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帝国的扩张 平定高丽:李勣老而弥坚(上)
渊盖苏文死后,他的长子渊男生接任莫离支,亦即高丽首辅之职,继续执掌高丽王国的权柄。
初执朝柄的渊男生为了取得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决定前往全国各地巡察。临走之前,他把留守之权交给了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
对于刚刚取得权力的渊男生来说,满朝文武当然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在他看来,只有把朝廷大权暂时交给两个弟弟保管,他才能放心出巡。
可是,渊男生错了。
面对权力的诱惑,亲兄弟很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反目成仇。
他前脚刚刚离开平壤,马上就有一些居心叵测的投机政客对他两个弟弟说:“你们大哥想独揽大权,迟早会把你们除掉,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渊男生发出了警告:“你那两个弟弟打算把首辅大权据为己有,估计不会让你回京了。”渊男生大惊失色,赶紧派心腹潜回京城,侦察两个弟弟的动静。
不料两个弟弟早已野心膨胀,渊男生的心腹刚刚回到平壤,就被他们逮了个正着。随后他们便以国王的名义下诏,命渊男生即刻回京。
渊男生一下子慌了手脚。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亲弟弟居然真的在背后捅他的刀子。
得知两个弟弟已经向他张开了血盆大口,渊男生当然是不敢回平壤了,只好仓皇逃往辽东。渊男生一跑,二弟渊男建正中下怀,随即便以拒不奉诏为名撤了他的职务,然后自立为莫离支,并且马上派遣军队追杀渊男生。
渊男生躲在辽东的一座城池里面,越想越不甘心——明明自己才是高丽王国的莫离支,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流亡者了呢?
可不甘心也没有用,因为一切都已经发生了。眼下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座强大的政治靠山,然后兴兵报仇,夺回大权。
去哪里找政治靠山呢?
当然是去大唐。
渊男生随后就派遣儿子泉盖献诚前往长安,请求唐高宗发兵救援。
渊盖苏文死后,高宗李治就已密切关注高丽的局势,如今他的三个儿子又爆发内讧,这无疑是征服高丽的天赐良机。
乾封元年六月,高宗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等部,进讨高丽,驰援渊男生。同时授予泉盖献诚右武卫将军之职,让他当唐军的向导。
九月,庞同善部率先进抵辽东,大破前来追杀渊男生的高丽军队,随后与渊男生合兵一处。高宗当即下诏,封渊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从而扶植起了一支反对高丽现政府的政治力量。
这一年年底,高宗李治意识到,全面进攻高丽的时机已经成熟。可是,要让谁担任此次东征的最高统帅呢?鉴于隋唐两朝多次对高丽用兵均遭失败,所以对于这一次的统帅人选,高宗不得不慎之又慎。
权衡再三之后,高宗终于敲定了一个人选。
他,就是李勣。
这一年,李勣已经七十三岁高龄,是灿若星辰的大唐开国名将中真正硕果仅存的老将。从大业年间开始,李勣历经隋末的群雄混战、大唐的开国战争以及贞观时代的平定东突厥、薛延陀之战,可谓身经百战、军功赫赫。更重要的是,在贞观末年太宗亲征高丽的战争中,李勣作为主将之一,积累了丰富的辽东作战的经验。所以,除了李勣,没有谁更适合担任此次东征高丽的统帅!
