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垓下之围,错误的突围方式葬送了项羽最后的机会 武涉说韩信
韩信被封为了齐王,并且准备按照张良的要求,派兵南下攻击楚国的后方。项羽也闻知了这一消息。韩信目前已经占了齐国,对楚国的背侧翼构成严重威胁,如果韩信再南下,跑到项羽的屁股后面,就将与刘邦构成对项羽的夹击之势。再加上韩信已经占领了整个北方,则对项羽构成了半包围乃至三面包围态势。
项羽很恐惧,但是又没有兵去分出抵挡韩信了。去年年底他的大将龙且在山东东部把二十万大军交代给了冬天的潍水两岸,变成了暖冬的肥料,项羽一下子感觉主力精锐枯竭。韩信用兵的一个特点是他能够不断增加兵员,他将兵的口号就是多多益善,靠着善于用兵来压倒单兵作战强的楚军。项羽此时感到了生平第一次恐惧,但是恐惧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它促使人采取应激措施。项羽觉得不能无动于衷,于是他派了大说客——盱眙人武涉跑去说韩信。
盱眙这个地方,在淮阴以南五十公里,所以武涉算是韩信的老乡。
武涉到了齐国韩信的王宫,对韩信说:“老乡啊,天下受秦苦甚久,于是豪杰相与戮力攻秦,然后看谁的功劳大,计功而分土,分封天下十八王,然后休息士卒,以养生民,这本来是个好好的局面。但是汉王无故生非,非要兴兵北上,侵夺三秦之地,攻破三秦之后,又引兵东出关,收取诸侯之兵,以东攻楚。汉王的意思很明确,非要把天下都吞下来不可,得了三秦,还要得诸侯国,并西楚。汉王为人贪婪,不知餍足,一至于此(意思是他也要夺你的齐国的)。而且你施恩给汉王等着他报答你,也不可能。项王曾经多次把他的小命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项王可怜他,就又放了他,他一被放了以后,就又当即叛楚,再击项王,其不可亲近和信任如此。如今足下虽然自以为与汉王有深厚的交情,为他尽力用兵,但最终还是会被他所擒。”
韩信刚要说什么,武涉又说:“是的,现在汉王是没有对您怎么样。您之所以现在暂时还保存得不错,是因为项王如今尚存。他觉得您还有存在和利用的价值。虽然他现在封您为齐王,但是您不能一时为眼下利益所迷惑啊,母鸡只看着草窝里的虫子,所以就被老鹰所擒,狐狸只看着陷阱里的肉骨头,所以就遭猎人的铁叉子。汉王已经摸透了您的心思和欲望,所以就拿一个肉骨头玩弄了您。如今,天下之势,二王相争,刘项并战,天下的秤砣就放在您的手中,您的齐国是很有分量的,您向右投了汉王,则汉王胜,您向左投了项王,则项王胜。项王如果亡了,第二天就轮到汉王来取您。足下与项王有旧,您何不反汉而与楚国联合,这样三分天下而您永王于齐国。如今要放弃这个机会,非得信任汉王而帮着击楚,作为聪明人您竟会选择这样的路吗?”
武涉说完,把身子往后舒服地一仰,觉得自己把刘邦已经揭穿得很深,韩信实在没有什么可反驳的了。
韩信沉吟了一下,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反驳武涉的说法,汉王贪婪天下的土地而且背信无情,武涉说的这些似乎都无法反驳,于是韩信干脆就不反驳,而是说:“从前,我在项王那里当执戟保镖的时候,官才不过郎中,位子不过就是举着大戟开道,我说的话,项王他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背离项王而投奔了汉国。汉王授我上将军之职,予我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成语“解衣推食”出处),对我言听计从,我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和地位。汉王深信于我,我却背叛他,这样不祥啊,老天爷也会打雷啊。我就是死也不变易。希望你替我回谢项王吧。”
韩信说得很明白,根据我的感受,刘邦对我是有情有义有信任,给了我物质和精神双重尊重,天冷给我披大衣,吃他嘴上省出的饭菜,还言听计从,我这种情况下还背离他,老天爷也不能饶啊,非打雷劈我不可,未来我肯定会倒霉。所以我就是死了,也不能走这条路。
韩信没有去直接反驳武涉说的刘邦贪婪、无情不可信赖,而只是强调自己这个例子,刘邦对我有情义有信任,我能走到今天,都是刘邦给我的机会和提携,我不可负义背叛他。
这样看来,韩信是个感情用事的人,所以他不能从武涉所说的刘邦非要抢列国土地以及一再背叛项羽这些大的方面,来看出刘邦其实贪土地而无情。其实,武涉说的也不能完全成立,至少到目前为止,刘邦并没有贪天下土地,除了关中归了他自己,其他如赵国、齐国、九江国,都给了功臣,至于一再对施恩给他的项羽进行背叛,这本来是敌我斗争,也不能以此就认定他是无情的人。武涉的话,说服力本身就不太够,而且韩信更能拿自己举出反例。
武涉没话了,摇了摇头,只得告辞离去了。
韩信把武涉送出宫门,看见人间的天色正变得复杂斑驳起来,犹如这冬春之交的天气,一时竟不知何去何从。
其实,武涉的话,说刘邦假大度,真贪婪,又无情,是有点绝对了(那么,项羽也曾经夺韩王成的国家,那项羽也是贪婪的了)。但似乎又有其有理的地方,其大度不过是阶段性和工具性的,为了自己成为“大丈夫当如是”的秦始皇那样的天子而阶段性选择的策略。虽然刘邦性情也算大度,也肯封赏功臣,但是韩信跟他要齐王的封国的时候,他就大怒,还是说明自己是私的,要私天下。此前的大度,不过是阶段性的,以此为工具,来诱天下之英豪,超过了他的“度”,也不能忍受了。但不管是出于天性还是出于策略手段,客观上表现的,他是比项羽大度。绝对大度的人没有,关键是比较刘邦和项羽谁更大度而投奔谁。韩信大约来回做了比较,觉得在大度和有情义方面,刘邦比项羽要更多一些分数,所以终究拒绝了武涉的游说。是啊,刘邦对于帮助过他的人,时刻都没忘了回报,比如郦食其死了,郦食其的儿子本来功劳不够封侯,但是为了怀念他的老爸,刘邦后来把他也封为了侯。刘邦只是对于饶赦过自己的项羽,不肯回报,但是这个例子又很特别,仅以此就能看出刘邦的为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