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 泰山刻石 秦/李斯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经六次东巡。为了炫耀他的文治武功,在泰山、琅琊、之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七次立碑刻石。刻石均为李斯所书。这些刻石,无非是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本不足取,但是,李斯的书法,却光照千古,使这些刻石成为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秦)李斯《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现在山东泰安岱庙,仅存九字。

和许多文物古迹一样,秦刻石的遭遇也是非常不幸的。古时的许多碑刻,都立于山林荒野,或风雨剥蚀,或为无知乡民肆意毁损。著名的《峄山刻石》,因为前去传拓的人多,不免会给乡民带来一些麻烦,于是,在后魏时,就被乡民推倒,聚火焚烧了!而《琅琊刻石》仅八十六字清晰,《峄山刻石》《会稽刻石》是据拓本重刻,《之罘刻石》《碣石刻石》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泰山刻石》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刻石在泰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一百四十六字,漫灭剥蚀了七十六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四行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1740),祠遇火灾,刻石就不见了。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蒋因培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二,仅存十字。宣统时修了亭子保护它,已经仅存九个字了。现在,在山东泰安岱庙。

《泰山刻石》是用标准的小篆书写的。小篆的结构是高度对称均衡的,略为修长。它没有了大篆那种刚猛的武士气概、随意的自由精神,而是内擫的、含蓄的,是一种带有阴柔之气的美。因此,它也很容易板滞。但是,《泰山刻石》等秦刻石却绝无这些毛病,它在整饬中显示出灵动,对称中孕含着飘逸,如仙子临风,仪态万方;如名士风流,倜傥潇洒。李斯小篆的这种整饬的秀美,后世书家几乎难以企及。

应该说,在我国书法史上,小篆是第一个成熟的书体,李斯是第一位成熟的书法家,而以《泰山刻石》为代表的秦刻石群,则是第一个最成熟的书法作品。

《泰山刻石》以二十九字拓本,十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一百六十五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五十三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迹,余皆后人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