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写檄文李治斥王勃 救非法子安坑老爹

沛王、英王两位仁兄,一人提着一只大公鸡开始斗,那个喜欢撸袖管的王勃在一旁和众人摇旗呐喊。现场热闹无比,而王勃同学,则即兴作了一篇名传千古的文章,名曰《檄英王鸡》。

文章指出——

鸡是人类的朋友,但是我们就是喜欢斗鸡。

不管你是大鸡还是小鸡,上了台面就得斗。斗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我要高声赞美战斗鸡!

……

没有战斗力的鸡应该赶紧拉到御膳房行刑,行为娘们儿的鸡也要格杀勿论,要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敌鸡,尤其是英王李显的鸡!

王勃的文字显然不是这么有失水准,原文中,他以极其美妙的文辞开头:“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二十岁,文辞豪华得让人惊艳。所以,当这篇讨伐英王鸡的文章写成之后,立刻遭到了广大文友的疯狂抄袭。

所以,帝王李治也知道了这件事。

李治冷冷地瞧着。

英王鸡?战斗鸡?高声赞美战斗鸡?行为娘儿们不敢争斗的鸡都应该被阉?

他有些愤怒。他这辈子其他都能忍,唯独两样不能忍:第一,别人欺负他媳妇;第二,皇子内斗。

诸王游戏,你不上谏也就罢了,还作檄文讨伐对方,你是想让皇子内斗吗?

大怒之下,李治下令,让王勃离开沛王府,不得再与李贤见面,否则就是图谋不轨。王勃被强制离开了李贤,他觉得很给老爹丢人,所以想静一静,一个人去了蜀中。蜀中的三年,他究竟干了什么,本人实在是不清楚,但猜测是去看一位姓杜的朋友去了。几年前,他还意气风发地劝人家想开点儿,不要在离别的路途哭泣。他还写了一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眼下,他自己却挥起了泪,漫游大川去了。王勃同学是坚强的,他坚信自己还会被重用。流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对于王勃这种少年成名的天才来说,漂泊无依的感觉真让人心碎。他从蜀中流走,一直流浪了三年,直到咸亨三年(公元627年),他终于不再流浪,返回了阔别已久的长安。长安城中的吏部侍郎,是有两个人。他们已经被李治逼得不择手段了,贤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发掘的,有的人根本就不想做官。

这两个人,一个名叫李敬玄,另一个,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裴行俭。任务压身,可裴行俭却依然摆出一副公事公办、宁缺毋滥的样子。有人推荐王勃,让裴行俭不以为然,他说,王勃只是作诗的料,不是做官的材。

王勃嘛,子曾经曰过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小人的脾气,别人不请就难受,请了就清高。果然不出裴行俭的预测,朋友推荐王勃去当官,王勃同学顿时显示出了一副清高的样子。他还写了一篇文章,用以藐视朝廷的选官制度,同时放言,“我王勃就是瞧不起你们这群人!”

这就是王勃写给吏部的自荐信,全文都是怨气和憎恨。

毁他前途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裴行俭看罢,勃然大怒,骂道:“他王勃就是瞧不起其他人,可瞧他自己那德行,一辈子都别想出头!(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王勃曾经说过,自己就是诸葛武侯再世,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上,他都可以流芳千古。可这回,天下公允的吏部侍郎裴行俭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

王勃,记住吧,谦虚不一定使人进步,但孤傲一定遭人怨恨。

王勃郁闷了很久,想想吧,去哪里?

某日,他的朋友陆季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虢州(河南灵宝)迎来了黄帝,造福了当地的百姓,黄帝要走的时候,百姓死活不让他走。父老乡亲拉住黄帝,有的扯住了鞋子,有的抓住了胡须,等黄帝升仙而去,这些东西就留在了那里。后来,虢州就有了黄帝陵,而山陵旁边有一条沟,名为“龙须沟”。

龙须沟有一种草,名曰龙须草。

传说这是龙须变成的,只有这个地方有,其他地方都没有。而虢州因有灵宝之气,故而多有外地没有的奇异草药。

王勃听得入迷,他没多想,便冒出了去虢州生活的念头。

有浪漫幻想的人做决定都是一时心热,王勃也不例外。因为在京城混过,也曾名震天下,所以,在虢州当一个小小的参军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王勃就是王勃,等来到虢州,他才发现,其实哪里都是一样的,除去每个地方不同的景色,那些人都是那么的让人讨厌。

他跟同僚不和,写文章骂人,到最后,同僚中没有一个能跟他对眼的。

王勃本该离去,可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一切发生了改变,也造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王勃,救救我

有一天,王勃的住所忽然慌慌张张闯进一个人,是他的手下曹达(官奴)。曹达说他杀了人,现在满城正在搜捕他,他想了一圈,只有王勃能够救他,所以就跑到这里来了。说完,曹达可怜巴巴地望着他。王勃觉得,这个曹达虽是罪犯,但也是自己为数不多能说几句话的人啊。

于是,他做主,将曹达藏了起来。

但王勃不惊死人死不休,几日后,他已经被这事折磨得精神错乱,等送走曹达后,又觉得自己做事太过鲁莽。为了逃避罪责,他干脆说有事要找曹达商量,把人家叫来,一刀了断了曹达的性命。这事根本就没考虑清楚,接着就被人发现了,因犯了死罪,王勃锒铛入狱,准备秋后问斩。

一些牵连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八月,秋高气爽。

秋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所以,八十岁的高阳郡公许敬宗选择在这一天死去。

这也引发了太常博士们广泛、深刻的讨论,大家开始针对许敬宗的墓志铭、谥号进行意见交流,有人认为,许敬宗一辈子抛儿弃女,龌龊无比,按照《谥法》规定,名与实爽曰缪(名声和实际相悖叫缪),那就给他个“缪”,号为许缪公可也。言罢,有人暴跳如雷地跳出来反对,“袁思古与许公有仇,臣请求改谥!”

