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著名的佛教寺庙 第二十一节 承德外八庙

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的山坡台地上,排列着大小11座喇嘛寺庙,其中八座由朝廷派驻喇嘛,喇嘛银饷也由专司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发放,因其位置在京城之外以及避暑山庄之外,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外八庙”。当时,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团结国内少数民族,特别是信奉喇嘛教的蒙、藏等族的上层首领,实行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1713年至1780年外八庙的修建,就是这种政策的具体体现之一。

具体说来,这八座庙分别是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溥善寺。这些庙依山就势而建,形式各异,布局自然,气魄雄伟。除溥善寺以外,其他各庙都面向避暑山庄,象征各族心向中央,国家统一。这些建筑融汇了西起西藏、北到蒙古、东南至浙江等地藏、蒙、汉各族建筑的风格,体现了当时各民族文化上的交流。经过200多年的天灾人祸,溥善寺已经不存,其他七座中个别建筑也被损毁。现存的七座寺庙中,以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规模较大而又较为著名。

普宁寺别名大佛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约2.5公里,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这一年五月,乾隆帝出兵伊犁,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汗的叛乱,十月,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大宴各族王公,分封爵位。为团结众心,又仿康熙战胜漠北喀尔喀蒙古后建寺的做法,取普天安宁之意,建普宁寺,以期达到“自雪山葱岭,以逮西海之广大臣民安居乐业、永永普宁”的目的。

普宁寺面南坐北,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伽蓝式,后部为“曼荼罗”式(曼荼罗意为聚集)。主殿大乘之阁象征着须弥山,两侧有象征太阳和月亮的日殿、月殿。殿四周的黑、白、红、绿四色塔,代表佛的四智。阁前后左右的梯形殿,假山上的方形殿、月形殿和日形殿,代表四大部洲,即南方赡部洲、北方俱卢洲、东方胜神洲、西方牛贺洲。另外的八个白色小台,则代表八小部洲,构成佛教所认为的世界格局。整个建筑融合了汉、藏和印度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阁内的一尊大佛,由松、柏、杨、榆、椴五种木料雕刻相拼而成,高22.28米,腰围15米,是我国最大的拼凑木雕佛像。木佛神态安详,眉目生动,衣纹清晰自然,不愧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普乐寺俗称圆亭子,在避暑山庄东面约二公里的山岗上,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相传乾隆与少数民族首领到避暑山庄秋巡时,看到安远庙之南有一块广阔的平地,可东望磐锤峰,于是采纳内蒙西藏佛教章嘉活佛的建议,在此建寺,依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取名普乐寺。普乐寺面积24000平方米,前部为汉族传统式样的寺庙,主体建筑在后部,是一座巨大的阇城(坛城)。在一个三层方形高台上,建有形似北京天坛祈年殿的旭光阁,上圆下方,象征天地。阁内圆形须弥座上,有一座大型立体“曼陀罗”模型,上面供奉上乐王铜佛像。全寺为汉族建筑,但宗印殿屋脊正中琉璃塔、左右配殿金刚塑像,又具有喇嘛教特点。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外八庙各庙喇嘛聚集普乐寺念经,但此寺平日没有固定喇嘛。


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因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式样而建,所以又叫小布达拉宫。位于避暑山庄之北,占地22公顷,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乾隆三十年(公元1769年),乾隆帝60大寿,第二年皇太后80大寿,为了祝寿,特地于乾隆三十二年建起了这座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坐北朝南,背山面河,围墙向北交于山顶,形成强劲有力的轮廓线。庙内近40座大小建筑,以藏族建筑风格为主,同时又融合了汉族建筑的一些特点。自山门、碑亭、五塔门至琉璃牌坊,均衡对称,具有汉族风格;琉璃牌坊后面约30座建筑依山就势,布局灵活,雄伟高大,具有强烈的藏族宗教建筑风格。碑亭中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记载了一件不寻常的历史事件。蒙古厄鲁特的土尔扈特部与准噶尔部,早年居于新疆北部塔尔巴哈台一带。明末两部不和,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土尔扈特部北与沙俄为邻,沙俄待之如藩属,征税征兵,奴役剥削日益加剧,土尔扈特部怀念祖国。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土尔扈特冲破沙俄军队追击阻拦,历经千险,万里跋涉,回归伊犁,清政府给予安置抚恤。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正值土尔扈特首领来承德朝觐皇帝,乾隆分外高兴,立下这块碑作为纪念。该庙最后一组25米高的大红台建筑,建立在17米高的巨大的台基上,犹如耸立在蓝天之中。台的墙面上排列着真真假假九层藏式梯形窗。台顶正中的万法归一殿,从下面看,只露出一个镏金的殿顶,又衬托着大殿左右权衡之界亭和慈航普渡殿的翼檐。普陀宗乘之庙的吉祥天母骑骡铜像,世所罕见。她相貌凶狠,身披人皮,颈挂人头,传说她能在每年正月初一出来降妖捉怪。另外,五塔门的五座喇嘛庙,相传为佛教中的胜利塔,表示长寿。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行宫,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当时西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请求来承德朝觐,并祝乾隆70寿辰。乾隆对此极为重视,仿顺治为到北京朝见的达赖五世建寺之先例,在承德按班禅西藏住所扎什伦布的形式,修建此庙,作为班禅的行宫。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寺庙建成后,朝廷选派180名内地喇嘛在此学习藏经。这在当时对加强中央和西藏地方政权的关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重大的意义。庙的布局分前、中、后三部。中部由琉璃牌楼往北至大红台,是全庙的中心。大红台内的妙高庄严殿,供班禅讲经传法;台西北的吉祥法喜殿,供班禅来承德时下榻使用,其陈设非常豪华,后来都被军阀抢劫一空;台东的御座楼,则是乾隆帝的休息处。整座庙从外观上看是藏式建筑,从内部布局上看,却又有不少汉式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