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大宋开国 三 哥们儿,歇了吧!

1、赵匡胤的缓兵之计

赵匡胤御驾亲征,打出头鸟,逼得潞州节度使李筠举火自焚,本是想杀一儆百,叫那些不服新朝的人死了那份贼心,谁知仍然还有一只不怕死的鸟,再次往枪口上撞。这个人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出生于太原,历经晋、汉、周三朝。后周末期,柴荣封他为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即降诏加封为中书令,并下令将他从扬州调往青州。

后周时期,李重进与赵匡胤的职务是一样的,都是节度使,分掌兵权。赵匡胤篡夺后周天下做了皇帝后,便诏令李重进移任青州,李重进心里很不痛快。扬州是什么地方?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是江南有名的富饶之地,要财富有财富,要美人要美人,历朝历代,扬州都是肥缺,没有到过扬州的人都削尖了脑袋往扬州这个地方钻,在扬州做官的来了就不想走。李重进在扬州做节度使做得好好的,要他移镇青州,心里当然不愿意。

李筠反宋的消息传到扬州,李重进便派亲信翟守珣到潞州同李筠联络,准备共同起兵,南北夹攻。翟守珣是赵匡胤的旧知,受李重进之命去潞州联络李筠,出了扬州之后,他并没有遵从李重进的命令去潞州,而是跑到汴梁去了。他到汴梁去,就是向赵匡胤告密,将李重进欲联络李筠一同谋反的阴谋向赵匡胤和盘托出。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要反,心里就打鼓了,如果李重进同李筠同时起兵,朝廷腹背受敌,就要被迫南北两线作战,这对于刚刚建立的新朝来说,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他考虑再三,决定稳住李重进,先集中兵力打掉李筠,腾出手后再来收拾李重进。于是,他对翟守珣说:

“李重进想造反,无非是怕朕加罪于他,因此才起异心,朕赐他铁券,保证绝不加害于他,他能回心转意吗?”

翟守珣摇摇头说:“李重进这个人对皇上坐天下不服气,终究会有异志,还是防着点好。”

赵匡胤点点头说:“朕与你相识多年,你不忘旧情,前来向朕报告这个秘密。朕很高兴。现在潞州李筠已经反了,朕要率兵到潞州平叛,但又担心李重进背兵捅刀子,使朕腹背受敌。朕派人去淮南,赐李重进铁券,先稳住他,请你速返扬州,想尽办法劝说他,即使不能阻止起兵,也要想办法延缓他反叛的时间,等朕平定李筠之后,腾出手来再收拾他。”

翟守珣领了赵匡胤的旨意,返回扬州,又去做他的特务工作去了。

翟守珣回到扬州见李重进,口吐莲花,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说潞州李筠的底气不足,士气也不振;北汉的援军不足万人,驻扎在太平驿,似乎是在隔岸观火,隔山观虎斗,李筠进军汴梁,同朝廷叫板,实在是毫无胜算;并劝说李重进不要急于起兵,先静观时局变化,如果李筠稳操胜券,再举旗响应,如果取胜无望,我则按兵不动。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轻举妄动,一旦事败,将会殃及自身,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了。

李重进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遇事常常是举棋不定,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位亲信幕僚是赵宋的奸细。他听了翟守珣一席话,居然信以为真,采纳了他的建议,按兵不动,真的坐山观起了虎斗。

李重进想的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但忘了还有唇亡齿寒之说,白白地错过了与李筠联合进攻汴梁的良机。他焦躁地等候潞州的军报,等来的却是李筠兵败身亡、北汉撤军的消息。

李重进后悔了,后悔没有乘机出兵,对赵匡胤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丧失了一次覆灭宋室的良机。转而一想,却又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有起兵,没有与朝廷公开翻脸,以后还有回旋的余地。暗自叹惜一会儿,他又自我安慰一番。这是优柔寡断者的典型表现,李重进就是这样一个人。