众人被许彦伯(注意他的姓)给雷住了,李治微微点了点头,让最为博学的太常博士王福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王福畤的观点是,谥号关系到千年的荣辱,如果真如彦伯所说,就该照律法来;如果不是如此,再怎么着也不能随便改谥号。

王福畤这样说,让有些人不习惯。

退朝后,户部尚书戴至德迎着王福畤就来了,劈头便问:“高阳公(许敬宗)对你有知遇之恩,你怎么就能让他谥号成‘缪’呢!”王福畤莫名其妙地瞧着戴至德。是的,许敬宗的确推荐过他,但仅仅因为这个,就置天下道理于不顾了吗?

望了片刻,王福畤不急不火地说道:“晋朝司空何曾,忠孝两全,可就是因为日费万钱,秦秀便给他谥号‘缪’。高阳公忠孝不如何曾,酒、色、财、气却比何曾厉害,谥号‘缪’已经很对得起许家了!”

言罢,他恭恭敬敬地退下去了。留下戴至德一个人在那里想不通,一个人,可以为了什么而出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吗?

他不明白!

后日进行的会议,群臣对抗不绝,李治在上头也满脑门儿流汗。

眼见没个结果,有最终决定权的礼部尚书阳思敬折中了两种想法。这两种想法,一个代表武皇后、李治、许敬宗亲友,一个代表朝廷不讲情面的道理派。阳思敬最清楚,如果皇帝真的想给许敬宗“缪”,上次会议就该定论了,可他没有。

谏如流和自我意愿如果真起了那么大的冲突,就该中和一下两方的意见。

“按照《谥法》规定,知错能改曰“恭”,臣请改谥为‘恭’!”

李治拍案,就这么办!

武皇后开始发威,她先保住了李义府的余脉,又力挺许敬宗。而刚直不阿的王福畤被下放,安排到了雍州担任司户参军,但怎么算都还风光。

可就在一年后,王勃犯了死罪,让他这个当爹的没脸见人。

他经常教育孩子为人的态度,就算求官也不能通过父辈,只能自己努力。他死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能干出这么弱智的勾当。因受孩子牵连,他在雍州工作不到一年,就被贬到了交趾(越南),去几千里外的地方当一个小小的县令。王福畤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只有王勃一直晃荡,还连累了爸爸。

王福畤心情很差,尤其是到了快行刑的日子,他每夜都睡不着觉。

阁中帝子今何在

许敬宗死了,武皇后很快就忘记了他。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武皇后撺掇李治举行大规模祭祖活动,顺便提升一下武家地位,再笼络百官人心,于是大赦天下。武则天这么做有两样好处:第一,提升自己的形象;第二,王勃就这么出狱了。但是,王勃的老爹却被他害得很惨,因为交趾需要人,所以,作为一名刚直的官员,王福畤也就继续待在这满是雨林的地方。

王福畤,你不需要回来!

二十四岁,王勃很难过,本该风华正茂。

爷爷(王通)的书还没写完,王勃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爷爷的遗作。他写了《续书》十六篇,刊成二十五卷发行。紧接着的这段郁闷期,他又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因为写东西本来神速,所以在别人为他磨墨的时候,他往往裹起被子蒙住头,等笔墨纸砚备齐,他从床上爬起来,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地完成一大篇,旁人还找不出任何需要改动的地方。

后来,人们把这种类似神经病患者的行为称作“打腹稿”。

二十六岁,王勃想去看爸爸。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九日,南昌。

王勃是路过的,他的船停靠在岸,自己则因为听新闻上说有人要举办一场浩大的宴会,宴请各界名流,所以准备凑凑热闹。这消息的确靠谱,因为举办者就是洪州都督阎伯屿(湖北麻城县人)同志,他宣布,重阳节那天,要在李元婴同学曾经风流过的地方设置宴席,诚邀天下名士参加,不设限。

王勃很清楚,阎公所说的这个地方,就是名扬天下的滕王阁。

王勃笑了笑,开始回想所有关于滕王同志的故事。

滕王李元婴,你不会不记得吧?他爱画画,画的蝴蝶堪称一绝。滕王喜欢美女,但喜欢且只喜欢已婚美女,简单说,滕王同志喜欢强抢别人家的老婆。那日,他非要抢下属小崔的媳妇郑曼,却没想到郑曼是个大姐大,滕王被人家用木屐糊了熊脸,血流满地。滕王惨叫,后来照镜子才发现,自己的脸被美女给抻裂了,因此连续十几日不曾出门,吃喝拉撒全在屋里。

唉,滕王英勇,所以才把李治气得精神失常,接连给他换到更恶劣的地方,如今,大家正在他曾经风流的地方开宴会,他却只能在隆州(四川盆地)抓蝴蝶。

腾讯说说

许敬宗:我这人口碑挺好,你慢慢跟我处,处不好你找找自身原因!

王福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