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唐朝人离婚签协议 周子谅仗义言恩情
整件事情,是一场婚变引发的。
隆重说明一下,唐朝婚姻自由到了意想不到的程度,双方可以协议离婚,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有资料证明,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离婚率最高的时代。这非但不能说明世风日下,还证明了人们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本人搜集了一些唐朝的《放妻书》(相当于现在的《离婚协议》),现在列举一条:
盖闻伉俪情深,夫妇语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共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冤家。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求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械恐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
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唐朝婚姻中,女方一走,夫家是要给钱的,当然,夫家的祖宅和基业绝不会给女方(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明白),但一般的夫家都会送给女子三年或更多的吃穿用度的费用,这则《放妻书》便是例子。女人改嫁是常事,基本没有任何障碍。唐朝的婚姻法实在是开明,为了这点,本人专门查阅了一下,《唐律·户婚》说,子女没有经过家长同意而发生了实质关系(你懂的),视为已经确定了婚姻,法律予以认可,未成年人例外。
唐朝的协议离婚如上所述,由夫家自己或找人写一份《放妻书》,由双方家人和邻居在场的情况下,作出见证。或者两人经常吵架,不适合生活在一起;或者两人都不着调,互相看着不顺眼;或者一方令另一方很失望,那一方却觉得这一方更让他失望,可以协议离婚。从此各自生活,守寡改嫁或者另攀高枝,娶娇嫩媚娘或者萝莉御姐,谁也碍不着谁。
而且在唐朝,女人有上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情夫那也是很正常的(那也得有钱养得起)。
严挺之和他的前妻就属于这类离婚的情况,两人都是好人,但脾气不对路。在家天天吵架,明明谁都没有错,但以严挺之的倔脾气和他媳妇的个性,两人会经常以鹰爪功作为爱情的见面礼,导致严挺之脸部总是有轻微爪子伤。离婚后,两人藕断丝连,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由于媳妇也是名门,所以她改嫁也改嫁得非常好。
下家,就是蔚州刺史王元琰。
严挺之本就爱替别人鸣冤,但这一回却关系到了前妻。所以,李林甫充分地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上书弹劾,着实恶心了严挺之一把。
李隆基问起此事,张九龄出来解释,“那女子是严挺之的放妻(离了婚的妻子),他们早就没私情了,只和王元琰的冤情有关!”
李隆基不相信,“就算离了,就不会私通?”(虽离乃复有私?)
张九龄完全没料到李隆基会说出这样恶意揣测的话,愣在了那里。李隆基忽然收起冷笑,转为愤怒,喝令将裴耀卿、张九龄、严挺之等心怀不轨的人一并问罪,阿谀朋党、左右朝政、奸佞误国,反正什么能滑天下之大稽,就给他们论什么罪。李隆基顺势做了回好人,不惩处他心目中的罪人,反倒以裴耀卿为左丞相,张九龄为右丞相。
但他最重要的举措,就是罢了两人的政事,正式除了他们的宰相之职!
几日后,又以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使如故(这是个很二的举措,牛仙客成了宰相,同时领导朔方的兵马)。至于严挺之,贬洺州刺史,王元琰罪名成立,流放岭南。
李隆基欣赏地看着李林甫,以其为兼中书令(暂时先干干)。
中书令啊大哥,李林甫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起来,在就职典礼上,李林甫扬扬自得,瞧见张九龄和裴耀卿,喜滋滋地大声问道:“我的左右丞,你们不行了吧,哈哈!”面部忽然变得无比狰狞,眼神暴露出来,咬牙切齿地瞪着张九龄和裴耀卿看。此情此景,满朝文武,无不战栗。人们知道,张、裴二人受了冷落,而李林甫受了恩宠,称此为“一雕挟两兔”。
第二日,天刚微微亮,李林甫就起了个大早,来到朝堂,先召集三省官员集合开会。
新官开会下马威,李林甫指着仪仗队的骏马,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讲,“都不容易哈,如今明主在上,群臣拥戴他都来不及,谈什么反对!各位,咱都是有脑子的人,看看这些骏马吧!仔细看看,他和咱们有什么不同吗?他们吃的是三品的俸料,享受着呢!可一旦有谁敢乱喊乱叫,就会被踢出队伍,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你们听明白没有?”
