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伊斯兰教义思想体系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伊斯兰教义学思想体系即中国伊斯兰宗教哲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的概念范畴以及基本的理论框架,是由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复初等人建立的。

王岱舆(约公元1570—1660年),别名“真回老人”,回族,南京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同马注、刘智、马复初等人一起被称为清代回族的四大著作家。王岱舆祖籍阿拉伯,其先人洪武时随贡使来华,后留居不归,参与制订明代历法,被授职钦天监,赐居南京。王岱舆即生于南京。幼年时受教于马君实。马君实为经堂教育倡导者胡登洲四传弟子。在马君实的教导下,王岱舆系统地学习了伊斯兰教经典。成年后,开始攻读中国古书,对史书、诸子百家之书及佛道方外之作均有所研究,终于成为博览诸家兼通四教(儒、佛、道、伊斯兰)的大学问家。

王岱舆的著作有《正教真诠》、《清真大学》,以及由其弟子整理汇集的《希真问答》等。《正教真诠》共40篇,分上、下两卷,每卷各20篇。《正教真诠》初刻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上卷20篇是讲宗教哲学的,是关于认主独一、明心悟性之学。下卷20篇是有关教法的,涉及礼仪、习俗和修持等诸多方面。《清真大学》共五篇,是专门阐述伊斯兰宗教哲学的,提出了“真一”、“数一”、“体一”等宗教哲学概念,系统地论述了伊斯兰教的本体论、宇宙观和认识论。《希真正答》是一部问答体著述,议论问题大都是关于认主和修持的。

王岱舆晚年寓居北京,在正阳门外设馆讲经。死后葬于三里河李家坟茔。

王岱舆以毕生精力研究伊斯兰教义,用汉语写作,以中国传统思想阐发宗教教理,开“以儒诠经”、“以儒解回”之先河。王岱舆等人论证了“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从而达到了“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目的。实际上,他们是对“天方之学”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了新的内容、新的面貌,创立了中国伊斯兰教义学体系。

中国伊斯兰教义学体系是极其丰富的,内容包括宇宙观、认识论、实践哲学等诸多方面。这里只谈谈它的“二元忠诚”思想。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总存在着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任何外来宗教,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传播,只有同中国社会相协调即中国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对于中国伊斯兰教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必须把“一元忠诚”改造为“二元忠诚”。这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理论革命。王岱舆认为,人生在世,既要忠于真主,又要忠于君王,这才是“真忠正道”。忠于君王同忠于真主是不矛盾的。如果只忠于君王而不忠于真主,那就是“左道旁门”、“异端邪说”,而非穆斯林了。但是,如果只忠于真主,而不忠于君王,那就是未能全面履行做人的义务,因而也同样等于没有完成对主的功业。这样,对主也不能算是真忠了。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忠于主和忠于君二者是一致的,是“人生正事”。王岱舆为中国穆斯林指明了方向,并且使之在思想上理论化,在行动上自觉化。

刘智(约公元1660—1730年),字介廉,南京人,回族,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出身于伊斯兰教世家,其父刘三杰、其师袁汝琦都是当时教内名家。刘智少年时主习儒家著作,遍阅经、史、子、集及杂家之书。青年时开始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后来又阅读了一些佛教、道教书籍以及137种所谓“西洋书”。为了切磋伊斯兰教学理,历游大江南北,遍访学者名流。据说刘智著书有数百卷,其刊印者不过什一。刘智为开拓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年谱》是刘智的代表作。《天方性理》五卷是明道之书,专论天人性命。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徐元正在为《天方性理》所作的序中说:

言性理恰与吾儒合。其言先天后天、大世界小世界之源流次第,皆发前人所未发,而微言妙义视吾儒为详……天方圣人创之于前,群贤宿学传之于后,白门刘子汉译以授中国,中国将于是书复窥见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则是书之作也,虽以阐发天方,实以光大吾儒。