赵匡胤为了稳住李重进,在出征潞州之前,派陈思诲到扬州,赐给李重进铁券。

铁券,就是免死金牌,有了它,不论犯了什么罪,都可饶恕。李重进留住陈思诲,说是等皇上回京之后,和他一同入朝。等到赵匡胤平定潞州叛乱回朝后,李重进心中颇生惧意,打点行装,准备同陈思诲一起入朝面君。

李重进有两个偏将,一个叫向美,一个叫湛敬,这两个人极力反对李重进到汴梁去,他们说,李重进是周室至亲,宋室皇帝对他一直有戒心,如果入朝面圣,恐怕是自投罗网,有去无回,永远回不了淮南。李重进听了他们的鼓动,又犹豫起来。

向美进一步煽动地说:“古人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赵宋皇帝征讨潞州,虽然打了胜仗,但兵力已疲。为何不乘这个机会,出兵直捣汴梁?兵法上这叫做先发制人。如果等朝廷发兵来征讨,我们再筹谋抵抗,到那时就迟了。”

李重进担心淮南的兵力不足,难以与宋相抗衡,湛敬建议他扣住宋朝使臣,再向南唐求援,如果能得到南唐相助,高举义旗,一定能打败宋朝的军队。

李重进终究是一个没有主意的人,听信了湛敬之言,下令拘禁了宋朝使臣陈思诲,再派人送信给南唐,请求南唐李景出兵联合攻宋,许诺事成之后,将淮南归还给南唐。

李重进太天真,也太不了解李景的为人。

自从周世宗柴荣收复江北、淮南诸州后,南唐国势一落千丈,成了后周的附庸国。赵匡胤受禅建立宋之后,李景马上派使者到汴梁,呈上御服、锦绮、金帛以示祝贺,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像事奉周室一样,臣服于宋。

现在的南唐主李景,能保住江南国土,做一个苟且偷安的小国主,就已经很满足了,哪里还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呢?更不会出兵援助李重进,引火烧身。

李重进将赌注押在这样一个懦弱之主的身上,注定了他的叛乱要以失败告终。

赵匡胤平定潞州,胜利归来之后,定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南唐主李景派人到汴梁,祝贺宋军平定李筠的叛乱,顺便将淮南节度便李重进的信交给赵匡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讨好赵匡胤。

李重进在信中说,他是周室至亲,世受先帝的厚恩,不忍心背负周室。要出兵汴梁,征讨篡位逆贼赵匡胤,请南唐主李景发正义之师,联合出兵,声讨国贼。他还许诺,如果侥幸成功,愿听从李景的差遣。

从这封信转到赵匡胤手中的那一刻起,李重进的丧钟就敲响了。

赵匡胤看完信,当着南唐使臣的面,夸赞李景的忠心,并叫他回去转告李景,守住各处关隘,不要让叛军进入南唐地界,朝廷即刻就要发兵平定淮南。

南唐使者领命走了之后,赵匡胤立即召见赵普,商量李重进叛乱之事。赵普自平定潞州叛乱以后,已升任兵部尚书,充枢密使,成了赵匡胤的首席谋臣。

赵普审时度势地说,李重进虽然凭恃长江、淮河之险与朝廷为敌,但凭淮南的兵力,很难与朝廷相抗衡,为了不使反叛之火蔓延,助长了恶势力。他建议,要集中兵力,迅速平定李重进的叛乱。

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决定立即发兵南下,消灭李重进。

金銮殿上,赵匡胤立即召见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偓四将,对他们说,自己念在李重进是周太祖之甥,周室的至亲,是昔日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做了皇帝后,派遣陈思诲去淮南,赐给他铁券,表示绝不加害于他。不想李重进不思感恩,反而密约南唐主李景图谋叛乱。如果不迅速消灭他,便是养痈成患。因此,命令他们四人,分别率领精兵,日夜兼程赶往扬州,形成合围之势,一举歼灭叛逆。并嘱咐他们,作战一定要勇猛,但切不可大意。

