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代的诗 第一节 北宋诗歌

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在皇帝的秘阁(藏书处)编书,经常写诗唱和,后来编成《西昆酬唱集》(传说神仙所住的西方昆仑山上有座藏书楼,故用“西昆”比喻皇帝的秘阁)。他们刻意模仿晚唐诗人李商隐,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典故,诗歌内容浮泛空虚,造成很坏的诗风。由于这些人社会地位高,故影响很大。

在“西昆体”盛行时期,没有受其影响并有自己独特创造的诗人是王禹偁〔cheng称〕、梅尧臣和苏舜钦。王禹偁受白居易的影响,关心民生疾苦,感情真挚,诗风流畅自然。且读他的一首《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野兴”,就是久住城市之后,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那种开朗、清新的感受。颔联是名句:沟壑中的草木在晚风中发出那种特有的声响,仿佛在倾诉着什么,座座山峰在夕阳的余晖中默然伫立,仿佛在冥想着什么。这一联就是所谓的“诗眼”,对仗工稳,妥贴自然,表达出人们感受过而又未说出的那种感觉,令人不禁称妙。棠梨叶落,荞麦花开,村头的桥,原野的树,这一切和作者家乡的景象又多么相似呵!于是勾起他一股浓郁的乡思,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不尽的联想。这首诗是在真情实感的催动下写出来的,是创作,不是编造,因而真切感人。

苏舜钦也是宋初有成就的诗人。他作过两任地方官,曾因直言敢谏一度被削职为民。他的诗劲健有力又平易近人,受到欧阳修的高度称赞。可惜由于宦途多舛,只活了40多岁便死了。他的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传诵最广: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晴朗的田野好看,阴天的原野同样美好。坐着小船沿淮河航行,在幽暗的氛围中突然发现岸上一树明丽的鲜花,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傍晚停泊在古庙旁边,诗人躲在船篷下看满川风雨大作,河中波起浪涌,又是多么富有生气。全诗由静写到动,表现出大自然的一派生机,也描绘出诗人细腻的感受。这首诗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相似,但绝非抄袭,而是创造,也许比韦诗还要好。

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都是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的诗古朴淡雅又刻画入微。他的夫人谢氏死后,他深情地写了几首《悼亡》诗,我们试读其中一首: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由于悲伤过度,每次出门都精神恍惚如在梦中,见人勉强寒喧更增痛苦。回到家中无人共语,在无眠的寂寞中觉察到孤萤透窗而入,一雁掠空而飞。世间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全付精神在其中消磨殆尽。全诗情景融合无间,把失偶的悲凉完全喻示出来。他的一些描绘民生疾苦的诗更有价值,与杜甫有相一致之处。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一代文坛领袖,既是学者,又是文人。他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共同致力于诗歌创作,矫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为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边患最严重的朝代。北宋初年主要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时常侵扰,两朝边界的居民受害最深。欧阳修的《边户》诗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界居民为防御契丹人的骚扰,妇女儿童都练骑马射箭,面对敌人骑兵竟毫不畏惧,互相对射。公元1004年,辽、宋在澶州有一次交战,宋胜辽败,可是宋真宗在战胜的条件下和辽朝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每年向辽朝输币纳贡。诗中的“南北结欢娱”实际带有讽刺意味,“庙堂(北宋朝廷)为远图”也是暗讽屈辱投降政策。战争虽然暂时避免了,可是边界居民的苦难并未解除,要同时向南北两个政权缴纳租赋,又不敢在界河中撒网捕鱼。全诗明白晓畅,有坚实的内容和可贵的思想。欧阳修受韩愈的影响,诗如散文,有较多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的形象性,这后来发展成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稍后于欧阳修的重要诗人是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时北宋著名大政治家,在宋神宗时实行过变法,晚年隐居江宁(今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又是著名诗人。他的绝句最为有名,情感真切,对偶、用字都极为讲究,达到了最高水平。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时的邻居杨德逢的别号。这首诗赞赏了其居所的景致。主人爱整洁,爱自然美,“长扫”、“自栽”又表明其勤快,可见是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从窗口向下看,一条白亮的水渠将绿色的秧苗围护起来;抬眼望,南面的两座山峰推开屋门将青翠的山色送到房间中来。仿佛有情的大自然也来助成他居所的美。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同大自然平等和谐的情感。他的五言绝句《梅花》也是名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国人特别喜爱梅花,用它来象征人的高洁的品格,因而梅花成了诗、画作品常见的题材。常见的梅花有白、红两种,这里咏的是白梅。它和白雪同色,以其特有的芬芳预报春天的消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思歌咏它,表达了对春来的喜悦。王安石的绝句思想新颖,功夫老到,有人把他同唐代的绝句高手杜牧相提并论。

