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裴伷先励志经生死 张丞相悔过开书院
姜皎来了又走了,然后还把禁中的事泄露了出去。
依我看,姜皎也算好心,因为他告诉了王皇后的妹夫。姜皎指望妹夫能赶紧把事告诉给王皇后,好让她早早做好打算。但妹夫同志却不是个好东西,他以雷人的表情思索了半晌,屁颠屁颠地跑到李隆基面前,把姜皎给告了。
结果是,李隆基也没表扬妹夫,姜皎却因为泄露国家机密遭到了李隆基的狠批(李隆基和他关系非常好)。
为了不丢朋友情谊,李隆基只让人先具体查查。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就是张嘉贞。
张嘉贞了解到,后宫人对慈眉善目的王皇后非常感激,因为皇后总是喜欢帮助他们,王皇后在后宫非常有美誉。张嘉贞露出了胜利的表情,敢想敢干是他老人家的主要特点,他不会像宋璟那样铁骨铮铮地上谏,也不会像姚崇那样连哄带骗地让李隆基把事情做好。能左右张嘉贞判断的因素,只有姜皎一个人,这个人和他不是一路人,也就没有留他的必要。所有的因素都不重要,重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姜皎是自己的政敌。
姜皎,怪你嘴烂,不能怨我。
张嘉贞很快上报了他审案的结果:姜皎妄谈休咎(姜皎胡说八道,在外头造谣说皇后的废立)。
姜皎不是小人,李隆基贫困的时候,姜皎就看出他非比寻常,倾心结交,倾囊相助。那个时候,李隆基管他叫姜七。李隆基当上了皇帝,姜皎也得到了很高的待遇。像秘书监这样的工作,也是李隆基亲自给他安排的。
但这次,李隆基肯定很失望,因为这个秘密,姜皎实在不该泄露。李隆基恨得牙痒痒,但他很淡定地说:“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张嘉贞出色地完成了李隆基交代的任务,而且很超额。他打了姜皎六十大板,然后把姜皎流放钦州(广西沿海)。姜皎的弟弟,非常有才干的吏部侍郎姜晦,因为是弟弟,所以被贬为春州司马。姜皎的好友、亲戚,被流放、杀害的也有很多。张嘉贞的任务完成得太好了,在去往岭南的路途中,浑身血肉模糊的姜皎被折磨得生不如死,抑郁而终。姜皎的死在朝廷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讽刺李隆基,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李隆基这才知道姜皎是被自己给气死的,他反省多日,也没敢回应书生的质疑,因为他总觉得整件事有些地方做得不对。
哪里不对呢?
是张嘉贞不对,张嘉贞和张说的第一个矛盾,也在最近铺陈开了。
故事得从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说起,李隆基正与宰相商议对他的处理办法。如果你有印象,就该知道裴伷先是裴炎的侄子。
这是个不怕死的人,少年得志,十一岁便官至太仆寺丞,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其伯父裴炎被杀,他也被贬到了岭南。但这小子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类型,临行前,他要求拜见武则天,武则天乐意接见告密的人,所以这小子趁武则天和他见面的机会,将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裴伷先同学的下场就是让人给叉了出去,狗爬式的。再多说就有被直接砍头的可能,但裴伷先先生,面对卫士的铁臂,竟然还不肯住嘴,回头冲武则天喊:“你现在听我的还不晚!”
所以,武则天奶奶终于忍不住要揍他了,打得他屁股开花,流放瀼州(今广西上思境内)。到了这么个地方,该老实的就老实吧,等着年老的女皇去死,然后等待新皇帝大赦,时间不会太久。看起来,裴伷先是个沉得住气的人,他决心安心养伤,坐等屁股愈合。等了一个多月,屁股还真愈合了,他也就有了精神——逃跑的精神。
他从岭南一路狂奔,跑了几千里地,回到了洛阳告密,面见、大骂武则天。武则天被他气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不跟他废话,让人抓住他就是一百大板,打得他屁股开花,流放北庭都护府。
裴伷先是个沉得住气的人,他决心安心养伤,坐等屁股愈合。后来屁股还真愈合了,他也就有了精神——做买卖的精神。他不打算往回跑了,骂那不听自己话的老娘们儿没啥意思。裴伷先已经长大了,他深信,只有耐得住性子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裴先生开始在北庭过日子做生意,因为诚实守信,所以很多人愿意跟他来往,他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
干了五年,裴伷先竟然成了一个超级大富翁。裴伷先就在北庭安顿了下来,娶了胡女当媳妇,送对象家的嫁妆就有金条、骏马、牛羊无数。但很明显,娶妻生子不是他的梦想。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杀回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果武则天还活着,他就有事儿没事儿上谏痛骂她一顿。
于是,他开始养人,学习孟尝君的样子,养了几百号有各种才能的门客。那些门客也是有任务的,专门负责帮他打探朝廷事务。终于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他被赦免了,可以回长安了。
但他已经不能对武则天破口大骂了,这一年,是唐睿宗李旦同志登基的第一年,李旦下令摒弃无德无能的人,召回那些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就这样,裴伷先被任命在了不痛不痒的位置上,直到开元七年,李隆基让他去广州当都督。
裴先生的光辉事迹,真是刺瞎了小人的眼。
他在都督大位上不好好干,竟然又犯罪了,事情干得很轰动,让朝廷知道了。所以,李隆基的意思是,裴伷先理应受到严惩。宰相态度最坚决的,当属张嘉贞同志。
为了达到伸张正义的效果,张嘉贞同志居然跑到朝堂,语调铿锵地为大家背诵了一首自己写好的散文排比句,内容为强烈要求严惩罪犯,具体要求:将裴伷先痛打一百大板,打到屁股开花,流放越南!
