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张九龄上任同霹雳 李林甫奏对常称旨

太府管事儿的(简称太府卿)名叫杨崇礼,在太府干了二十多年,一直没人瞧得起他。不过,就在开元二十年的某一天,李隆基让人打开太府,所有人都看见了堆积如山的财货和资料,大家开始对杨崇礼刮目相看了。

杨崇礼和宇文融同学是不一样的,杨崇礼刚开始接管太府的时候就已经七十岁,如今九十多岁,从不搜刮,却也能为府库存下数百万贯钱财,堪称奇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杨崇礼退休(以户部尚书致仕)。为了表彰他老人家的业绩,李隆基问宰相:“崇礼有几个孩子?有谁能继承父业?”

有人回答:“崇礼有三个儿子,慎馀、慎矜、慎名,都是廉洁勤恳的人,而二子慎矜最为优秀。”

李隆基当即擢杨慎矜为监察御史,同管太府出纳;以杨慎名摄监察御史,管含嘉仓出给。在未来的无数天内,两兄弟果真不辱使命,在监察和出纳方面做得异常出色,十分称职,为人称道。李隆基很高兴,这几年一直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像李隆基这样一个每天四五点起床,晚上半夜才睡觉,整天工作,励精图治的皇帝,能碰上这么让人省心的官员也是一件美事。

只是,这朝廷好像缺了一个人似的。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李隆基巡幸东都,宰相也都跟着过去,唯独张九龄迟迟不来。

张九龄没摆谱,他还在家守母亲的丧,提出等守完丧再回朝。李隆基派人催促,大家都不是喜欢废话的人,张九龄从韶州赶来拜见李隆基了。

张九龄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这次回来是来报到的,我还得回去,等我守完丧再回来!”李隆基被张九龄的话憋住了,他反应了好久,最终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让九龄兄少废话,赶紧回朝当宰相。

“你不会让我失望的!”李隆基说。

所以,张九龄就回家收拾了几个破包袱,赶回东都赴任了。

新宰相张九龄同志,办的第一件事就天打五雷轰地把所有人给劈倒了。他提出,眼下最紧要的不是契丹动乱,也不是岭南造反,而是我们的经济问题。他指出,私钱铸造泛滥,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那么,该咋办呢?

张九龄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开放钱禁,允许私人铸钱!

大家被雷得里焦外嫩,张九龄,你为何这样想?

本人研究了一下恶钱铸造泛滥的原因,在唐朝,钱财只能是官家铸造,用的是开元通宝的铜钱(孔方兄),但当时铜矿绝少,开采困难,而官家造钱还经常赔本,钱财的量根本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民间见私钱有利可图,便用劣质的铜打造文钱,用以流通,当然最主要的是不劳而获。有司想出了很多举措,例如宋璟的集中销毁法(铜量有限),后来又弄出来一个法令,除铜镜外,严禁一切铜制品出现。因为金、银开采量更少,所以有司也没想起来用金银做更大面额的货币。还有绢帛,本来贵重,可由于携带非常不方便,买馒头也不能剪一小块当钱花,所以其余材料均以失败告终。

中间几次,有司为了省铜,造“以一当十”的大钱,也以失败告终。

这说明,所有的举措,都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让恶钱不再泛滥,就成了眼下的首要问题。所以,张九龄提出了秒杀一切的终极解决方案:允许民间造钱,缓解经济领域货币流通的压力,以求百姓安康富足!

众人继续里焦外嫩,张九龄的好友裴耀卿率先跳出来反对,“开了禁,小人(民)弃农逐利,恶钱会更加泛滥!”

秘书监崔沔也跳出来了,“钱是什么?钱就是钱,是用来流通的,不是牟利的!放了私钱的禁,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右监门录事参军刘秩也问:“人富了,你夸奖他他也不会忽然变善良,反而会借用以往的钱财干更贪婪的事;人贫困了,威禁他也禁不住,因为人总是要吃饱饭才能干别的事。如果允许了私钱铸造,贫困者必然是受富人雇用,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刘秩够狠,为了恐吓李隆基,补上一句,“汉文帝时期,吴王濞富埒天子,这就是铸钱能给我们带来的后果!”

真没想到,张九龄同志刚刚提出这么一条观点,就遭到了大家的集体反对,看来他需要回去反省反省了。说起来,九龄兄赴任这段时间,从一开始就显得非常诡异。

他刚回到洛阳,秦州(甘肃天水)就发生了里氏不知道多少级的地震。只知道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整个州的房屋全部被毁,死亡四千多人。李隆基对这次灾难非常震惊,还专门派了萧嵩去赈灾。

与此同时,裴耀卿成了侍中,和裴耀卿一起升职的人,从原来的吏部侍郎转任黄门侍郎,又从黄门侍郎直接转任礼部尚书,同门下中书三品,与张九龄一起成了宰相。他叫李林甫,奏对称旨,说话总能猜中李隆基的心,李隆基认为他很贤德。

名人的交集

如此,张九龄、李林甫、张守珪、安禄山,如今有了交集。

故事还要从张守珪说起,他是一个功勋卓著的武将。

张守珪,陕州河北(山西平陆)人,威武健壮,慷慨节义,人们都爱和他来往。因其骑得一屁股好马,射得一手好箭,所以在军营中一路晋升,直到当上了平乐府别将。他的上司,是当时镇守北庭的郭虔瓘,当时突厥正入侵轮台,势头正猛,郭虔瓘奉命支持,让张守珪去打。于是,突厥人瞧见了张守珪一个人连灭几十人,力大无穷,领着战士斩首千余级,生擒颉斤(突厥官名)的场面。

张守珪杀人无数,领导赏识,幽州刺史卢齐卿曾引他同榻而坐,曰:“不出十年,子定当节度此州,成为国家重将,我们同僚,指日可待!”