四将领旨而去。

出兵淮南,为何没有驸马爷高怀德呢?原来是燕国长公主找赵匡胤说情,说高怀德身体有点不舒服,请求皇帝哥哥这次就不要派妹夫出差了。真实的情况是,高怀德与公主的蜜月还没有完,便带兵去平定潞州叛乱,公主独守空房,寂寞难熬,便向赵匡胤撒了个小谎。

赵匡胤本来就很疼爱燕国长公主,乐得装糊涂,答应不派高怀德出战。因此,这次出征淮南,带兵的将领中就没有高怀德。

2、平定淮南

李重进一边加紧备战,一边等待着南唐的援军。不想南唐的援兵未到,大宋的军队却大兵压境。李重进大惊失色,一时倒没了主意,急对众将说,唐兵还没有动静,宋军却已南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向美心里虽然也发慌,还是壮着胆子劝说李重进不要犹豫,说过去秣马厉兵就是准备与赵宋一决雌雄,如今他既然发兵前来,那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没有什么犹豫的。赶紧率兵迎战就是了。

湛敬也鼓动说:“宋军远道而来,我军以逸待劳,只须一战,就能够杀他个片甲不留。”

李重进受到二人的鼓动,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他命令向美、湛敬二人领兵一万,出城迎击宋军,他自己则坐镇扬州城。

李重进派出向美、湛敬二人出兵之后,在家里一直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总觉得要出事,接连派了几个人出城打探军情,焦急地等候向美、湛敬出战的战报。正当他望眼欲穿的时候,突然看见湛敬狼跑回来,看到他那个狼狈不堪的样子,心里就凉了半截,提起精神,壮着胆子,勉强问了一声:“怎么样?胜败如何?”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只是想从湛敬的口中得到证实罢了。

湛敬此时还是惊魂未定,答非所问地说:“我……我不能再战了!”

李重进怒斥道:“我问的是胜败如何!”

湛敬遭此一喝,魂魄似乎归位,颤抖地说:“宋军来了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几个狠人,我们不是对手,向美阵亡,一万将士片甲不回。”说罢,直喘粗气。

李重进听后,吓得面如菜色,浑身哆嗦。正在这时,又闻城外鼓角齐鸣,喊杀之声震耳欲聋,正在这时,又有探马来报,说宋主亲自率领兵马,已经杀到了城下。

李重进在卫士的搀扶下登上城楼,见城外四面八方兵士如蚁,矛戟如林,绵延数里,遍地都是宋兵。大宋皇帝赵匡胤金盔金甲,张华盖,骑骏马,在众将的簇拥下,正在指挥宋军攻城。

李重进见到如此阵势,心彻底凉了,长叹一声,接着便下了城楼,回到军帐,痛哭流涕地对左右说:“扬州城破在瞬间,我是周室旧臣,决心以死报主,你们没有必要再呆在这里,快快各自逃命去吧!”

有人建议李重进杀掉陈思诲,李重进说:“我已是要死之人,何必要再杀人呢?”说话间,宋军攻城的炮声更加激烈,李重进催促众人说:“城马上就要攻破了,你们快逃命去吧!”说罢,再也不理众人了,立即命令家人取来薪柴,架在一起,取火种点燃了薪柴,先将他的妻子儿女投进火中,然后自己纵身跃入火中,一道青烟过后,李重进一家数口,顿时化为焦骨。赫赫有名的一镇节度使,怀着恐惧心理举火自焚,到黄泉地府见他的旧主人去了。

湛敬见李重进葬身烈焰青烟之中,带人赶到狱中,杀了陈思诲。随后,他也被乱军所杀。

李重进举火自焚,城中已是群龙无首,哪里还有人守城?宋军兵不血刃,长驱直入,进了扬州城。

赵匡胤进城后,派人寻找陈思诲,发现已死在狱中,命人厚葬陈思诲;又命人寻访到翟守珣,论功行赏,授翟守珣殿直之职,不久又改任供奉官。

赵匡胤算是一个仁者,不忘那些对新朝有功之人。

翟守珣恳求赵匡胤,说他跟了李重进多年,不忍心看着他暴骨扬灰,请允许他替李重进收尸,安葬李重进。

赵匡胤夸赞翟守珣事主不忘其恩,是个忠诚之人,大度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南唐李景得知赵宋皇帝御驾亲征扬州,且已平定李重进之乱,特地派使臣带上酒、肉、粮食到扬州犒劳宋军,并派遣自己的儿子从镒代表他到扬州朝拜宋天子。