乾封元年十二月十八日,高宗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郝处俊、契苾何力、庞同善为副大总管,率高侃、薛仁贵、郭待封等人,分海陆两路大举进击高丽。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九月,李勣亲率陆路主力进入辽东,一举攻克高丽在辽东的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市北),然后挥师东进,以破竹之势连下辽东十六座城池,高丽顿时举国震恐。
渊男建慌忙派遣军队对驻守新城的唐军发起反攻,被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退。稍后,高侃部进抵金山(今辽宁康平县东),与高丽大军展开遭遇战。唐军失利,被迫后撤,高丽大军乘胜追击,准备一举吃掉高侃部。就在此时,薛仁贵部突然从高丽军队的侧翼杀出,将其截为两段。高侃部随即掉过头来,与薛仁贵前后夹击,高丽军队猝不及防,随即四散溃逃。
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高丽军队一共被斩首五万余级,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薛仁贵与高侃挟新胜之威,又连克南苏(今辽宁西丰县南)、木底(今辽宁新宾县)、苍岩(今辽宁清原县东)三城,并与渊男生会师。
就在陆军横扫辽东的同时,郭待封(前安西都护郭孝恪之子)也率领一支海军跨越黄海,直趋平壤。李勣派遣将军冯师本负责为郭待封运输粮食和装备,不料冯师本在运输途中遇到风暴,船只沉没,郭待封军中随之断粮,情况极为艰难。
郭待封打算写信向李勣求救,可转念一想,万一书信被敌人截获,让高丽军队知道他目前的处境,势必倾巢来攻。可是,要怎么做才能既传达军情,又确保不让敌人破获呢?郭待封思前想后,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写了一首离合诗。
所谓离合诗,就是从诗歌的表面文字上看不出真实内容,必须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才能知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含义。
可是,当这首诗送到李勣手中的时候,老将李勣却破口大骂:“军情紧急,郭待封这小子居然还有心思写诗,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李勣手下的文书元万顷觉得事有蹊跷,便拿过去看了看,很快就把郭待封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念了出来。李勣大为诧异,经元万顷一番解释后才恍然大悟,连忙派人给郭待封运送粮草和装备。
郭待封此举,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以密码形式发送的情报。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春天,高宗李治派遣了侍御史贾言忠前往辽东前线,负责视察战况并慰问官兵。
贾言忠回朝复命时,高宗问他对高丽局势的看法,贾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个字——高丽必灭。
高宗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贾言忠侃侃而谈:“隋炀帝之所以东征不克,是因为国内人心怨离;先帝之所以东征不克,是因为高丽内部精诚团结。而现在,高藏(高丽国王)昏庸懦弱,权臣独揽朝纲,渊盖苏文一朝身死,三个儿子旋即内讧。渊男生诚心归顺,为我军之向导,高丽的各种情况,我军洞若观火。以陛下之圣明,国家之富强,加上将士尽力,乘乱取之,高丽之亡翘首可待!”
毫无疑问,贾言忠所列举的诸多理由,确实都是高丽即将覆灭的征兆。高宗听在耳中,喜在心头。他接着又问:“辽东前线的几大将领,哪个最能干?”
这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了,因为不管贾言忠说谁最能干,都难免得罪其他人。贾言忠略加沉吟,就给了天子一个非常满意的答复。他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战,但治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勇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不适合充当前锋,却有统御之才;然而,要论到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者,还是非李勣莫属!”
贾言忠这个回答虽说有些八面玲珑,但确实也道出了实情。
此次出征的这些将领,实在是无可挑剔的。比如其中的薛仁贵,的确当得起勇冠三军这个至高的评价。当年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薛仁贵以普通一兵的身份随军东征,就是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武艺,故意不穿铠甲而披白袍,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从而一战成名。太宗对他极为赏识,亲自提拔他为游击将军,并且高兴地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薛仁贵从此名扬天下。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薛仁贵率部平定铁勒九姓的叛乱,他亲临阵前,三箭射杀三个铁勒武士,令对手闻风丧胆,进而一战平定了叛乱,缔造了一个“三箭定天山”的千古传奇。此次东征高丽,薛仁贵更将以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再次向天下人展现出他勇冠三军的名将风采。
尽管高宗本人对此次东征的将帅阵容也颇有信心,但是为了确保此战能够彻底平定高丽,他最后还是给李勣又增派了一个副大总管。
这个人就是刘仁轨。
其时刘仁轨已经回朝,并且高居右相(中书令)之职。高宗此刻再一次郑重其事地把他派往朝鲜半岛,足见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二月,李勣挥师继续向高丽纵深挺进。猛将薛仁贵在金山大捷之后,又担任前锋直逼辽东的另一座军事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
薛仁贵出发前,只挑选了三千名士兵。诸将都说兵力太少,让他多带一些人去。薛仁贵却笑着说:“兵不必多,关键是看如何指挥罢了。”
薛仁贵随后率兵直扑扶余城。高丽守军侦知唐军兵少,遂倾巢而出,在一马平川的扶余平原摆开阵势,主动迎战唐军。
此举正中薛仁贵下怀。因为高丽军队向来长于守城,短于野战,所以薛仁贵要的就是引蛇出洞,诱使高丽军队出城跟他决战。
当敌军漫山遍野地冲过来时,薛仁贵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唐军将士紧随其后,个个奋勇拼杀。虽然高丽军队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可是碰到拼命三郎薛仁贵,他们也只有挨砍的份儿。此战薛仁贵再次以少胜多,砍杀并俘虏了一万多人,随后又乘胜而进,一举攻克了扶余城。
一听说重镇扶余城被薛仁贵一战而下,扶余平原上四十余城的守将顿时胆破,没过多久就全部望风而降。
薛仁贵以三千骑兵大破高丽军队,不仅斩获一万多人、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扶余城,并且兵不血刃地逼降四十余城,如此辉煌之战果,令人击节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