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现实与梦境的距离 扎堆而来的伯乐

作为“流寇”,其最大优点就在于能跑,而且一跑起来就很难追得上。比如捻军,论综合实力还远在太平军之下,但人家的大旗足足打了十六年,乃至于太平天国都亡了,他们还在跟官军捉迷藏。

与此同时,由于孤悬东南,与在江西时相比,湘军在人员和给养补充上并未有根本好转,曾国藩在征战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他自身难以克服和解决的困难。

长此下去终究不是办法,曾国藩向咸丰建议,“流寇”没有后方根据地,攻打城池是其获取给养的主要来源,就是不去追,他也一定会来,所以只要守着城池就行了。

照这么说,你也准备就地在浙江固守城池?曾国藩说不,我不守城池,我去安徽,因为“金陵给养,全靠安徽提供,安徽乃太平军必争必救之地”。

显然,曾国藩从未忘记什么地方是最重要的。咸丰认为他言之有理,便批准曾国藩与胡林翼一道征战安徽战场。

就像是已经被预先算好命一样,石达开的进军路线,完全朝着曾国藩所设定的“流寇路线”在走。自出走安徽后,他先去浙江,接着进入福建,中间还曾现身于江西,但是到哪里都待不长,也立不住脚。

石达开如今奉行的不再是精兵主义,而是“人多主义”。每至一地,他都要大量招兵,可是由于未进行过系统训练,导致新兵大多缺乏作战经验和技能,连与官军正面作战都不敢,所谓三十万其实是个含有大量泡沫的数字。

人是要吃饭的,人多了吃饭的嘴自然也就多了,石达开无心经营地方,大多是吃光一地,再腾窝更换另一家,这也是他一直跑来跑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串“大户”吃下来,石达开转道湖南。不过在湖南,他将与一个军政奇才狭路相逢,这个人就是被林则徐生前视为衣钵传人的左宗棠。

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具体到左宗棠身上,伯乐几乎就是组着团扎堆而来。道光年间显山露水的名人,包括林则徐在内,贺长龄、贺熙龄、陶澍等无不对之器重有加。

贺长龄为“实学”健将,出任过云贵总督,他见到左宗棠时,左宗棠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然而贺长龄却称这位少年为“国士”,并且千叮咛万嘱咐,说现在天下人才异常匮乏,你以后千万不要捡着一个小官就去当,那样只会埋没你的才华。

贺熙龄是贺长龄的弟弟,清末的知名学者,经贺长龄介绍,他成了左宗棠的老师。与其兄一样,贺熙龄对左宗棠的期望值也出奇地高,曾以“万里江山眼底横”一句相赠。

最具传奇色彩的还是左宗棠与陶澍的交往故事。陶澍回老家扫墓,当地知县为迎接这位家乡名人,专门在居室里做了一番布置,其中新挂的一副对联引起了陶澍的关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不但气势磅礴,倜傥豪放,而且恰到好处地将“印心石”嵌入了进去。原来陶澍老家门前有一条江名唤资水,水中央有一块正方形的石头,酷似一方印章,当地人称之为印心石,陶澍小时候读书的书房也因此被取名为印心石屋。有一次陶澍入朝进见道光,道光不仅问到印心石屋,还亲笔写下“印心石屋”四字赠予陶澍。这是陶澍生平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如今看到家乡人以此典故来迎接自己,自然激动不已。

别看对联字数少,但却极可能是一个人学养的综合体现。胡林翼可不就是通过一副类似于打油诗的对联发现了人才吗?陶澍一见倾心,认为对联的作者必非凡夫。

找来知县一问,原来对联正是出自于左宗棠的手笔,陶澍于是亲自登门拜访左宗棠,之后越谈越觉得对方了不得。

得知左宗棠有一个五岁的长女,与自己小儿子年龄正好相仿,陶澍便主动提出要跟左宗棠定娃娃亲。

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情形不一样,胡林翼出身官宦,做陶澍的女婿至少是门当户对。左宗棠家境很差,此时亦不过是个教书先生,而陶澍却是名满天下的两江总督,又是长辈,二人要成为亲家,即便在自我期许极高的左宗棠看来,也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

见左宗棠推辞,陶澍不由分说:“你不要以为是高攀了我,你以后所能取得的功业,必在老夫之上。”

陶澍担心自己一旦不在人世,家庭将无人照料,因此他不仅要与左宗棠联姻,并且还托之以家事。对陶澍的托付,左宗棠既感动又吃惊,但他当时根本不敢答应,所有这一切还是在陶澍死后才实现的。

陶澍只有一个儿子,年纪尚幼,他一死,等于倒掉了顶梁柱,孤儿寡母顿失倚靠,周围的族人邻里全都盯住了他们家那点财产。身为女婿的胡林翼又常年在外,不可能事事照顾得到,全凭左宗棠一人帮着料理,陶家才保无恙。

陶澍的见识和勇气得到了回报,他没有看错左宗棠,从才能到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