北宋时代的诗歌到苏轼、黄庭坚出现之后,才达到高峰。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古文大家,又是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在上述任何方面都是佼佼者,是个全面的文学艺术天才。他做过多任地方官,官至礼部尚书。他一生多次被诬陷,遭贬谪,流徙各地,饱尝了宦海浮沉的苦涩滋味。可是他生性旷达乐观,笑着面对生活,在学问和诗文创作上不懈地努力追求,终于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苏轼是个有操守有良心的好官,所到之处都为百姓做些好事。他的好些诗都描述了百姓的困苦,下面这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便是其一: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蚕要吐丝了,麦要收割了,可是遇上了连阴天,大雨连绵不止,农夫不能下田,农妇不能采桑,眼看平日的辛劳就要付诸东流,靠什么度日?诗人替农民心焦。观音菩萨(白衣仙人)本是救苦救难的,可是她却漠然地坐在庙堂里无动于衷。苏东坡博学,深通佛理,但他不相信泥胎木塑的菩萨能有灵验,故予以讥讽。也有人认为诗人是借“白衣仙人”讽刺那些尸位素餐不关心民瘼〔mo漠〕的官老爷,这也是可能的。

有人曾用“清雄”两字概括苏诗的风格。所谓“清”,就是清新自然,所谓“雄”,就是雄健奔放。下面这首《有美堂暴雨》就有一股磅礴的气势: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之上。炸雷起于脚底,可见大雨来势之猛;顽云拨不开,形容乌云铺天盖地无可躲避。雨势使作者联想到仿佛天外来的一股黑风把大海都掀立起来,形成这场从钱塘江(浙江)以东飞临的大雨。荡漾着的西湖犹如倒满的酒杯,水面似乎都已凸起,无数雨点落向水面,像万千鼓锤击鼓催战。最后两句作者突发奇想,想起了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据《旧唐书》说,唐明皇想让李白作诗,发现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便让人往他脸上洒清水才使李白清醒过来。苏轼想象:大约老天为了唤醒李白作诗,也采用了唐明皇的办法,不过它就不是用一杯水,而是把海底的水全都倾倒出来,因而形成一场特大暴雨。鲛室,就是海底,传说海底生活着一种鲛人。琼瑰是美好的玉石,在此形容雨水。诗中“顽云”、“黑风”、“飞雨”等处修辞奇特而又准确,加上浪漫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形成了雄放的风格。

在宋哲宗时代,由于蔡京等政敌的陷害,苏轼被一贬再贬,一直被流放到海南岛,直到哲宗死去才遇赦北还。在北归时他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从参星和北斗星转移的位置判断夜已近三更,这时连绵的风雨也都骤然停止。天晴月朗连一丝云彩都没有留下,天空和大海都现出本来澄明清澈的面目。这两联是写景,其中也寓有政局已清明,他自己的磨难已终止之意。下两联是议论。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他的主张不得实行,那就乘木筏飘洋过海去隐居起来。《庄子》里有“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说法,即黄帝曾在洞庭湖畔演奏过《咸池》乐曲。苏东坡诗里说,自己想效法孔子飘洋过海去隐遁的想法落了空,但是却听到了犹如《咸池》之乐的大海雄壮的涛声,也算是一种收获了。自己被流放到蛮荒的海南,吃尽苦头,但却观赏了一生从未见过的自然美景,领略了淳朴美好的海南风情,因此吃再大的苦,甚至多次濒临死亡的危险,都无悔无怨。苏东坡这种旷达的襟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多见,很可爱。

