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后院起火 二、蓄谋已久
杨玄感造反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从他爸爸杨素去世就开始了。他蓄意造反,有两个理由。
第一,隋炀帝对他有杀父之仇。此前写到,杨素为隋炀帝立过大功,功高震主,难免让隋炀帝产生了猜忌之心。正好当时杨素生病,隋炀帝天天派御医探望,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巴不得杨素早一天死。杨素看到皇帝这么迫不及待,长叹一声,放弃治疗,主动病死了。
杨素死后,隋炀帝还不放心,又找了一个由头,把他的弟弟杨约免职,杨约也因此郁郁而终。换言之,杨素兄弟之死,隋炀帝都脱不了干系。这些事情,杨玄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爸爸和叔叔都为隋炀帝的帝业殚精竭虑,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这真是让他伤透了心。
这也罢了,更让他难以容忍的是,杨素葬礼之后,隋炀帝一不留神,说了一句:“使素不死,夷其九族。”这句狠话传到杨玄感耳朵里,他的心情就更复杂了。看来,隋炀帝对他们一家子都不放心啊。本来还只是一个杀父之仇,现在,又增加了切身利害,杨玄感跟隋炀帝之间就有点不共戴天的味道了。
第二,杨玄感也有个人野心。杨玄感出身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的特点就是皇帝轮流做。最开始是姓元的当西魏皇帝,然后是姓宇文的当北周皇帝,现在改成姓杨的当隋朝皇帝,轮来轮去,总在这个圈子里转悠。
杨玄感也出身于这个圈子,而且在圈子里的地位还挺高,这就让他不安分起来。在他看来,爸爸杨素掌权那么多年,门生故吏遍天下,自己也整天招贤纳士,人气十足,这可都是政治资本。既然有人拥戴,焉知这位子不会轮到他家里?这样一来,杨玄感又多了几分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说,杨玄感是早有反心,只等恰当的机会了。
机会在哪里呢?杨玄感找到的第一个机会还真不是东征高句丽,而是隋炀帝西巡。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从青海经大斗拔谷穿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这条路非常艰苦,最窄的地方只能容许一个人通过,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只能是自己照顾自己。另外,因为人马太多,一天之内不能过完,到夜里,还要在山谷里搭帐篷露宿。这意味着皇帝的安保工作很难周密。
皇帝的安保不严格,对杨玄感来讲可是难得的时机。所以,当时杨玄感就想趁乱袭击隋炀帝的行宫。可是,就在他跃跃欲试的时候,他的叔叔杨慎把他拉住了。杨慎说:“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现在隋炀帝还比较得人心,国家也没遇到什么问题,你要杀皇帝,绝对没有好下场。言外之意,你要杀皇帝我不反对,但是,总要等时机成熟。
怎样才叫时机成熟?杨慎说得很清楚,要等到人心不稳,国家有变的时候才行。杨玄感是个听劝的人,听叔叔这么一说,马上放下屠刀,不但终止犯罪,而且整个人都换了一番面貌,对隋炀帝越发忠心耿耿起来。他是真的改变想法了吗?当然不是,他只是在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什么时候到来呢?本来,杨玄感以为,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就到来了。
为了讨伐高句丽,隋炀帝从大业七年(611)就开始调兵遣将,兵役和徭役一下子加重了不少,特别是离战场比较近的山东地区,更是成了重灾区,成年男丁不是被拉去当兵,就是被拉去当民夫,把劳动力都给抽走了,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地区就开始有人铤而走险,揭竿斩木了。
外有战争,内有造反,杨玄感觉得,这就是叔叔杨慎所说的人心不稳,国家有变了!当然得抓住这个机会。
杨玄感任礼部尚书,是文官,这时候,他主动找到兵部尚书段文振,对他说:“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我杨玄感世代蒙受皇恩,无法报答,现在边疆有战争,我愿意投身行伍来效尺寸之功。您是兵部尚书,所以我先向您申请一下。
这就叫主动请缨,要求上战场。为什么杨玄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很简单,他想带兵。要造反,手里没有兵怎么行。
那么,他这个目的达到没有?非常遗憾,并没有。段文振倒是把他的请求如实汇报给隋炀帝了,隋炀帝一听,也很感动,还跟旁边的大臣们说了一句:“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都说将门有将,相门有相,现在一看真是那么回事。杨素是大将军,如今杨玄感明明是个文官也主动请缨,可见家族遗传就是强大呀。隋炀帝狠狠地夸了杨玄感一顿。
问题是,夸了之后,隋炀帝只是赏给他丝绸千段,然后就没下文了,杨玄感还是礼部尚书,标准文官,跟战争无缘。就这样,杨玄感的第一次希望落空了。可以想象,这一定让他很是郁闷。
可是很快,机会又来了。大业九年(613)四月,隋炀帝再次东征高句丽,人心惶惶,国家动荡的局面再次出现。这也罢了,更重要的是,就在东征之前,隋炀帝想起了杨玄感上次那番慷慨激昂的表白,决定让他也参与到战争中来。这一次,隋炀帝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到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