“我想诸位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大家领着主上给的俸禄,就该老老实实的,别跟以前的人似的,没事乱喊乱叫,扰乱秩序!”
靠着这份自信,李林甫得到了张九龄和裴耀卿以前没有过的恩宠,他美滋滋地讲完话,让各自散去,自己则巡视各省,做出屁一样重要的部署,比方说各项工作抓好落实云云,光说不练。
李林甫得意忘形,一个名曰杜琎的小小补阙,却将最近国家时政的弊端写成奏疏一封,议论当今政事。可见,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所以第二天,他没等到李隆基的批复,反倒等到了李林甫下达的批文,勒令杜琎莫要惹是生非,并一口气举出他的所有罪名,将之贬成了地方上的县令。
后来还有人上谏,均被李林甫整得七荤八素。
于是,有人问李林甫:“努力还有什么用吗?”
李林甫很正经地告诉他,“努力非常有用。”
知道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的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被人撂倒在朝堂上,挨了一顿毒打。
其实,周子谅不想干这么一个工作,当初他在集贤殿书院修书,每回修完书稿,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享受读书的乐趣。他曾说过,那段时间真是闲,但乐趣无穷,一遍一遍看自己以前看过的书,每次都有新的理解。直到有一天,他写的文章被一个人发现,那个人拍案称奇,盛赞他的骨鲠正直,把他推荐成了监察御史。
从此,周子谅的生活就被改变了,监察百官,弹劾非法,从来铁面无私。现在李隆基任用了李林甫,周子谅很聪明地闭上了嘴。他选择不与李林甫直接交锋,而是弹劾牛仙客(因为是李林甫推荐的)。
牛仙客不懂政事,啥都不会,虽然好人一个,未免小材大用,请李隆基把他退回将军之列,不要在宰相位上待着。
上疏摆在李隆基面前,李隆基仔仔细细地阅读了一遍,当场大怒,把周子谅叫出来,让左右在朝堂上猛抽他嘴巴子。卫士都是武士,扇得周子谅满嘴流血,最后晕倒在地。
李隆基等周子谅清醒一会儿,怒喝,“牛仙客是个好人!”刚刚苏醒过来的周子谅虚弱却从容,“臣知道他是好人,臣只是说他不适合当宰相,不适合就是不适合。”周子谅也藏起了后面一段内容,那段内容就是:“最起码要找个有能力的人,能与李林甫那个奸臣抗衡。”怒气未消的李隆基又被气炸了,让人拖着周子谅放在台子上,亲眼看着卫士对他大施廷杖。
卫士打得很卖命。周子谅已经血肉模糊,李隆基看着他快要半死不活了,这才罢手。但李隆基不解气,为了惩罚这个敢于藐视皇帝威严的人,他将周子谅流放到了瀼州(广西上思)。敢于直言的周子谅,因重伤在身,刚刚走到蓝田(长安东边一个县),就因为失血过多、疼痛难忍而咽气了。
李林甫显得很痛心,他只告诉了李隆基一个让人震惊的内幕,“要不是张九龄推荐,周子谅也不会这么大胆!”
李隆基点了点头,恍然大悟,继而,他将张九龄恨得牙痒痒的,张九龄如此可恶,他却在朝堂上装得跟个好人似的!
次日,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我估计,这天夜里李林甫得庆祝一番了。
几天以后,李隆基又召集群臣开会,还是想杀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李林甫作出了正确分析,李隆基既然召集大家开会,一定是想处置这几个孩子,如想要饶恕他们,绝无开会的必要。眼下,一定要讨论如何处置,而不是要不要处置。
李林甫分析得很对,可是,总结一下整件事情,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故事,讲的是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杀儿子而李林甫劝李隆基杀死自己儿子,李隆基不信张九龄而信李林甫的故事。
一句话:一个糊涂老爹杀死亲儿子的人生励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