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 九成宫醴泉铭 唐/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无意中发现了一处甘泉,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出在皇帝身上,就不算是小事了。于是,命魏征撰写了《九成宫醴泉铭》,命欧阳询书丹,刻石立碑,永志纪念。九成宫和甘泉没有什么影响,魏征的文章也不算力作,倒是欧阳询的书法,为我们留下了一通珍贵无比的碑刻,一个后人永远临习的楷书典范。

《九成宫》保持了欧书一贯的险劲锐利的北碑风格,风骨凛凛,同时又不失丰润,使笔画呈现一种南北融合的特色,在结构上则既严整精敛又不过于僵硬死板,使每一个字在严格精整的规则下不失灵巧生动气息,在整体气度上雍容和平,神清气爽。

《九成宫》很明显地带有浓重的隶书意味。其“乙”法外略,很像隶书的波磔笔法。很多字保留了隶书横向扁平的隶书结构。它的结构,中宫紧密,明显向中心靠拢,但一点也不显局促,有一种“威而不猛”的气度。

它的用笔,以方笔为主,似北碑,但是方中带圆,起笔方,收笔圆,如铁画银钩般有力,而又不失灵动,正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骨格嶙峋,又不乏温润之致。历代书家对它评价极高。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元虞集题此碑说:“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悖,实世之珍。”

由于《九成宫》超卓的艺术成就与森严的法度的完美结合,使得它在当时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它还一度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字体。直到今天,《九成宫》仍然是学习楷书的最好范本之一。

《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醴泉铭》。唐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632)刻,碑高2.70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