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狮心王理查与第三次十字军 “红胡子”皇帝

在法国国王与英国国王之外,十字军东征中不可或缺的还有德意志皇帝。这一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以“红胡子”绰号著称的腓特烈一世。在萨拉丁夺回耶路撒冷的1187年,腓特烈已是62岁高龄。

由于腓特烈曾经随其伯父康拉德三世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他成为第三次十字军中唯一一位拥有东征经验的领导人。对他来说,长期离开本国,前往东方,是没有问题的。腓特烈希望能一雪以惨败而告终的第二次十字军的耻辱。与上次试图夺回埃德萨的目标不同,这次十字军的目标是耶路撒冷。

腓特烈既不需要经历理查一世那样的王位更替,也不必像腓力·奥古斯都那样陷入深思。因此,他是第三次十字军中最先动身的。

1188年3月,腓特烈在美因茨大教堂的十字架下,率领全体德意志诸侯庄严誓师,定于翌年5月出发东征。诸侯承诺在未来的一年中,自己负责筹措远征的费用。1189年5月,德意志全军在腓特烈一世的率领下,从雷根斯堡向东进发。此时英格兰国王父子正在激战之中,而腓特烈一世认为没有等待英法两国的必要,径直率领大军起程出发。


腓特烈一世的纹章(黄底黑狮子图案)


神圣罗马帝国的纹章(黄底黑鹫)

地位与权力都十分稳固的红胡子腓特烈,其所率的大军规模庞大。与一年两个月后出发的英法两国以数百名骑兵和数千名步兵所组成的军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历史记载,腓特烈一世所率领的德意志军队,拥有数千名骑兵和数万名步兵,总人数达到10万之多。因此,迎战的萨拉丁对德意志军队的动向尤为关注。

但是,这支大军自然有其弱点。由于兵士数量太多,没有任何西欧国家可以为德意志军队提供足够数量的船只。因此,德意志军队只能选择由陆路行军,从而令红胡子皇帝大为苦恼。

腓特烈一世选择了一条与第一次十字军大获成功的洛林公爵戈德弗鲁瓦完全相同的行军路线。参加第二次十字军的经验,使他清楚各条道路的情况。当然,通往东方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就需要他的部队逐一克服了。

为此,腓特烈一世采取了在对手探得自己情况之前,先行探得对手情况的策略。他为了消除行军路上的障碍,给同为基督徒的匈牙利国王和拜占庭皇帝,甚至身为穆斯林的小亚细亚领主们都寄去了书信,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朕所亲率之大军声势浩荡,汝等之抵抗皆无意义。我军之意图仅为通过而已,望务必提供我军必要之食粮,并为我军开路。


10万大军所到之处,手持皇帝书信的使节,与其说是请求,不如说是威胁。就这样,腓特烈的大军通过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他的策略十分奏效,在众人对大军的惊恐之下,腓特烈顺利地经过东欧和小亚细亚。

腓特烈一世也给萨拉丁送去了书信。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的信函中自然要表现骑士精神。他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递交了宣战书。

我想在此同时介绍一下腓特烈一世的去信和萨拉丁的回信。

这两封信件,首先是基督教世界与穆斯林世界最高领导人之间的书信来往。以此历史价值来看,双方的往复书信是十分愉快的。

64岁的腓特烈一世信的开头这样写道:


上帝祝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战功彪炳的腓特烈,致撒拉森人的首领,必须离开耶路撒冷的萨拉丁:


东方的穆斯林把西欧的基督徒称为“法兰克人”,而中世纪西欧的基督徒也把穆斯林——无论是阿拉伯人、突厥人还是波斯人——统称为撒拉森人。因此,在腓特烈的信中,萨拉丁是“撒拉森人的首领”。


我已得知阁下攻占我等基督教徒之圣城耶路撒冷,并亵渎城内教堂与圣迹的行径。朕身负守卫整个基督教世界之责任,因而阁下之行为,必然引起朕对阁下之行动。

因此,倘若阁下不愿离开所夺取之圣地,并消去此圣地中亵渎之迹,我必将率军到达,以武力令阁下悔悟。特此宣示是荷。1190年11月1日,我二人必将兵戎相见。


腓特烈一世接下来写了“条顿人的愤怒”。以所谓条顿人,也就是德意志人的愤怒名义而集结的大军,来自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各个地方。这支完全来自日耳曼民族的军队,并不允许其他民族成分加入。至于最终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国的舰队与陆上的德意志军队共同作战,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最后,腓特烈一世写道:


阁下想必是认为,在最近的哈丁战役中,基督教军队的右手已被斩断。但是,西欧人强大的右手依然健全。右手执剑与枪的大军,即将在11月1日与阁下正面交战。这一天将会是我们的耶稣基督所最喜悦的日子。


51岁的萨拉丁如此回复:


致伟大而高贵的、充满善意而亲切的条顿皇帝腓特烈:

陛下的来信已由名为海因里希的使者送来。据此使者所言,信函确由陛下亲笔书写。在此,鄙人不免失礼,而致此回复于陛下。


接下来,萨拉丁也效仿腓特烈列举其所率大军来自多个地方的笔法,列举了自己所率领军队的声势。他的部队除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外,还有突厥人和贝都因人。他也像腓特烈一世一样称,自己的部队将受到真主的护佑,而必然获胜。

然后,萨拉丁的信中写下了不同的内容。

萨拉丁指出,是基督徒侵略了穆斯林的土地。因此,穆斯林得以在真主的护佑之下,成功收复耶路撒冷,只是收回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土地。由于耶路撒冷重回穆斯林之手,目前中近东十字军控制的城市只剩下推罗、特里波利和安条克三座。如果穆斯林一鼓作气进攻,会从基督徒手中夺回这三座城市连同周边的地区。

之后,萨拉丁说:“此信读罢,若陛下仍坚持与我方交战,则我军必泰然而迎击之”,“与陛下会面之日,即陛下所言之交战日”。

萨拉丁对腓特烈一世提出的“归还所占领之地、将圣地中亵渎圣物之迹完全消除”以避免军事冲突的提议,给予了完全拒绝的答复。


腓特烈一世的进军路线

但萨拉丁也对腓特烈一世提出了避免军事冲突的建议:


若陛下期待与穆斯林之间和平共处,鄙人亦提供充分的可能。

首先,鄙人将派遣属下三位将官,前往推罗、特里波利与安条克三座都市,使其无条件开城投降。同时作为交换,鄙人将归还哈丁战役后落入穆斯林之手的“真十字架”与全体俘虏。同时,鄙人向陛下承诺:为维护与管理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基督徒可以常设修士,并且可以在耶路撒冷城外新建修道院;鄙人亦发誓确保造访圣地的全体基督徒的人身安全。


在萨拉丁书信的末尾,按照穆斯林文书的惯例,写下了“真主至大”等伊斯兰教信仰至上的语句。

然而,第三次十字军是为了夺回萨拉丁占领的耶路撒冷集结而成。率领其先锋部队的腓特烈一世,虽然期待十字架和哈丁战役俘虏的回归,却断无接受萨拉丁所说条件的道理。在行军途中成功威胁其他国家的腓特烈一世,也希望通过信函成功说服萨拉丁。

1189年5月从德意志出发以后,燃烧着条顿人的怒火的腓特烈一世的军队,到1190年5月进入了小亚细亚的中央地带。

萨拉丁对给自己致信的腓特烈感到恐惧。为了阻止德军的前进,他暗中与拜占庭皇帝订立盟约。然而,盟约完全没有收到效果。

“红胡子”皇帝具有参加第二次十字军的经验,他深知拜占庭皇帝完全不可信任。因此,他并没有率军经过君士坦丁堡,而是利用拜占庭船只,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到达小亚细亚。德意志的农民们一路上互相传说着五彩斑斓的君士坦丁堡生活,但在腓特烈的命令下,他们无福一睹拜占庭首都的风采。

在“条顿人的愤怒”面前,腓特烈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他们因此得以径直东进,随后朝南折向叙利亚。在这一形势下,腓特烈所说的“11月1日战场见”,有了现实的意味。萨拉丁将一半兵力派往叙利亚北部,在腓特烈一世刚刚进入叙利亚之时,就遇上了萨拉丁的军队。

除了近在咫尺的德意志军队,此时的萨拉丁还面临相当棘手的问题。

希望在1187年结束攻势的萨拉丁,到1188年时遇到了难缠的对手。基督教势力控制的三座城市之一——推罗,在收到萨拉丁的劝降书之后,开始了顽强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