不久以后,张守珪就成了建康军使。

十年后,王君毚事发,张守珪成了瓜州都督。李隆基见他在瓜州这样的干旱地带都能安民镇守,便迁其为鄯州刺史、陇右节度使,徙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加任采访处置使。张守珪发达了,到了幽州,他的对手成了契丹和奚。需要介绍一下,在此之前,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均是十分有才干的武将)对契丹王可突干无能为力。据他们说,可突干有三个特点,可怕、突出、能干,在入侵和逃跑方面,此人尤为突出,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跑。张守珪哈哈大笑,领军奋战,可突干被打蒙,再也不敢南下了。

再来介绍一下,契丹首领屈剌,契丹王可突干的盟友。

那日,他找到可突干,商量一起向唐朝投降。当然,可突干还是那么能干,经过一番交涉,两人达成了统一意见,认为诈降以后夺取幽州才是最合适的。张守珪得知情况,先遣右卫骑曹王悔领着使者,跑到契丹部落慰问。原本张守珪的消息是准确无误的,但这极有可能是张守珪办的最差劲的一件事了,因为王悔同志到了营地,却根本没发现有契丹营地,他的周围全都是契丹俘虏的突厥兵!

至于契丹部落,早就被屈剌迁走,挪到西北方去了。

屈刺最恨的人就是张守珪了,既然王悔是张守珪派来的,那么他一定要杀死他撒撒气,免得到跟那家伙打仗的时候吃亏找不回便宜。这是一个很弱智的计策,但大家竟然同意了。于是,突厥俘虏在契丹首领的指挥下,杀了王悔,宣布闹事起义。不必紧张,此计策尚处在商议阶段。

此情此景,真是让人说不出话来!

杀王悔的步骤正在紧张研究中,契丹别帅李过折,长得非常帅。王悔相中了他,主要原因是他与首领有私仇,故而被王悔看中。李过折泄露了作战计划,又被王悔的挑事语言给激怒了,下定决心准备杀了屈刺和可突干。值得表扬的是,李过折虽然非常帅,但他杀死首领的动作很不帅,有点恐怖和血腥。而且,李过折根本就没按套路出牌,等他拔出刀后,才意识到事情非常严重。

李过折很激动,一不做二不休,询问下一步的走法。

王悔还能说什么?

“降了吧!”

在紫蒙川,张守珪检阅部队,犒赏将士,传首(契丹王、首领的脑袋)东都。

就在这个时候,卢齐卿的预言终于实现了,因为李隆基准备接见张守珪,让他入朝当宰相,与卢齐卿同僚。可让张守珪入朝,却遭到了张九龄的强烈反对。李隆基看着这个身材完美、气质非凡的文人,问:“给守珪宰相位,又有什么不妥?”张九龄回道:“平定契丹可以当宰相,如果平定整个东北,陛下让他当什么?”

李隆基被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只给张守珪开了酺燕(庆功会),为了表示信任,在宴会上赋诗一首送给了张守珪,并加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赐金彩,授二子官,立碑纪功。

然而,这件事情过去没多久,凉州都督牛仙客的事情又冒出来了。

牛仙客,泾州鹑觚(甘肃平凉)人,战功卓著的武将。李隆基很喜欢这个出身小吏的正派官员,想让他当尚书。张九龄又反对,理由和反对张守珪的一样。张九龄此举让李隆基非常不高兴,他反问道,武将难道就不能当宰相吗?想了老半天,李隆基思索不出结果,忽然从旁边跳出来一位宰相安慰他道:“天子的家务事,跟外人有什么关系?”(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声音很甜,很柔软,听起来很舒服。

李隆基端详着李林甫,呵呵笑了起来,“还是爱卿知我心啊!”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秋,大唐依旧繁华,只是李隆基这皇帝当腻味了,老是在东都和西京两地来回蹿,真是闲的。百官厌烦,提出反对。裴耀卿上谏曰:“河南、关中的百姓,庄稼还都没收完,陛下想要回长安,那就等冬天再回吧!”李隆基询问宰相意见,宰相们均表示同意。李隆基还是很高兴的,他也认可这种说法,准备安下心来,等收获季节过了,冬天再回去。

宰相开完会走了,单单李林甫脚踝受伤,瘸着走得很慢。李隆基体贴、关怀地问道:“林甫,你这是怎么了?”

李林甫忽然不无悲伤地扭过头来,“臣是装的,只是有事要奏而已。”

李隆基见李林甫竟然如此真诚,没有流出感动的泪水,但他点了点头,让李林甫有话直说,有屁快放。李林甫显得很无奈,“陛下,二都本来就是帝王的东宫和西宫,是自己的家,对吗?”李隆基点了点头。李林甫说:“车驾来回,等什么时辰呢?陛下辛劳为国,如果真妨碍了农时,陛下就下诏赦免他们这一年的租税,何苦去等冬天?”

李隆基露出了笑容,大喜之下,还为李林甫的聪明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