生山林资源,木耳、猴头、香菇属著名的“山珍”。中国野生食用菌已发现的有320多种,其数量、品种居世界各国前列。它不仅是美味佳肴,还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具有抗癌活性的多糖物质,可以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是降胆固醇、高血压、高血脂的保健食品。目前我国为扩大食用菌资源已培育出50多种人工食用菌类,总产量占世界的1/5,每年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国家、香港、澳门地区,甚至远销欧美各国,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另外,发菜属地藻类植物,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蕨菜属常见的蕨科植物,近年被视为“无污染”保健食品。芦笋是百合科草本植物,也是中外市场上俏销的美味食品。
黑木耳 黑木耳俗名黑菜,为一种形体较大的食用真菌,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木耳科。黑木耳营养丰富,肉质肥厚,滑爽可口,有“素中之荤”的美誉,同时有药用保健功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黑木耳居世界出口量首位,是中国传统出口的土特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地区。
中国采集食用和栽培黑木耳历史悠久,远在1400年前就有记载,对食用及药用功能记述详尽。如公元6世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专门介绍黑木耳的烹调方法:“木耳菹〔ju巨〕:取枣、桑、榆、柳树边生,犹软湿者。干即不中用,柞木耳亦得。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净洮。又著酢〔cu促〕浆水中洗出,细缕切讫。胡荽〔sui虽〕、葱白,少著,取香而已。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除介绍黑木耳生长发育形态外,还叙述其医用价值,“木耳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曝干”,“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断榖〔gu谷〕治痔”,并介绍黑木耳气味甘平,能医治牙痛、痢血和妇女常见疾病等等。
近代对黑木耳营养价值研究得出:每一公斤黑木耳干品中,含有蛋白质106克,碳水化合物650克,脂肪2克,纤维素70克,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属高植物蛋白食品,具有养胃清肺、荡涤胃肠功能,对手足麻木、肺热咳痰、痔疮出血、便秘均有疗效。黑木耳胶汁液可吸附呼吸道中微杂物质及尘埃,使其随痰排出,故可作为纺织、轧花、矿山、理发等行业及特种部队人员的保健食品。
我国黑木耳分布广泛,除采集野生木耳外,主要是发展人工栽培,增加产量,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我国黑木耳有15—16种之多,北起黑龙江,南至云贵高原,西起陕西、甘肃,东到福建、浙江沿海均有不同质地品种的黑木耳。重点产区有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地区、吉林省延边地区,所产黑木耳质地优良,此外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黑木耳上品较多,河南的栾川、卢氏、洛阳、南阳、嵩县、信阳,湖北的房县、丹江口市、均县、保康、南漳、谷城,四川的通江、万源、南江,广西的百色地区为集中产区,此外云南、陕西等省产量也颇多,是重要货源基地。
黑木耳之上品,以黑褐有光泽,朵形肥大,肉质厚,无杂质,干爽者为佳,优质黑木耳内面平滑为暗褐色,外面呈淡褐色,并附有短毛,吸水性强。一般一公斤干黑木耳可以水发出13公斤左右。
露天人工栽培黑木耳,受气候影响,其质量受季节制约,品质各异。一般依采摘季节可分为“春耳”、“伏耳”、“秋耳”三类。人们习惯将入伏之前所产黑木耳叫春耳,其颜色深褐,朵大肉厚,吸水膨胀率高,质量上乘;入伏至立秋期间所产黑木耳叫伏耳,因此期间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虽然生长发育快,但色泽浅,耳片薄,吸水膨胀率低,质量欠佳;立秋之后所产黑木耳朵形略小于春耳,水发性尚好,质量仅次于春耳。春耳与秋耳一年可各采收三一四次,采摘选晴朗天气为好。
白木耳 白木耳又名银耳,属食用菌银耳属白木耳科。
