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放手一搏 最惨痛的失败

李续宾死在了这场突围战之中,一同战死的还有曾国华,但是关于李续宾死亡的具体情形,一直众说纷纭,几乎成了史学界的一个谜。

按照李秀成在自述中所言,李续宾系回营上吊自杀,但是联系当时的实情和他的职业军人气质来看,似乎不大可能。太平军后来并没有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李续宾的尸体,所谓自缢而亡也多半来自于猜测。

据湘军幸存官兵回忆,在激战过程中,李续宾看见远处有一面黄旗,认定旗下必有大将指挥,是陈玉成和李秀成其中之一也说不准,随即抱定同归于尽的决心,单人独骑朝黄旗位置杀了过去。

之后再无目击者。有人认为李续宾是力竭阵亡,证据是他的身体和面部均遍布长矛伤口,这些伤口足以致命。也有人认为李续宾是在伤重情况下,又见突围无望才投水而亡的,这种说法主要来自当地民间。

李续宾死的地方叫作胡同大圩,当地人称李续宾为“李九大人”,又盛传,九通“酒”,胡通“壶”,酒进了酒壶,是出不来的,所以那里必定是他的绝命之所。

有资料记载,胡同大圩一直保存着淹死李续宾的水塘,塘边存有悼念碑文。如果李续宾投水而亡为真,他的结局就与六年前死于庐州的江忠源一模一样了,命运就是如此诡异,两人同属军界巨擘,不仅死于相邻的地点,甚至连死亡的方式都差不多。

李续宾的死,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缘于当时的朝野舆论对李续宾评价非常之高。闻知大将折戟,人们无不为之痛惜,他的尸体也是附近居民自发找到,并不远千里背去后方的。

李续宾死后,残部继续固守大营,在火药和水米皆尽的情况下,苦守四昼夜后,大部战死,只有极少数人趁半夜游过河去,捡了条性命。

居家守孝的胡林翼一直牵挂着李续宾和东征军。三河失利的消息让他如遭雷击,每日每夜“彷徨惊惧”,但他一度还寄望于损兵不要折将。照胡林翼的看法,只要李续宾能够突围生还,纵使东征军损失大半,也只需两三个月便能恢复元气。

倒是曾国藩更为明智清醒一些,他按照李续宾和曾国华的个性,判断两人生还的概率都很低。李续宾性格慷慨激烈,在如此困境下,是断然不会只身逃命的,就算你当着面苦口婆心地告诉他,突围后还可以重整旗鼓之类,都很难改变他的决心。至于弟弟曾国华,与李续宾誓同生死,也一定不肯舍之而去。

话虽是这么说,其实曾国藩也和胡林翼一样,心里面都在祈求着能够发生奇迹。

有史料记载,胡林翼在恍惚中做了一个梦,梦见李续宾飘然而至,两人还在一起切磋了一会诗词学问,但等他惊醒,噩耗传来,李续宾已战殁于三河。胡林翼当即大口吐血,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曾国藩在确证消息后,亦泪流不止,好几天都吃不下饭。传闻李续宾阵亡前,天上曾有彗星闪过,他因此在给李续宾的挽联上写道:“八月妖星,半壁东南摧上将。九重温诏,再生申甫佐中兴。”

三河之役成为湘军重振以来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在湘南湘乡一带,很多人家都有子弟死在三河,以致出现了“处处招魂,家家怨别”的景象。

自江西受挫以来,历四年时间才积聚而成的湘军精锐至此毁于一旦,包括李续宾、曾国华在内,文武官员战死者即达数百人之多,战后遗落的红蓝顶戴遍地都是,太平军打扫战场时足足装了八大箩筐。三河之役后,湘军虽然总体上还余有几万人,但这几万人已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对湘军来说是大败,对太平军而言,就是大捷。陈玉成和李秀成以死伤三四万人的代价,打掉了湘军的主力及其带标志性的人物,从而挫败了胡林翼的东征计划,也一举扭转了天京事变以来的被动局面。

这标志着“双子星座”已经完全取代甚至超过当年石达开所能起到的作用,太平军中的新一代实现了成功崛起。

咸丰对曾国藩和胡林翼这样的军事统帅多多少少都会存有一些猜忌之心,但对江忠源、李续宾类的将星则是器重和欣赏有加,这两人的死讯都让他既痛又悔。

痛的是,如此大勇之将,今后再不易得。悔的是,无论是江忠源还是李续宾,其实都是在不停地帮他赶场,纵使不战死,也得累死。可以说,没有他所颁下的那七道犹如催命符似的圣旨,向来处事并不莽撞的李续宾绝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走上不归之途。

咸丰一边读着李续宾的事迹,一边流下了眼泪。他的痛和悔都是真心的,又都是出于不得已,换句话说,如果让他重来一遍,还是只能那样做,因为他别无选择。

这真是一个多事之秋。九江的攻克,石达开的出走,曾令咸丰以为国内战场的形势从此将呈现全面好转,可是三河惨败又令他再次进入了困顿不堪的循环。

眼前的情景都再熟悉不过,好像已经看到终点,但马上又会被打回原点,咸丰对此几乎已经有些麻木了。

不过按照以往的规律,要是运气好的话,一败之后还有一胜。这次咸丰的运气就不错,他将取得一次难得的胜利,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取胜的竟然不是内战,而是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