赵匡胤笑纳了南唐的贡品,对南唐使臣抚慰一番,但他心里所想,已不仅仅是南唐的贡品,而是南唐的整个国土了。

赵匡胤就要班师回朝了,淮南这块富庶之地,凭江淮之险,又临近南唐,是一个战略要地,叫谁来署领,他将所有的人排了排,最后选定李处耘留守扬州。

李处耘是陈桥兵变的策划人之一,平定李筠叛乱、征伐扬州李重进都立了汗马功劳,是赵匡胤的亲信近臣,可见他对淮南极为重视。

平定了二李之乱,大宋恢复了后周鼎盛时期的版图。

3、赵普的担心

李筠、李重进是后周诸藩镇中势力最强大的两个藩镇,他们的反旗刚刚竖起来,就被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拦腰砍断了,这对其他藩镇势力形成一股巨大的震慑力,那些怀有不臣之心的藩镇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了。他们知道,赵宋王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赵匡胤是一个铁腕皇帝,如果想造反,那就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谁愿意做那样的傻事呢?因此,大家都服服帖帖地归附在宋天子脚下,尽管有的不是那么心甘情愿,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俯首听命,还是俯首听命,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二李伏诛,藩镇归心,赵宋王朝进入了一个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的和平时期。

赵匡胤为了革除弊政,建立新制,经常微服私访,到街市坊间了解民情。一国之君,轻车简从地微服私访,实在是很不安全。身为供奉官的翟守咰当然不放心,他认为,天下初定,人心未稳,一国之君微服私访,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此,他对赵匡劝谏说:“陛下是皇帝,是万民之主,一身系于天下安危,要注意安全,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却不以为然,他说,自古以来,帝王创业,自有天命,谁也不能勉强,如果天降祸患,即使有心逃避,那也是逃避免不了的。从前周世宗在的时候,看见有方面大耳的将士就要杀掉,因为他怀疑这样的人有帝王之相,对他的皇位是一个威胁,然而,我成天呆在他的身边却安然无恙。可见是天命所归,任何人都暗算不到的。

这一天,赵匡胤换了一身便装,乘一辆小车,在几名侍卫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地出了宫门,经天街而入闹市,体察民情来了。当他看到商人安心地做买卖,百姓安然购物,市场呈现一派祥和、繁荣之象时,感到特别的欣慰。正当他美滋滋地自我陶醉之时,一道白光闪电般地射向御辇,没等侍卫们回过神来,只听“噗”的一声响,一枚铁弹子打在车轮上,随着咔嚓一声响,御辇的轮子顿时折断,接着又有几道白光闪过,“噗、噗、噗”连响几声,赵匡胤大叫一声,往后仰身倒下。

这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几名侍卫蜂拥而上,在赵匡胤身边围成一道人墙,再看皇上,丝毫未伤。原来,那几颗弹子都打在车轮上了。

赵匡胤在侍卫们的搀扶下站起来,微笑着说:“没事,朕的命系之于天,小小的暗器是伤不了朕的。”

侍卫们惊魂未定,奏请缉拿凶手。赵匡胤却说,凶手早已逃之夭夭,不会站在这里等着你们去抓,还是别扰了百姓为好。一场惊天的刺君之案,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不了了之。

有人说这次谋杀案,是赵匡胤布的一个局,如果真的是这样,布局的用意何在?帝王之心深不可测,谁也说不清楚。

赵匡胤在侍卫的簇拥下,来到赵普的府前,赵匡胤命侍卫们在外等候,独自进入赵普府中。赵普的家人见了,慌忙报告赵普。

赵普来不及更衣,顺手抓了一顶朝帽戴在头上,慌忙出来迎驾。进入客厅之后,请赵匡胤上面坐好,趴在地上行参拜之礼,说了一些诸如不知圣驾光临,有失远迎的客气话,并谏劝赵匡胤不可轻出,说这样很不安全。

