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撑起两根穷骨头 每战必败
说一千道一万,大多数臣民潜意识中仍不愿承认军事失败,为此他们必须找出一个人来作为不败的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输?因为林则徐没上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为什么会输?因为胜保已提前下场!
在舆论的推波助澜下,胜保取代僧格林沁原有的地位,对京城守备负起了责任,尽管实际上并没有起到追捧者所希望他起到的作用。
咸丰逃出京城后的第四天,胜保上奏折称已经找到了对“逆夷”战而胜之的办法。据他说,他在打仗的时候,亲眼看到英军联军以火器见长,但除此之外,尚不及太平军和捻军勇猛,最主要的还是洋人腿脚不灵便,就是骑马也骑不利索,自然不擅长肉搏。“用兵之道,贵在以长击短”,如果能够抓住英法联军的这些缺点,找机会贴近了进行白刃格斗,则对联军“非斩即擒,必成大捷”。
为何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时没想到这招呢?胜保说他早就想到了,但是蒙古骑兵和京旗兵勇都不敢接近敌人,所以一直难以取胜。
蒙古骑兵和京旗做不到的事,身手矫健的川、楚勇可以做到,僧格林沁、瑞麟完成不了的任务,他胜保能够完成。在奏疏中,胜保请求咸丰召调川、楚勇数千人北援,由他统一指挥,还夸口说只要他手下有了这批援兵,就能将与敌近战格斗的设想完全付诸实施,到时“刀砍矛刺,直进横冲,既不能杀尽逆夷,亦必大加惩创”。
胜保本属见识短浅之辈,哗啦啦地说了一大段话,就没几句是靠谱的。所谓洋人腿脚不灵便,起自于乾隆年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也曾有此错误认识,然而在时间过去二十年后,一些亲身与洋人打过交道或与其作战的文臣武将都已没这么愚昧了,未料胜保居然仍是如此糊里糊涂,不明事理。
事实是,洋兵的腿能直能弯,能骑马能步行,体格比当时的中国兵还要强壮得多,他们不单是火器好,近战格斗也不输对手。从北塘到八里桥,近战格斗的场面不是没有,但往往少数洋兵端着刺刀就能顶住乃至击垮一大群中国兵。再者,蒙古骑兵的马那么快都接近不了洋兵,川、楚勇都是纯靠两条腿行动的步兵,有多少机会和可能创造出奇迹呢?
咸丰平素对胜保并不是很欣赏,但僧格林沁这棵大树既倒,他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便觉得不妨试一试胜保提出的这个法子,或许真的能治住洋人也说不定呢。
看到胜保奏折的当天,朝廷便颁下勤王诏,命曾国藩、袁甲三各挑选精锐兵勇两三千人,由胜保点名的鲍超、张得胜(袁甲三的部下)带队即日启程赴京,交胜保调遣。
十四天后,曾国藩收到了皇帝专门发给他的廷寄。此时正值太平军发起西征,且连战连捷,直抵祁门之际,鲍超乃皖南湘军的首席大将,若他被抽调北上勤王,则皖南军事将立陷困境。不仅如此,根据方方面面的情况判断,鲍超北上非但难以建功,而且还面临着凶多吉少、徒然送死的后果。
鲍超北上,是胜保点的名。湘军首脑与胜保不是第一天打交道。胜保早年在朝中为官的时候,经常递些让皇帝感到难堪的折子,见皇帝发怒,曾国藩曾上书请求朝廷广开言路,对他从宽处理。那时曾胡还视之为一个敢于直谏的言官,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糟糕的印象其实是从胜保离开京城,带兵打仗开始的。
身为统兵将领,胜保起初还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尤其在阻击北伐军一役中,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他就露出了原形,战场之上,要么不打仗,打起仗来每战必败。山东是捻军活动的重点区域,山东人也最知胜保的底细,因此干脆把他名字中的“胜”替换成了“败”,称他是“败保”。
“胜保”之所以变成“败保”,不是光军事才能的问题,更在于他的智商和情商实在太低:治军不严,所部纪律松弛,非常散漫;弄虚作假,捏造事实,明明打了败仗,却一律报称凯旋;平时作战“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八里桥一役,他把功劳苦劳全揽到自己身上,责任全推给作为友军的僧格林沁、瑞麟;极度贪财好利,在圆明园被焚和敌军兵临城下的严峻时刻,别人都急得哭了,他居然还做“家贼”偷盗圆明园财物。
对自己的同事和部下,胜保也都表现得非常骄横跋扈,为此胡林翼还和他发生过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