苏东坡还有许多活泼精巧耐人寻味的小诗广被传诵,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乃是杭州景致。一场急雨,来得猛,走得快,一阵过后依然是亮瓦晴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句活泼生动,恰到好处,全诗把雨前雨后的景象描绘殆尽。又如诗人被贬黄州时写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诗人在黄州居住的地名,后来他以此作号。这首诗是写他一个人月夜散步的感受。雨过天晴,月光如水,为生活奔波的人都已散尽,把美好的月夜留给了“野人”(作者当时有职无权,逍遥散淡,故自称“野人”)。“荦确”指凸凹不平的石头。诗人孤独,苦闷,但他仍在观赏自然之美,享受清静之乐,连拄杖碰击石头的铿然一响,都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读了这首诗,人们可能联想到人生道路的崎岖以及人应取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同样应该享受生活,这正是作者要告诉人们的。苏东坡还有一些这类小诗,通常被称为理趣诗,如大家都熟悉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石壁》),还有《琴诗》等。在诗中讲道理,或者说在诗中透露出一些哲理,这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也是苏东坡诗的一个特点。

有人把苏轼比作宋代的李白,有一定道理。李白和苏轼当然不同,但有共性,就是都具备一种浓厚的浪漫气质,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个“放”字。不同的是,李白是“狂放”,苏轼是“奔放”。“奔放”,其中蕴含着某种理性,所以更令人感到亲切。

如同把苏轼比作李白一样,还有人把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比作杜甫。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过官。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最后在贫病中死于今广西宜山县。他敬仰杜甫,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化用古人诗文入诗,叫做“点铁成金”。很多诗人受其影响,形成一个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就被称作“江西诗派”。诗歌如一切艺术一样,贵在创新,因此黄庭坚的主张是不足取的。但黄庭坚本人学识渊博,才气很大,其诗歌有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瘦硬”风格,即追求骨力劲健,不求肌体丰腴。我们试读他写给好友的一首《寄黄几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左传》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你为什么攻打我们?“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本此,以求“无一字无来处”。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到。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10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彼此深情地想念。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官清廉,家徒四壁。《史记》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第六句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黄诗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最后两句是说,想象你10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猿猴的鸣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感慨。黄诗除艰涩难读的一类之外,还有一些明白如话的小诗,如: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题名是《鄂州南楼书事四首》,这是其一。鄂州治所在今武汉,那里夏季是“大火炉”。远处有山光水色,近前有十里荷花,在寂静无人的清风明月之夜到这里享受难得的清凉是一大快事。诗句琅琅上口,轻灵自然,读后令人产生快感。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被苏轼赏识和奖掖的人。他比苏轼小八岁,关系在师友之间,极为亲密。苏轼在贬谪岭南期间作了许多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差不多的诗。苏轼死后,黄庭坚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称赞他: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轼是被其政敌流放的,他们想置他于死地。然而苏轼处之泰然,仍然作和陶诗明志和自慰。黄庭坚说苏东坡和陶渊明两人平生境遇并不一样,但他们的高尚节操和人生态度却十分相似,都将名传千年百代而不朽。中国向来有“文人相轻”一说,其实并不尽然,杜甫和李白的关系,黄庭坚和苏东坡的关系都是反证。黄庭坚还有一首怀念诗友的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这是怀念著名诗人陈师道和悼念著名词人秦观的。陈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官秘书省正字,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生活清贫,常衣食无着。据说他有了创作冲动时,赶紧回家,关门上床,蒙上大被构思,有时达一整天,因而有“闭门觅句”之称。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也曾官秘书省正字,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文思敏捷,常“挥毫万字”,一口气写出。黄庭坚深情地想起他们:不知道穷困的陈师道是否得到温饱?而秦观已于贬所藤州溘然永逝。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生前就已文名远播,然而他也如他的朋友秦观一样被流放,被迫住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城头残破的戍楼里,并在那里凄凉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