中国秦汉时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与明代《本草纲目》均记载银耳有延年益寿、滋补强身的作用,是珍贵的保健品。还具有健脑提神、健胃理气、利尿通便、润肺生津、护肤美容等功能。
据现代医学测定,白木耳内含胶质和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尤其含人体所需的磷质、各种维生素和具有抗癌作用的糖类,既是高级滋补品,又是抗癌食品。
白木耳色白如银,晶莹似玉,在餐饮上应用广泛,烹调柔软滑爽的银耳汤、银耳配菜,色泽高雅美观,味道甜美纯正,尤其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白木耳有野生与人工栽培两种,野生银耳产量稀少,只在大森林朽木上滋生,其价格昂贵。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人工栽培白木耳,产量激增。其中四川大巴山南麓通江地区所产银耳十分名贵,此种银耳呈鸡冠状,朵形硕大,肉头厚重,胶质良好,色白纯净,生长期要求温度低,烹调食品易熟。此类银耳尚分布于四川万源,湖北保康、房县,贵州遵义、湄潭以及陕西西乡等地。在福建与云南地区盛产另一种类型银耳,色泽白中透黄,形似菊花状,胶质厚重,蒂头圆整,松大,无脚耳,生长期要求温度高、湿度大,蒸煮烹调后仍显现原形,颇受国外市场欢迎。福建古田地区所产此种银耳属上乘佳品,产量居全国之冠,是中国最大的银耳生产基地,其银耳干品泡发后胜似雪白的菊花,不散形,犹如晶亮的玉琢雕品。此外福建省漳州、龙溪所产银耳也驰名。白木耳输往东南亚国家、香港、澳门地区及台湾,近年又远销欧洲、美洲。
猴头 猴头菌是一种名贵的蘑菇,又名猴菇、刺猥菌、茶花菌,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目齿菌科猴头属。在中国食谱菜系中与燕窝、鱼翅、熊掌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
中国猴头原为林区稀少珍贵野生菌类,作为豪华筵席中的配味菜。猴头作为食用品不同于其他食用菌类,自身不具备良好的鲜味,要与其他鸡、鸭、火腿、鲜猪肉精心调烹配制,其品位之高雅、鲜美方显现出来,成为一道精美的佳肴。
据当代测定,每100克猴头菌含蛋白质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等物质,还含有16种氨基酸,不仅是富有营养的名菜搭挡,辅佐佳料,还是药用价值极高的免疫增强剂。猴头的药用价值早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就有记载,认为它能“利五脏助消化”。国内用猴头菌丝提取浸膏片,是治疗消化道肿瘤、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痛一剂良方。对治疗食道癌、贲门癌、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有效率达69.3%,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有效率达36.6%。经医学临床鉴定,长期服用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
猴头菌是当前我国从野生向人工培育发展的菌类之一。一般野生猴头产于东北林区,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林区,其次河北、山西、河南、甘肃、四川、云南、湖南、广西山林地区也有发现。自1959年以来进行人工猴头菌培育实验,已取得成功。
野生猴头菌常生长于栎、柞、胡桃等阔叶树立木或腐木上。在自然条件下,完成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需四个月,其中从菌丝体到子实体只要40天。人工培养分菌种制备(母种→原种→栽培种)和子实体培养两大步骤。一般猴头菌属低温型食用菌,适宜酸性环境,以pH值4最适宜,菌丝体生长一般要求25℃恒温,子实体形成在20℃时最佳,对于空气要求畅通,空气的湿度掌握适度,不喜光照,一般要在阴暗和折射光中生长发育。
香菇 香菇别名香菌、冬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因香味厚重得名香菇,因在冬至或白雪纷飞季节采摘,又称冬菇。
香菇伞状菌表面呈黄褐色,有数道花纹分散,周边卷起。上乘之品色泽艳美,菇柄短小,肉质厚有浓郁香味。按生长与采摘期之别可分为多种品类,如梅花菇、厚菇、薄菇等,其中梅花菇因菌面上分布众多细花纹而得名,是香菇中名贵的珍品。