赵匡胤赐了平身之后,就将刚才遇刺的事情讲了一遍。赵普大惊失色,再次跪下,叩头不迭,口称皇上受惊,自己来不及护驾,请恕罪之类的话。

赵匡胤扶起赵普道:“你何罪之有?且朕并没有受惊,朕之所以微服私访,本就存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意,纵是泰山崩于前,朕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何况区区几颗铁弹子呢?”

赵普奏道:“虽说是天命,但人心叵测,难道天下就没有一个敢逆天而行的人吗?就是各位带兵的将军,表面上对陛下恭恭敬敬,能保证他们心中没有想法吗?万一有人突然发难,祸起萧墙,那时就措手不及,后悔莫及了。所以,为了陛下的安全,臣恳求陛下自家珍重,切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点点头,没有出声,显然,他是在考虑赵普刚才的话。

赵普接着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赵匡胤说:“你放心,石守信、王审琦、慕容延钊这些将帅都是朕的老朋友,与朕同甘苦,共患难,都是赤胆忠心的人,他们不会反对朕,你也不要太多虑。”

赵普说:“臣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臣看,这几个人都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赵匡胤点点头,思索半天后说:“朕微服私访,不是出来逛风景,也不是出来喝花酒。正因为国家初定,人心是否归顺朝廷尚不得而知。朕心里很担心这个问题,所以要私行察访,一刻也不敢懈怠。”

赵普建议道:“如果将大权收归天子,他人不敢觊觎,这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赵普这是在暗谏皇上要集权。赵匡胤并没有正面回答,又与赵普说了半天话,然后回宫去了。

转眼到了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将帅仍然是各就各位,一点动静都没有。赵普曾几次劝说赵匡胤要设法收揽大权,赵匡胤只是说,不要急,慢慢来。赵普见赵匡胤的态度暧昧,摸不准他的真实想法,虽是暗自着急,却不敢再奏。担心触了圣怒,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4、哥们儿,歇了吧!

建隆二年(961年)是闰三月,赵普终于看到赵匡胤有所行动了。

赵匡胤诏令撤销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一职,调任山南节度使,从此以后,不再设“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罢免韩令坤侍卫都指挥之职,改任节度使。

慕容延钊、韩令坤都是赵匡胤在洛阳时的朋友,算得上铁哥们儿。赵普见皇上终于开始行动了,心里暗自庆幸,谁知此后又是风平浪静,一切没有了下文。

赵普心里虽然着急,可他也不敢再去问,因为他还摸不透赵匡胤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害怕触犯圣怒,自讨没趣。

赵匡胤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之所以稍动即止,用的是投石问路之策,他想看一看,群臣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响。三个月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提出异议,甚至连风凉话也没有听到一句。

夏末秋初的一天,赵普被皇上召至御花园,坐在凉亭内品茶赏花。侍奉太监沏好茶后退了下去。凉亭之内只有他们君臣二人。

赵普知道皇上今天单独召见,连侍奉太监也不要,知道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但皇上没有开口,他也不便询问,端起茶杯,静静地品茶,只等赵匡胤开口。

赵匡胤放下茶杯,带着询问的口吻对赵普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没有想到赵匡胤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并没有马上回答,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借这个短暂的时间,在头脑里飞快地理了一下头绪,然后说:“李唐自高祖、太宗皇帝开创大业,坐了三百余年天下。历任君王都是励精图治,慎于守成,才出现了大唐盛世。但自天宝以后,藩镇作乱,狼烟四起,终使大唐王朝走向终结。进入连年混战的五代时期,五十三年中,王朝五更,帝易六姓,历十三君,各王朝长者一五六年,短者九年即告灭亡。其之所以短命,原因在于骄兵悍将恣行,藩镇专横跋扈,动辄兴兵作乱,篡夺皇位。二李之乱,也是拥兵自重,故而藐视天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赵普的分折,切中要害而又透彻分明,正是赵匡胤近来所想而要引出的话题。他频频点头,询问道:“朕现在想消弭天下之兵,树立长治久安之计,使百姓安居乐业,应该从何入手?”

