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默啜头遗归郝灵荃 宋铁面怒砸遗爱碑

拔曳固部落的大将颉质略,早早在柳林设好了埋伏,等默啜路过,突然杀出将默啜拦腰截断,成功砍下了默啜的脑袋。这下算是捅了大娄子了,干事之前也不想想后果,勇气可嘉,下场难说。于是,大家赶紧跑,精锐带着默啜的脑袋率先逃离了作案现场。不过停下来后,他们环顾四周,才发现默啜的脑袋要不得。

这是脑袋吗?

这明明就是块烫手山芋!

终于,颉质略想明白了,像默啜这样的魔头,后头有无数妖孽支撑,我等干不过,只能靠大唐了!他骑着马跑到了唐朝使者的面前,将默啜的人头交给了郝灵荃。郝灵荃抱着默啜的脑袋,跟得了足球先生的荣誉称号似的在那里傻笑。

这是脑袋吗?

这明明就是一张委任状!

郝灵荃把默啜的脑袋挂在了城中的大街上,附近拔曳固、回纥、同罗、仆固几个部落,见到此等情景,纷纷来降。默啜为患几十年,如今却忽然死在小部落手里,而且他的脑袋出现在郝灵荃的手上,令郝灵荃欣喜若狂。都降了,真是不世之功!是的,不世之功啊!

他恨不得狠狠亲一口默啜。

他提着默啜的脑袋回朝,来到了宋璟面前。

小伙子,干得不错!

嗯!

干得真不错,先回去吧!

嗯!

门就在那边……

额……宋公,那可是突厥大可汗、默啜的人头哦!

我知道,你功劳不小,先回去,等消息吧!

郝灵荃失望地看着一脸冰冷的宋璟,摇头走了。

郝灵荃回去了,他深信,伟大的朝廷总会给他个说法的。这一天终于来了,而且来得那么慢!郝灵荃同学足足等了一年,宋璟同志发的委任状才姗姗来迟:因郝灵荃有送回默啜脑袋的功劳,故授其四品郎将,以资奖励。

宋璟的委任状,让郝灵荃非常不爽。这就好比你觉得你立了大功,上头只赏你十块钱差不多。

郝灵荃被宋璟给活活气死了(恸哭而死)。

姚崇还是参与政事的,姚崇与宋璟,成为了开元初的贤相,两位宰相,造就了辉煌的开元盛世。

姚崇善于应变,宋璟善于守法,尽心辅佐,赋役宽容,刑罚无滥,百姓富庶,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李隆基非常尊重他俩,每次姚崇、宋璟二人入见,他都会亲自迎接,走时临轩目送。当然,两人能力很强,却也有不熟悉的业务,譬如典章经籍,那就必须有个博学的人辅佐。这是个不浪费人才的时代,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紫微舍人齐澣,练习时务。

姚崇、宋璟一有疑问,便去问他俩,两人对答如流。于是,宋璟感叹,“欲知古,问高群,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缺政矣。”几位曾经被李旦重用、后来被太平贬黜的人,如今再度登上了自己的舞台。只是,李旦却再也看不到了。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六月,李旦因病在百福殿驾崩,时年五十五岁。唐睿宗李旦,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睿”。

一天晚上,李隆基出事了。

时间是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的正月,出事地点是太庙。没有任何征兆,也找不出什么外力作用,太庙的四间大殿一夜之间就崩塌了。崩塌也无碍,可那瓦片偏偏将牌位都给砸了。祖上几辈加上高祖、太宗、高宗,还有刚刚入住的睿宗的牌位都给砸毁了。

李隆基认为自己必定犯了什么错,那日上朝,他穿着白色衣裳,还不敢在正殿开会,只在耳房跟宰相们商议。这回开会的议题也比较统一,那就是,太庙都塌了,咱们该不该去东都?李隆基不是异想天开,之所以要携百官去东都,那是因为关中也和当年的山东一样,庄稼没了收成。

宋璟、苏颋首先发言,“陛下居丧三年,期限还没满,您就这么一走,恐怕天下人心会有不满,况且老天爷来了这么一个事儿告诫陛下,陛下还是不要去了!”姚崇,向来只干时事不管什么劳什子老天爷,他上前禀奏,充分发挥了他灵活处世而又能办实事的风格,“臣以为,太庙的栋梁,都是苻坚时候造的,距今已有近四百年,腐朽而坏,跟现在要去东都恰好碰到一起,又有什么奇怪的?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陛下因为关中不丰收而去东都,百司都已经准备妥当,不可失信。臣以为,要先修太庙,正好还能按照原计划出行。只是,有一件事情要办!”