香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被誉为“蘑菇皇后”,甚至在国际上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蔬菜之王”。香菇具有五种营养成分,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香菇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香菇中就含有七种。当代食品科学分析出,每百克香菇中含蛋白质41.5%(鲜品为60%)、碳水化合物54%(鲜品60%)。每二两香菇的营养价值相当于八两牛肉。香菇含有30多种促进人体消化功能的酶,尚有益肠胃蠕动、理气化痰、解毒、降血压、减少胆固醇、防止肝硬化的医疗功效。香菇维生素中有一种是麦角醇(维生素T母),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促进人体对钙、磷元素吸收,防止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尤其可贵的是香菇含有抗癌物质,它能过滤病毒体,防止癌细胞滋生,所含抗癌葡萄糖酶又能增强免疫性活细胞和干淋巴细胞恢复,可谓抗癌食品中的佳品。
中国香菇是传统出口土特产品,主要产区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安徽、四川、湖北等省区。其中江西产量居首位,福建古田、建阳地区发展速度快。广东北部山区与江西南部山区培育的香菇质地好,肉质厚,香味浓厚,属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菇。四川万县、绵阳、达县和凉山少数民族地区香菇资源丰富,广西壮族自治区苗岭一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香菇生长,著名的“苗山菇”享誉国内外。湖北省香菇盛产于鄂西山林地带,恩施、宜昌、荆州、郧县、襄樊等地区所产香菇远销东南亚国家和欧美等国。
草菇 草菇别名兰花菇、苞脚菇,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鹅膏菌科苞脚菇属。由于草菇原产地是中国,世人也称其为“中国蘑菇”。
草菇在中国有200多年栽培历史,原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和长江流域一带,后传入东南亚各国,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人工培育,但产量仍以中国遥遥领先,属传统出口产品之一。
草菇属于味道鲜美、肉质肥厚滑嫩的营养健康食品。除了含有10多种氨基酸外,所含维生素C超过所有蔬菜品种。据测定分析,每100克草菇中含有维生素C高达206.27毫克,被誉为“营养之后”。尤其可贵的是所含蛋白质,能起抗癌作用,并可降低胆固醇、高血脂、高血压,还可治疗糖尿病,深受老年人欢迎,是优质保健食品。
草菇属草腐菌类,故生长期短,一般只需20—25天的生活史,从孢子萌发到产出幼小的子实体,仅用半个月时间。子实体为人们食用部分,由菌盖、菌褶、菌柄、菌托组成。菌盖似钟形小伞,表面呈灰白色,带有放射状黑条纹。菌肉松软白嫩、滑爽。菌褶发育由白色变成粉红色,成熟后为暗褐色。菌柄细圆柱状,略带纤维质弹性。在草菇生长初期,有一层面膜包裹,形似胎膜,随着菇蕾生长发育,冲破外菌膜绽出,包膜在菇柄基部呈杯状形“脚苞”,也就是菌托部分。
草菇与其他菇类相比,人工培育所用原料成本低,一般使用稻草或米糠、麦秆、甘蔗渣、茶叶渣、废棉多种废弃天然纤维作为碳素营养源。技术操作比一般菇类容易掌握,草菇罐头尚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今后应大力推广人工栽培草菇,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草菇属高温型伞菌,参照不同地区气候条件选择季节性栽培,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5—9月间可采用露天培育方式,每年可收获四一五次;长江流域一带可采用温室、塑料大棚室内栽培方式;而北方各省一般用6—9月空闲温室或全年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培育方式。
竹荪 竹荪别名竹参、竹菌、网纱菌,属于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因其稀少名贵,形体上有多角形网格,并穿有“菌裙”,故被人们称为“菌花”、“面纱女郎”。竹荪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是高级“山珍”。
竹荪营养丰富,内含蛋白质占20.2%,18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达17.6%,并有减肥、抗癌、降高血脂、高血压的保健功能。