徐元正可能过分看重了《天方性理》的儒学成分,但是还算抓住了《天方性理》的特点。《天方典礼》(又名《天方典礼择要解》)20卷,是明教之书,专论教法礼仪。乾隆中期,诏开四库,收集古今遗书,《天方典礼》于乾隆四十七(公元1782年)进呈,遂收入存目之中。中国伊斯兰教书籍收入四库存目的,这是唯一的一部。《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的评语是“每事详为解释,以自尊其教。智颇习儒书,……其文亦颇雅赡。”《天方典礼》前四卷论述伊斯兰教的历史和道统。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常把它作为语文教材选读。《天方至圣实录年谱》(又名《天方至圣实录》)是编年体的穆罕默德传记。

马注(公元1640—约1711年),字文炳,云南保山人,回族,自称是穆罕默德45世圣裔即赛典赤赡思丁15世孙,清初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马注幼年丧父,家道窘困。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南明皇帝流亡滇中,马注被荐为“锦衣侍御”。南明亡,马注隐居教书,笔耕自膳。马注在30岁以前研读儒家著作及佛、道典籍。30岁以后,开始钻研伊斯兰教经典和史书,并致力于《清真指南》的撰写。这部著述耗尽了马注的毕生心血。马注遍游北京、山东、陕甘、山西、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入京后,马注以《请褒表》进呈;后又试图上献《清真指南》,虽经数次努力,均未获成功。马注一面寻访各地伊斯兰教学者,一面在各地设学讲经。既探讨了伊斯兰教学理,又培养了一批宗教人材。

《清真指南》10卷,10余万言。所谓“指南”,意在阐扬正教,驳斥异端,启发人心。该书内容包括教史、教律、经义、哲学、天文、传说等,可谓“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该书未刊印前已在广大穆斯林中间流传。后来,又为经堂教育所选用。《清真指南》材料丰富,研究精深,见解独到,是探讨伊斯兰教学问的必读书。马注的著作在云南、在全国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被誉为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学问之集大成者的刘智,就从马注那里获得不少教益。

马复初(约公元1794—1874年),名德新,云南省大理人,回族,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经师。马复初幼年时期随其父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成年后,赴陕西师从著名经师“周老爷”学习经典。周氏为明代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的四传弟子。马复初苦心攻读,甚得经堂教育陕西派的真传。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至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马复初在阿拉伯等地留学和侨居,历时七年。其间曾两次朝觐麦加。他师事当地著名学者,钻研伊斯兰教经典、教史、教法、哲学、文学、天文等各类学问。在伊斯兰世界,马复初广泛搜集遗经散籍,抄录珍藏。回国途中路经新加坡时,他认为新加坡是世界的“极中”,位于赤道,便于研究天文历法,于是留了下来。在新加坡,他用自己掌握的天文知识进行实际观测,结果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汉文写出《寰宇述要》、《天方历源》两部著作。这两部作品后来成为穆斯林宗教教育的重要教材。马复初还以自己朝觐经历为内容写出了《朝觐途记》一书。回国后,马复初在云南建水、玉溪等地开学讲经,研究伊斯兰教学理,四方从者甚众,名声卓著。他改善了经堂教育,在其弟子的协助下,把一部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课本译成汉文,择其精华,加以注释,使其易为广大穆斯林所理解。马复初的著作和译作很多,有30余部,内容涉及伊斯兰教义学、教法学以及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许多领域。《古兰经》的汉文通译也是由马复初首倡并加以实践的。他用汉文翻译《古兰经》,译就20卷。因被清政府杀害,译经工作未能全部完成,诚为一件历史性的憾事。后来译本又焚于火,现仅剩五卷,定名为《宝命真经直解》。马复初编纂写作的主要著述有《四典要会》、《大化总归》、《性命宗旨》、《道行究竟》、《礼法启爱》等。马复初在经堂教育方面吸收陕西派及山东派的长处,创建了云南支派。马复初为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和经堂教育做出了宝贵贡献。


图3 中国伊斯兰教典籍


图4 韵文中国伊斯兰教典籍


图5 汉阿文对照的中国伊斯兰教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