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楚汉垓下之战 第四节 霸王别姬

鸿沟协议后,项羽率领楚军向东撤退了。刘邦也打算向西撤退。张良和陈平却一致认为不能放虎归山。他们对刘邦说:“现在汉王已经占有大半个天下,很多诸侯都拥护您。项羽兵疲粮尽,这正是灭楚的好机会。今天如果放走项羽,不去追击他,打个比方说,这就等于是养着老虎害自己呀!”(原文见《史记·项羽本纪》)刘邦认为他们俩说得有理,决定利用项羽向东撤退疏于戒备的时机,突然发兵追击,并且约会韩信和彭越南下会师,共同歼灭楚军。

汉王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全军被汉军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楚军几次和汉军交战都不能取胜,兵力损失很大。为了瓦解楚军斗志,刘邦命令士兵大唱楚国歌曲。楚军听了,人人思乡厌战,军心大为动摇。一天夜里,项羽正在帐中饮酒解愁,忽然听到从四面传来楚军的歌声,他大吃一惊,疑惧地说:“汉军已经把楚地都占领了吗?要不然汉军里头怎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呐!”当时,他最宠爱的美人虞姬正在陪侍着他,一匹驰骋沙场、身经百战的乌骓(毛色青白色的马)马还拴在营帐外边。项羽心乱如麻,非常绝望,不禁流着眼泪,唱出一首慷慨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这几句歌词译成白话就是:力大能够拔山啊,壮气压倒了世间的一切;不料时机不利啊,连乌骓马也不济!乌骓马不济了啊,那可叫我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怎么能对得起你!

项羽反复地唱了几遍。虞姬也作歌相唱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完歌,便自刎身死了。

项羽乘着天还没亮,骑上乌骓马,带着剩下的800名骑兵舍命突围南走。天亮的时候,汉军发觉项羽已经逃走,就派了5000名骑兵追击。项羽狼狈逃窜,向南渡过淮水。这时候跟随他的骑兵只剩下100多人了。他们迷了路,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故意指点相反的方向,使他们陷入沼泽中。大队汉兵追赶上来,把他们重重包围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长江边上)地方。这时候,项羽只剩下28名骑兵,他知道自己怎么也逃不脱了。不过他还是顽强地作了最后的挣扎。项羽把28名骑兵分成四队,冲入汉军阵地,杀死了一些汉军兵将。他来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请他赶快上船渡江。项羽感到没有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不愿上船,他把乌骓马赏给了亭长,然后和汉军展开了步战,又杀死许多汉兵,自己也受了重伤,最后自杀身死。


项羽感到没有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不愿上船。

在楚、汉成皋一垓下之战中,开始的时候,项羽的兵力和声威都比刘邦强大得多,结果却是刘胜项败。这首先是由于刘邦和项羽代表着统一和分裂的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项羽和刘邦在推翻秦朝的斗争中,都有过很大的贡献。可是在灭秦以后,项羽代表旧封建贵族的利益,分封了许多诸侯王,违反了人民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加上他在战争中,坑杀降卒,虏掠老弱妇女,引起人民的怨恨。刘邦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新兴的封建政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客观上也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在政治上,刘邦废除秦朝的苛法,注意争取人心,因而获得人民一定程度的拥护。人民支持刘邦,反对项羽,是刘胜项败的根本原因。

在军事上,刘邦对于战争全局处置得比较得当,能做到正面坚持、敌后骚扰和两翼牵制相配合的战略原则,因而迅速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使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疲于奔命的困境。在项羽势衰力竭、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时候,刘邦立即集中优势兵力,转入追击,全部歼灭了楚军,取得了最后胜利。项羽恰好相反,他虽然拥有较强的实力,在军事指挥上也有一定才能,但是在战略上没有通盘考虑。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对手的力量;又不注意运用智谋,四面出击,到处求战,总是摆脱不了顾此失彼的被动地位,使他的部队疲于奔命,弄得士气消沉,人心厌战,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一败涂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