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英雄的绝响 五、张绣意外之降

曹操打跑了刘备,也不敢在徐州多停留,立即率大军回防。对于徐州他这次不敢怠慢,把刚刚被任命为冀州牧的董昭调过来,改任徐州牧,替他主持徐州方面的事务。

在处理危机、果断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董昭有过人之处,他也是曹操可以完全信任的人,现在的徐州由董昭来主持再合适不过了。

曹操嘴上说袁绍优柔寡断,但心里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担心。袁绍虽然不足成大事,但他手下难保不会冒出几个明白人,如果把袁绍点拨醒了,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曹操的担心一点都不多余。据《三国志》记载,就在曹军闪击徐州的同时,袁绍的主要谋士之一田丰就跑去力劝袁绍抓住机会袭击许县。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对田丰的建议他没有说不好,也没有说好,就是没有行动。他的理由很奇怪,他说儿子有病,等等看(绍辞以子疾)。

袁绍一共有几个儿子,具体人数不详,但至少有三个,除担任青州刺史的袁谭外,次子叫袁熙,三子叫袁尚。本来袁谭应该是继承人,但袁尚长得最好看(貌美),袁绍和正妻刘氏都喜欢三子袁尚,所以袁家的继承人问题一直没有明确下来。

袁绍消灭公孙瓒后,任命这三个儿子以及外甥高干各负责一州,袁谭为青州刺史,袁熙为幽州刺史,袁尚为兖州刺史,高干为并州刺史。袁绍的想法是,给这几个孩子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看看他们的才能谁更强。

此举明摆着是要推翻袁谭嫡长子的地位,为立袁尚做铺垫。对此,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沮授说:“一个兔子跑到街上,就会有许多人追他,有一个人把它捕住了,想逮它的人就会住手,因为这只兔子已经有主人了。希望您能看一看前人失败的教训,想一想逐兔分定的含义。”但是袁绍不听,沮授大失所望,说:“大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祸其始此乎)!”

沮授为什么会危言耸听?因为在一般人的心里,嫡长子继承制是乱不得的,不管老大多么笨、多么傻,都轻易不能另立他人,否则就会引起混乱。这种混乱,如果放在普通百姓家里,顶多也就是摔几个碗、砸几口锅的事,但在君王和诸侯家里,就足以引起时局的动荡。

袁绍事实上已经是一方诸侯,因而他的家事已不再是普通的家事,而与这几个州、数百万人口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沮授才会那么着急。可惜的是,袁绍看不到这一点,还以为家事就是自己家的事,与别人无关。

袁绍打破常规的举动果然在部下中造成了混乱,审配、逢纪等人看到袁绍偏爱袁尚,开始聚拢到袁尚周围,而辛评、郭图支持袁谭。袁绍阵营里形成了不同的派系。

一个集团里这样的派系一旦形成,就会把派系的利益凌驾于集团整体利益之上,不惜牺牲集团的利益以换取少数人的利益,历史上很多有前途的集团都是这样走向覆灭的。

田丰建议袁绍抓住机会南下,这虽然是一个高明的谋略,但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袁绍又以儿子有病为借口把田丰的建议搁置了。田丰很生气,他用手杖敲着地说:“这么好的机会,却因为小儿子生病而失去了,真可惜呀!”

上面是《三国志》的记载,在其它史书中还有完全不同的描述。

《献帝纪》一书称,袁绍很快发起了向南面的进攻,在出师前袁绍集团内部还进行了一次激烈讨论。袁绍的主要谋士旗帜鲜明地分成了鹰派与鸽派两个阵营,鸽派的首领正是上面积极请战的田丰。

《献帝纪》称沮授和田丰都反对袁绍出兵,他们认为连年征战,百姓已经苦不堪言,现在应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可以用三年时间而不是妄图通过一场战争来打垮敌人(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他们的看法遭到鹰派代表人物审配、郭图等人的反对,鹰派认为现在正是最佳的战略机遇,机会稍纵即逝,不能慢慢拖着,应该一举击败曹操,否则等曹操势力更加壮大收拾他就难了。

沮授反驳道:“救乱诛暴是义兵,恃众凭强是骄兵,骄傲的军队最先失败。曹操迎奉天子,定都许县,现在率兵攻打他是为不义。曹操推行法令,训练军队,情况跟公孙瓒完全不一样。现在发动没有理由的战争,而放弃最安全可靠的策略,我真感到担心。”