中国野生竹荪原产于云贵山地、江浙丘陵、粤桂山区、巴蜀丘陵和台湾低山坡上。一般要求海拔在200—2000米之间湿热亚高山地带,多数在腐殖质丰富的湿润竹林环境或者香蕉、橡胶林中生长发育。由于近年货源奇缺,市场价格上扬,在港澳市场上,一公斤干竹荪价格相当一两黄金。为此,中国开始利用半天然和全人工条件控制培育出长裙竹荪、短裙竹荪和红托竹荪三种商品竹荪供应市场,以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需要。
竹荪属好气性真菌,适宜在微酸土壤环境中生长。
发菜 又名旃〔zhan沾〕毛菜,俗称地毛,学名念珠藻,属陆地野生地藻类植物。新鲜藻丝为蓝绿色,风干后形如人类的头发一般,故而得名。又因其谐音“发财”,所以成为一般喜庆送礼佳品,每逢年节赠送亲友,堪称“喜庆”礼品。
发菜属名贵山珍,高档营养品,为一道爽口清凉菜。早在唐宋时期已驰名中外,并作为贡品,皇室御膳房中将“拌发菜”列为名菜。发菜含蛋白质20%以上,高于鸡肉和其他肉类,是鸡蛋的1.5倍,枸杞的四倍。所含矿物质是鸡蛋的六倍,包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优于大米和黑木耳,其中精氨酸含量高于猴头五倍以上。具有解积腻,清肠胃,促消化,降血压和降血脂功能,能够治疗妇女病、鼻出血,也是伤口愈合的辅助剂。发菜是国内外市场紧俏商品,其主要市场是中国东南闽粤沿海,以及香港、澳门地区,东南亚各国,尤其华侨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争购发菜,以祈求来年开市吉利。
我国发菜主要产于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如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其中宁夏、青海、甘肃、内蒙所产最有名。
宁夏发菜产量高,质地优良,是上乘佳品,主要产于同心、海原、中卫、盐池等县。发菜采摘季节多在春秋两季的早晚,或阴雨天气,可用钢耙抓取,晒干后清泥沙,盘成妇女发髻“黑丝”状,又叫“黑宝”,是宁夏传统出口土特产品。
青海由于夏秋两季多雨雪,适宜发菜生长发育和采摘。一般生长于山丘、荒漠和草原潮湿地带,天然的阳光雨露使“发菜”迅速蔓延繁殖,青海发菜成为青海省别具特色的土特名产,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畅销香港、澳门地区与东南亚各国。
甘肃所产发菜,以成品色泽乌黑发亮,丝长蓬松,无尘土杂质,品质优良而享誉中外。主产于山区山坡草原地带或荒漠、半荒漠之中,是甘肃出口的名贵山珍之一。
蕨 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可叫蕨菜,属蕨科蕨属。
我国蕨菜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丘陵,尤以徽州、安庆资源丰富。蕨植株有一米左右,叶从茎上生出,呈羽状,不断分裂小羽片幼叶。这种幼叶有清香味,是山野珍品,属无污染的“天然食品”。日本将蕨蕨菜视为高级菜肴,烹制十分考究,欧美餐桌上将嫩蕨叶(又叫绿提琴头)当作高档佐餐食品。在国际市场上,一吨蕨菜干相当40吨大豆价格,若加工成蕨菜罐头出售,价值更加昂贵。近年中国山区农民大力采摘加工供出口。
蕨根状茎长而横生,在土中可蔓延生长,其茎含有淀粉,叫蕨粉,可制酒、饴糖、粉丝,可替代藕粉、豆粉使用。
蕨菜生长缓慢,要求比较温暖而阴湿的生态环境,最有价值的是春季萌发的幼叶。人工培育不容易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目前主要是挖掘野生资源,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
芦笋 芦笋又名刁柏,龙须菜,为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百合科天门冬属。由于芦笋初生之时嫩芽茎形似竹笋,故俗称芦笋。
芦笋用其嫩茎作蔬菜或制成罐头,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其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防癌和化解结石的保健食品。
芦笋适应性强,在中国大陆发展很快,除黑龙江与新疆有野生芦笋外,多数是人工培育,技术操作容易掌握,便于田间管理,省时省力,当年栽种,第二年即可取得收益。1990年中国大陆芦笋生产基地已有38万亩,罐头生产量达六万吨,仍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台湾省人工培育大量芦笋,其出口额占世界芦笋交易额50%左右。
在芦笋人工培育中,由于雌雄异株,植株之间遗传变异性大,使芦笋产品外形、色泽不稳定。为解决芦笋育种繁殖的问题,经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研究,大量根系发达的雄性植株移栽成功,并在北京顺义县首次引种,这对于推广芦笋快速繁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