什么事情?

“把神主(牌位)先迁到太极殿。”

事情办得妥帖,李隆基到了东都,先毁了武则天造的天枢(烧了造钱,融了一个多月),把明堂改名为“乾元殿”,又听从姚崇、宋璟建议,恢复中书、门下、侍中名号和规矩。那规矩就是,凡是中书、门下以及三品及以上官员入内奏事,必须有谏官、史官在一旁记录。

表情如何,语调怎样,都得有详细记录。

无论权贵,无论荣辱,如实记录,所谓秉笔直书,也正如此。这样记录的作用是,有过失则可以匡正,有美恶则可以扬抑。

全国各部门的工作,也都要到正衙禀报,众目睽睽之下,会有御史戴着豸冠(獬豸冠),根据记载和自己的调查来弹劾百官。在正衙上,御史当庭奏事,这给大臣很大的压力。可等到许敬宗、李义府主事,整个系统就完蛋了。

其下,该隐瞒的隐瞒,该密奏的密奏,御史和待制官员一般都只能私下汇报,皇帝有事,谏官、史官不能跟着,等御史出去以后,史官才敢再问。武则天见情况不大妙,决心大力改革,不过,她的改革有个巨大的问题。

和李世民相比,武则天的规矩,虽然上头官员脉络清晰,但却让底下的官员乱了套,因为奏事的时候,你在我不在,还能密奏,所以互相揭短、诬陷蔚然成风。现在宋璟提议,恢复贞观的弹劾制度,让奸滑无处藏身!

提出这个壮举,宋璟遭了不少人恨。

他是个对奸邪恨之入骨的人,他在广州当官,让当地百姓感动不已。如今大举罢黜奸佞,宋璟不遗余力,先狠狠宰了自己一刀。从广州回朝以后,当地小吏为宋璟造了一座“遗爱碑”。宋璟得知后,自己写好奏折,“臣在广州没有什么事迹,如今臣身居宰相之位,得了陛下的信任,所以他们才在这个时候弄出一块碑来。臣在广州的时候他们没立碑,现在回朝廷了却给臣立了,这不是献媚是什么?陛下如果想要割断谄媚风气,最好就从臣这里开刀,下敕禁止!”

宋璟得罪的第二个人,是号称隐士的范知璇,据说此人很有文才,推荐者还把他的文章送给宋璟。宋璟很快看完了署名范知璇的《良宰论》,点评道:“他这个《良宰论》,究竟是写好宰相该怎么办,还是在夸我呢?这里头许多地方是奸佞的思想,隐士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作为隐士,应该极言谠议,岂宜偷合苟容!他文章写得好,就自己去科举,以后别跟我推荐他了!”

第三、第四个遭了宋璟罪的人,分别是河南参军郑铣和朱阳丞郭仙舟。不过两位仁兄和以往的不同,他们是间接受害者。

两人也是写好了作文,想让上头的人过目。这回宋璟是看不到了,因为他们把文章投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铜匦。这东西原来是武则天用来让人告密的,后来成了自我推荐的东西。李隆基亲自阅卷,看完以后,下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法;至于时用,不切事情。”

李隆基最后来了一句,“宜各从所好!”

就这样,两位仁兄被御赐成了道士。

君臣同心,大唐蒸蒸日上,百官井井有条,朝贡不断,万国来朝。

曾经有人问过,唐朝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我认为,不是国土面积,不是人口数量,不是经济目标,也不是巨大的建筑(当然这些大唐都有,而且都是世界第一),而是海洋般包融的胸怀,大山般沉稳的素质,每个人都自信满满,宠辱不惊。全世界数得上的国家,都乐意派学生到唐朝接受教育,并以学习大唐礼仪为骄傲。

唐朝国土面积不是最大的,但它的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有的地方,唐风尚存,有的地方,却早已灰飞烟灭。

然而,谁都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