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放手一搏 激将法

按照英国人的测算,上午十点二十分左右,是海河潮汐的最高潮,之后会越来越低,到下午五点十分的时候,进入最低潮,二者水位相差有两米之多。由于大沽炮台位置相对较高,如果能乘潮汐高潮时发起攻击,显然对进攻方是有利的。

何伯根本就没拿大沽炮台当一回事,更没有急于进攻。不仅如此,他还一脸神秘地预言道:“放心吧,我保证不会有一枪一弹打到你们身上。”

开始尚有人不信,免不了要左顾右盼,奇怪的是,大沽炮台那边还真的没有一点声响,睡着了一般,双方好像达成了一种默契,你干你的,我睡我的。

英军观测兵爬上桅杆,用望远镜对炮台进行观察,仍未发现中国士兵和火炮的踪影,甚至于连原先的水上工兵也看不到了——后面这个倒不用多解释,炮艇可不是舢板,看到这么多炮艇直接开过来,他们还不得撒丫子赶快逃命吗?

众人不得不佩服何伯:“您老人家真是神机妙算啊!”

受到大家恭维的何伯一脸得意,如沐春风,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那丑态就好像一本古典小说中的句子:吐气如兰,胸脯微微起伏……

其实大沽守军都在严阵以待,只不过没有僧格林沁的命令,谁都不敢动一动。炮台上不见一个士兵,射孔和炮位用草席盖得严严实实,从远处看,连一个炮口都看不见。

炮台守军乃僧格林沁新组建而成,人人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和气势,英军肆无忌惮的清障行动,对他们而言,无疑也是个极大刺激。可大家不明白的是,洋人都欺负到鼻子上来了,怎么僧王仍不下令阻击?

僧格林沁虽是主战派领袖,却并不是那种开口闭口喊打喊杀,实际连战场什么样都没见过的无脑愤青。他非常清楚,只要大沽口一开炮,就意味着天津谈判以来所形成的和局将被打破,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掂量其中轻重。

他的隐忍不发,在军事上也有一讲。相似例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当时蜀军连番挑衅,到最后,刘备甚至派了一些疲弱之卒坐在城下叫骂,什么难听的话都甩出去了,但守城的陆逊就是无动于衷。

陆逊的部下在城头上听不下去,纷纷入帐请战,陆逊把佩剑一拔,说谁敢再提出战的话,别怪我的宝剑不认人。将士们只得退下,但一口气始终憋在心里。

坚忍多日后,陆逊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乘蜀军懈怠之际,突然发起总攻,这个时候,三军都不用动员,就嗷嗷叫着杀了出去,从而大获全胜。

僧格林沁用的计策跟陆逊相仿,就是在继续麻痹敌军的同时,“蓄我军之怒”,说白了,就是一种激将法。

下午两点,英军的十一艘浅水炮艇全部开进拦江沙,并完成了布阵。其中,七艘监视大沽南岸炮台,一艘监视北岸炮台,三艘负责清理河障。无法进入拦江沙的大型军舰也没有纯当看客,而是组织登陆部队,搭乘小艇作为后援。

按照何伯的命令,三艘炮艇在其余炮艇的掩护下,开始准备清障。当然,所谓掩护也不过是流水规程而已。因为大沽炮台上依旧是一片死寂,按照一名英国兵所见,海河当时的氛围,就好像大雷雨前一样,给人一种静止和沉闷的感觉。

僧格林沁依旧没有下令开火,他派了一名官员,拿着照会,乘着小船去向何伯进行交涉。

交涉被何伯拒绝了,英军对之根本不予理睬。不过何伯后来提供的说法却截然相反,他说他确实看到有中国的船划过来,但只划到一半时,就原路折返回去了。

其实就算何伯接见了中方官员,他会停止清障和前进吗?要停还不早就停了,哪里用得着如此大动干戈。重要的是,僧格林沁此举让他愈加骄狂,以为中国人根本就不敢开战,只想求和,当然在另一边,大沽炮台的中国将士也更为激愤。

下午三点,一艘清障炮艇从远处加速,对铁链进行撞击。在铁链被撞毁后,紧跟而上的另外两艘炮艇加紧清理铁戗。在军官的指挥下,几名水手跳下炮艇,用缆绳的一头系住铁戗,另一头绑在炮艇尾部,开足马力进行拖曳。

当天天气晴朗,阳光和煦,从事作业任务的联军官兵精神头十足,干活干得那个投入,即便蚱蜢或蛐蛐在岸上叫两声,都会被视为干扰。

干着干着,他们还高兴地唱起歌来。知道的,是拆除拦河设施,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些洋人在一边撒网捕鱼,一边哼“拉网小调”:志气高啊胆量壮,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