赵普激动地说:“陛下说出这样的话,是国家、人民的福分啊!”

赵匡胤微笑着道:“有什么话,尽管说吧!”

赵普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理了理头绪,胸有成竹地说:“五代数十年之乱,就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从而出现君弱臣强的局面。要想免除以前的祸乱,当务之急,就是要反转其道,削夺藩镇之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样,天下就安定了。这件事,臣去年就向陛下说过的。”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就是剥夺地方藩镇的财权,收回藩镇的兵权,由朝廷统一管辖和指挥。

几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在赵匡胤眼前闪过,犹如一道惊雷在赵匡胤耳边响起。他顿时心领神会,点点头笑道:“朕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吧!”

赵普见赵匡胤终于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心里格外高兴,起身叩头告退。

几天来,赵普关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提醒和“削夺藩镇之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对策,一直在赵匡胤脑子里萦绕。毫无疑问,这一对策,是今后强化皇权、厉行专制、息天下之兵的纲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一天晚上,赵匡胤在皇宫里举行宴会,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几位老将军喝酒。酒过三巡,赵匡胤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全都退出去。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认真地说:“朕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啊!就拿朕来说,做了皇帝,还不如做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一年来,朕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听后十分惊奇,连忙问道:“陛下还有什么忧虑呢?”

赵匡胤微笑着说:“朕与各位都是哥们儿、老朋友,不如直说吧,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听出皇上话中有话,慌忙跪下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敢对陛下生异心?”

赵匡胤摇摇头说:“你们几个当然没有野心,如果部下将士中有人贪图富贵,暗中怂恿你们,把黄袍硬披在你们身上,那也就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了一身冷汗,皇上的话分明是怀疑其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做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是很严重的。于是,他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请求皇上给他们指引一条明路。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抬抬手说:“你们都起来,朕有几句知心话要对你们说。”

石守信等人忙叩头谢恩,起来坐下,眼巴巴地看着赵匡胤,恭听圣谕。

赵匡胤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几十年光阴转眼就过去了。谁也不能长生不老,所贪图的不过是多积蓄一些金银、日子过得快活一些罢了。朕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交出兵权,歇了吧!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房屋,置点田产,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地颐养天年。这样,我们君臣之间毫无猜嫌,不是更好吗?”

众人诺诺连声,都说皇上说得有理。

赵匡胤接着说:“朕还想和你们联姻,永结秦晋之好。君臣之间,既是皇亲,又是兄弟,彼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讲交情,给我们想得太周到了。我们都很乐意。”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都递上一份奏表,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赵匡胤马上照准,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做节度使去了。

需要说明的是,授予他们的节度使都是虚职,也就是说,有职无权,享受待遇。

这次解除兵权的禁军将军有:归德军节度使:石守信;泰宁军节度使:王审琦;镇安军节度使:张令铎;义成军节度使:高怀德;江宁军节度使:张光翰;武信军节度使、掌侍卫亲军:赵彦徽。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赵匡胤是厚道的,他没有采用汉高祖刘邦屠杀功臣的做法,而是在酒桌之上,一杯酒就说服了这些开国元勋,用赎买政策,罢免了他们的职务,收回了他们的兵权。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以这么完美的结局收场。赵匡胤的这一做法虽然很难说是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这对于皇帝和功臣,可以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赵匡胤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并没有忘记“永结秦晋之好”的许诺,除了高怀德已经做了他的妹夫以外,还将大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的儿子石保吉,并封石保吉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将二女儿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赵匡胤的三弟赵光美则娶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被解除兵权的众兄弟,既感激皇上让他们长保富贵,以终天年,又敬皇上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大家都与皇帝做了亲家,情绪自然也就稳定了,虽然没有了实权,但心里并没有怨言。从此以后,这些人的身影便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