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唐玄宗开元拥盛世 遣唐使远洋入长安

到这份儿上,不弄死人不罢休,李林甫让杨洄等人造了许多假证。

经过一帮人的点拨,李隆基怕三个孩子奋起反抗,急匆匆下旨赐死(在驿站)。该痛苦吧?可是,让人心寒的是,李隆基还对自己的决策非常满意。因为他干的这件事,全过程都彰显了皇帝的仁德。

太子李瑛舅家赵氏、妃家薛氏,李瑶舅家皇甫氏,纷纷被牵连,被贬的有几十人。但李瑶家的韦氏,因为贤惠,李隆基宽宏大量地饶恕了她的罪过。他想象着一片赞扬声,其实是一片骂声。人们普遍认为李隆基的脑子的确是让李林甫这头驴给踢了,而且被踢得脸先着地,无力回天。

皇子李瑶、李琚,宽厚仁德,博学多才,笃志好学,无罪而死,实属千古奇冤!

更神奇的是,李林甫受表扬了。

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隆基表扬他办事得力,理由在大理寺里那帮人上。

某日,大理寺卿徐峤写了一篇作文,文曰:原先大理狱杀气太重,鸟一直都不敢在这里扎窝。可如今,刑部岁断死刑五十八人,而乌鹊都在监狱上头盖窝了!这说明大理狱已经有了人气,再没有杀气。这都是陛下的功德,臣要高呼万岁!

李隆基看了文章后,感觉很兴奋,此时,恰好碰见李林甫领着百官跑来祝贺。拍了一阵马屁后,李隆基的兴奋达到了最高点。但他清醒地意识到,其实他根本就不该接受这次贺表。你想想,身为皇帝,自己受这个功,脸皮是不是有点儿过不去?李隆基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便把盛世的大功推了一把,全都算在了李林甫和牛仙客的头上。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李林甫成功窃取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裴耀卿的革命果实。

诏令,中书令李林甫功劳最大,加封晋国公!

工部尚书、同门下中书三品牛仙客功劳第二,加封豳国公!

这绝对是李隆基最苦逼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年底,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开府仪同三司、广平公宋璟薨,时年七十五岁;第二,武惠妃贞顺皇后薨,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

李林甫是该笑,还是该哭呢?

李林甫坚强地笑了。前面的人都是炮灰,就算不过河拆桥,都混到这个份儿上了,谁比他还受宠?寿王李瑁的情况最差,自从武惠妃死后,他就再也没有让李隆基看重的砝码了。忠王李玙与寿王李瑁相比,年长成熟,仁孝谦卑,又十分好学。经过一番权衡,李隆基还是下不了决心。他决心找知心人说说,和李林甫论过,最终,他决定再听听高力士的意见,因为高力士和李林甫一样忠心耿耿,聪明智慧。

李隆基:“你是我的老仆了,你能不知道我想什么?”(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

高力士:“不就是郎君定不下来吗?”(得非以郎君未定邪?)

李隆基:“嗯。”(然。)

高力士:“陛下何必如此虚劳,只要选年长的孩子立下,谁敢多说什么?”(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李隆基:“……你说得对啊!你说得对!”(汝言是也!汝言是也。)

李林甫哭了,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距原太子李瑛死后一年,李隆基终于选定了新太子为忠王李玙。李林甫为此郁闷了好多天,虽说整死任何皇子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但说不定现在的皇帝什么时候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下一任皇帝如果有能力,自己岂不是很难办?

看起来,还是得集权一身,否则谁都靠不住。

很快,李林甫就高兴了起来,因为张九龄死了。

李隆基毕竟是励精图治过来的,就算现在贪图享乐,那也是会亲自过问事情的。他亲自体验农民耕种,还亲自选拔人才。他不会事无巨细地去做工作,也不知道下头选人才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但还是下了一份求贤令,要求百官必须推荐贤才,否则就不受他李隆基的待见。

官员推荐贤良,李隆基头一句就会问:“气质比得上九龄吗?”

官员一般会这么说:“虽然气质不如九龄,但论××,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有人说:“气质和九龄相差不远,××却远胜于他。”李隆基就很高兴,让那人赶紧来见,等见了面,瞧见被推荐者不是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更不是生得气质非凡的主,李隆基就显得非常失望。

就是这样励精图治,才使得在开元全盛的几年,大唐兵力雄厚,每战必胜,百姓安居乐业,大米堆在仓库中,吃也吃不完。

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一起造就了大唐最辉煌的开元盛世。

何谓开元盛世?