沮授搬出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论题,其实扯得有点远了,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在现实局面下却显得苍白空洞。沮授和田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代表的是冀州本土人士普遍的观点,本土派都不希望打,就像当年兖州人不支持曹操打徐州一样。而审配、郭图这些外来户普遍赞成打,他们心里默念的就是打回老家去。

袁绍也是一个外来户,他倾向于鹰派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公孙瓒灭亡后,他心里统一天下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甚至有点等不及了。

袁绍接受了鹰派的建议,不仅迅速组成了南下兵团,向黄河一带开进,而且还做了很多战争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连续派出多路使者,拉拢同盟军。

袁绍拉拢的重点对象是张绣、刘表和孙策,他想建立一个统一战线,给曹操搞出一个包围圈。

袁绍的这个战略虽然不能说一点成效都没有,但基本上都失败了。

袁绍派往南阳郡的使者最先到达,他们见到了张绣,陈述了袁绍的主张。袁绍深知贾诩在张绣面前的分量,所以专门给贾诩写了信,派使者暗中去做贾诩的工作(袁绍遣人招绣,并与贾诩书结援)。

张绣看到袁曹大战一触即发的形势,也许他想都不用想就会站在袁绍这一边,因为他与曹操之间是敌人,且曹操也视他为不共戴天的敌人。袁绍的使者说明来意,张绣当场就准备答应。这时,贾诩说话了。

贾诩当着张绣的面对袁绍的使者说:“请回去转告袁本初,兄弟尚不能相容,又怎么能容天下人呢?”

张绣闻言大吃一惊,问贾诩说:“这话怎么说呀!”

打发走袁绍的使者,张绣问贾诩:“既然这样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贾诩说:“不如投降曹操。”

张绣又吃了一惊,说:“袁绍强大曹操弱小,我们又与曹操互为敌人,怎么能归顺他呢?”

贾诩说出了其中的理由。他说:“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这是第一条理由;袁绍强大,我们弱小,在这种情况下归顺他,必然不会重视我们,曹操弱小,得到我们必然欣喜,这是第二条理由;有霸王之志的人,肯定会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而让普天之下都知道他的宽容,这是第三条理由。希望将军不要再迟疑!”

经过贾诩一分析,张绣认为也有道理,于是率所部投降了曹操。

张绣投降曹操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曹操只有如贾诩分析的那样,是一个胸怀远大志向、把个人恩怨抛于脑后的人,他对这项决定才不会后悔。张绣投降袁绍,基本上不用担什么风险,而投降曹操,则面临着生死考验。

所幸的是,一向料事如神的贾诩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依旧保持了他的一贯正确,曹操听说张绣投降自己,惊讶之余,顿时感到欣喜若狂。

这时候,曹操已经移师到官渡前线,张绣携贾诩到前线面见曹操,曹操拉着张绣的手不放,这个人曾经差点要了他的命,而且还欠他一个儿子、一个侄子加一员爱将的命,是一个他做梦都想诛灭的敌人。现在却站在了他的面前,只要他愿意,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复仇的想法,但现在所有的仇恨顷刻间土崩瓦解,因为他真的很高兴。

曹操设宴款待张绣和贾诩,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将张绣带来的人马就地编入官渡前线兵团。为了打消张绣的顾虑,他还主动提出两家结为儿女亲家,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

曹均是周姬所生,后来过继给曹操之弟曹彬,曹丕当皇帝后封这个弟弟为安公。

对于贾诩,曹操更喜欢。虽然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让自己连吃了三次苦头,但今天终于得到了他,曹操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曹操拉着贾诩的手说:“是先生您让我在天下人面前增添了信誉呀!”

曹操以献帝的名义封贾诩为都亭侯,给他安排的职务更高,委任他为执金吾,这是部长级的高官,负责宫外的安全保卫工作。当然这是个虚职,曹操不会让贾诩跑到许县给刘协站岗去,委任贾诩一个很高的荣誉性职务,目的是先把他从张绣身边挖过来,他要把贾诩留在自己身边。

董昭改任徐州牧后,冀州牧一职空缺,曹操于是任命贾诩为冀州牧。这虽然也不是一个实职,但在一般人心目中州牧属于“封疆大吏”,地位很高。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居然解决了悬在心头很久的难题,对南边的形势,他可以松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