一向很欣赏裴伷先的张说,不等张嘉贞闭嘴,就跳出来反对,“刑不上大夫!”
刑不上大夫
关于“刑不上大夫”。
当年孔子说,之所以刑不上大夫,是因为真正的士君子都是要脸的,所以不等人家给他用刑,他就自裁了,免得让人打屁股还得当众脱裤子。至于百姓,不能因为他们不懂礼节就去责备他们,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原意,被雷住了没?
反正,张嘉贞被雷住了。
张说反对打裴伷先屁股,却并没反对对他作出惩罚,“臣听说,士可杀,不可辱,臣之前巡视北边,听说有人(站在一边被雷住的张嘉贞)在朝堂打了姜皎。陛下啊,姜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应死则死,应流则流,怎能什么都不问就轻加笞辱,以皂隶待之!姜皎的事已经过去了,咱不说了,而裴伷先据状当流(流放),怎可复蹈前失?”
李隆基翻然醒悟,将裴伷先流放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裴伷先先生具体流放到了哪里,本人不详,这个人从此就在史书上失去了音讯。一千多年后,西安裴伷先墓志铭被发现了,所以我还得替他宣布一下,坚信努力可以成功的裴伷先同志,后来又凭着自己的能力杀回了长安,还得以安葬。一辈子为了自己惊天的目标而折腾,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我算是服了。
李隆基挥退了张说和张嘉贞。二人一起走出了殿门。
走着,张嘉贞忽然不满地问张说:“这案子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吧?”张说道:“表面上我说这话是为了伷先,实际上是为了天下的士君子!士大夫如果都能让人随意用鞭子抽,恐怕你也不会例外吧!”
张嘉贞又沉默了,因为他在想谁会用鞭子抽自己。不久以后,张嘉贞从中书令一下就降格成了幽州刺史,张说接替了他的工作。所以,张嘉贞明白了,一定是某人在偷偷用鞭子抽自己。张嘉贞骂娘的心都有了,但他忍住了,因为犯事儿的是他的亲弟弟张嘉佑。
张嘉佑,也的确和哥哥一样,颇有才略,但同样的,和张嘉贞一样,他做事私心太重。所以,当张嘉佑贪了无数钱财被揭发后,张嘉贞也跟着紧张起来。李隆基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贪污,同僚劝张嘉贞赶紧脱了官服站到帐外认罪,皇帝最恨的就是贪污,你这个当哥哥的不诚惶诚恐,怕是圣上对你有意见。
张嘉贞还真就去了,而且主动承认自己对弟弟疏于教管,当哥哥的不谨慎。李隆基不听还想不起来,一听就怒了,就这样,张嘉贞被贬到了幽州。
与张嘉贞一起被贬的,还有一位名叫王同庆的汾阴县令。
因李隆基最近北巡,发现这家伙贪污受贿,烦扰百姓,李隆基大怒,把他贬到了岭南某县去当保安队长。北巡期间,李隆基还搞了一场大变革:河南刺史改为尹,罢天兵、大武等军,以大同军为太原以北节度使,领太原、辽、石、岚、汾、代、忻、朔、蔚、云十州。
同样恶心张嘉贞的王晙,在李隆基车驾回到京师后,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风水轮流转,但王晙还是不能待在京师,因为刚开完庆功宴会,他就被任命为朔方军节度使。这就意味着,王先生要亲自去巡视河西、陇右、河东、河北诸军。
李隆基没有意识到,多个州被一个节度使所掌握,如此便形成了军区。长官不换,危险就会随之而来。
在东都洛阳,张说老师接到了新任务,由他负责统领一帮文人,修书、讲课。张说的又一个兼职,名曰“修书使”,意思就是修书的大使,俗称总编。为了能让文人、学者安心搞事业,李隆基还专门给他们弄了个“丽正书院”。
书院不豪华,也没什么景观,唯一可看的就是书院里头摆得满满的破书!
李隆基觉得这样不好,于是便把丽正书院弄得金碧辉煌,给他们一个最好的环境。还规定,如果学者、文人们有什么吩咐,有司要尽量照办。在许多人看来,搞这些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简直就是有钱烧的。
中书舍人陆坚首先站出来表示反对,他认为这帮文人对国家无益,还徒劳枉费国家的资产,建议撤销丽正书院。先来介绍一下,陆坚,男,原名陆友悌,品性刚正,故而李隆基十分看重他,因其性格坚定不移,所以御赐改名——陆坚。陆坚的观点通常发人深省,在书院这件事上,他的观点同样发人深省。
陆坚的观点是:“修书有什么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