《通典》记载——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当时恶钱比较泛滥),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丝绸一匹一百元)。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全都是商铺和酒楼,酒肉美食丰盛)。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每个店铺都有驴供客人乘坐,片刻就能跑几十里,被称作“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全都是店肆,经商和旅行的,跑几千里地都不必带防身用品,社会十分稳定安全)。

大唐盛世,各国纷纷来朝,唐人风范,远播西亚和东洋。才子、佳人,也都满怀希望地跑到长安,寻求他们的梦想。各国商团、留学生、游客、移民者,远跨数千里沙漠,横渡万里海洋,也一定要目睹大唐的风采。整个东半球,沉浸在唐风之中,外国学者,均因能讲汉话、能吟诗而自豪(虽然有点儿走样)。

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风流大唐,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

梦回长安

安倍睛明说:“这只蝴蝶是当年空海和尚从中国长安带来的,所以不敢丢弃。”如果有谁认识日本的朋友,可以指给他“安倍睛明”四个字,问一下认识不认识。大唐风骨,东瀛尤存。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的某一天,李隆基哭了。那个名叫井真成的日本留学生去世,让这位大唐的皇帝感伤了一回。和井真成一样,几千名日本留学生,远渡重洋,翻越险阻,到达长安。

日本鬼灵二年,也就是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日本派来了第九批遣唐的学生,这一次一共有五百多人。

长安和洛阳的景象,震惊了所有曾经神往这两座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的人。梦寐中的长安,竟然还是无法和现实中的大唐国都相比,那是怎样一种恢弘的气象啊!震惊中的同学,有一个显得相当淡定,但内心一定是火热火热的。

他刚刚十九岁,在日本,父亲是一名五品的官员,所以他才能蹭上遣唐的这艘大船,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眼下的大唐不是靠拼爹就能实现目标的,到了这样一个地方,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奋斗。

比方说这五百多人,下了船学习上一段时间(分人不同,有的得好几年,有的时间不长),就得参加科举考试。考试之前,日本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书目有《礼记》《周礼》《诗经》《左传》《论语》等经典,另外,想要文采飞扬,就必须额外阅读无数著作。

等考试完了,有司会根据你的评卷成绩和实际才能,作出不同的安排。他还不错,学习刻苦,人又聪明,别人学三个月的东西,他只用一个月就能完全掌握。所以科举的时候,很多人着实被这家伙震惊了一把。几年后的进士科考试,许多极具刻苦精神的日本学生一举中的,力压群雄。

他也不例外,甚至轻松挫败了许多日夜点灯熬油的唐朝书生。那年头,科举还不像几百年后那么拘泥,只许用八股的形式,开元时期是很看重文采、诗歌和策论的。所以,你的主观看法和所读过的书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名曰“策论”,唐宋有,清末备受欺凌的时候,才恢复了这个考试内容。

只是,在考生的卷宗上,并没有他“阿倍仲麻吕”这个名字。

为什么?

因为他用的是汉名,“晁衡”。

阿倍仲麻吕,又名朝臣仲满,而“朝”和“晁”读音相近,故而他给自己取了个“晁”的中国姓。

进士晁衡,不惧艰险,远渡重洋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朝廷。所以,朝廷升其为左春坊司经局的校对。晁衡同学目前主管的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经、史、子、集四库书目,同时辅导太子的学习。

因为工作认真,监察御史储光羲曾经写诗夸奖过他:“朝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御史同学从侧面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帅气逼人的晁衡。因为很多人都夸奖他,所以晁衡很快就被擢升成了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主要负责给李隆基的供奉,给李隆基的上谏,当李隆基的扈从,没事儿了管理管理车马。

官职不大,却可以和李隆基有亲密接触的机会。晁衡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先从补阙变成了卫尉少卿,如今又成了秘书监兼卫尉卿。很明显,李隆基同志之所以这样认可晁衡,乃是由于他的气质是可以和张九龄拼上一拼的。

所有的故事,就从一次会晤开始吧!

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开元二十年左右,还是宰相的张九龄,因为从政辛苦,也有所疑惑,所以屡次去深山拜谒一位道长。

宰相张九龄,道长司马承祯,一儒一道,谈论治国方略,畅聊天地玄机。司马承祯最近一直受到粉丝的追捧,有人不远万里来到他这里寻求生命的真谛。司马承祯也乐意和一些高人谈论时政,指点江山,同时教导后生大爱众生,虽然难以实现,但梦想绝不能丢。

司马承祯有很多粉丝,张九龄算一个,然而,他的铁杆粉丝,却是半个胡人。他喜欢道术,爱穿一身白袍,提着一把自称是宝剑的东西四处游荡。司马承祯很喜欢这个后生,后生奔放的言论让老道非常赞赏,他喜欢倚在胡床、栏杆、青石等一切可以喝醉酒依靠的东西上,边用食指弹着剑边撒开嗓子,狼嗥一般地唱歌。歌词大意为:“何日才能遇得见时下的孟尝,小哥我不必倚着栏杆弹剑唱歌?”

这家伙后来和晁衡也成了好友,自己不好好工作,还拐着晁衡跟他一起去名山大川流连忘返。晁衡喜欢他,很多和晁衡一样的文人雅士也喜欢他。所有认识他的人,几乎都喜欢和他一起喝酒,也知道他的豪放雄奇,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浪漫才华。狂放不羁、风流才子、打抱不平、胸怀天地、豪侠纵横,他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