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穆霸戎 17、勇敢的心

话分两头,我们再说秦穆公得到了秦军三万将士尽皆战死孟明视等三帅也被晋国所擒的消息后,内心悔恨交加,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数日之内,头发就变成了“二毛”(黑白相间)。

原来,在孟明视三帅离开秦国后不久,蹇叔和白里奚就相继去世了。

二老去世之日,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举国哀恸。

最终,他们还是没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归来,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原来,秦东门二老哭师的那一幕,竟然真的是一次永诀。

秦国痛失贤臣,再加上前线传来的秦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无比悲怆的气氛弥漫在秦国上下的心头,穆公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质疑和压力。

他追悔莫及。

是我的错,这都是我的错,是寡人的刚愎自用和急于求成,害死了我秦国的三万忠勇将士的性命,这都怪我,为什么当时我居然没有听进两位老臣的忠言呢?如果三帅也因此而死,寡人到九泉之下还有何颜面再见他们哪……

后来,穆公听说三帅已经被晋国放了回来,这才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久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可大臣们为了减轻国内对穆公的不利言论,纷纷提议道:“这次战败,全都是孟明视的罪过,依照秦国的军法,一定要杀死他以谢天下。”

穆公道:“是孤之罪也。周朝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这句话说的就是寡人啊。寡人由于贪婪而使孟明受祸,孟明又有什么罪呢?”

穆公于是素服(穿白色丧服)来到郊外,对着孟明视等人号哭道:“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中这句话太经典,相信大家在语文课本里也学过,我就不多加解释了。)

接着,穆公恢复了这三个败将原先的官职俸禄,而且更加厚待他们。而孟明视三帅也开始整顿秦军,励精图治,立志要将此次崤山之役所受的屈辱,让晋国人加倍偿还,秦军三万将士的鲜血,绝对不会白流!

最后,穆公召集了所有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了这篇自我责备的诰辞,名曰《秦誓》,这篇《秦誓》收录在《尚书》里面,不但是《尚书》中的经典名篇和先秦散文的代表作,而且也很能代表秦穆公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念,其全文如下: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髪,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这篇文章很难懂,是因为《尚书》是我国最古的记言历史书,所记内容主要为上古的政治大事,由古代史官们集体编写而成,所以其中的文章所处的时代十分古老,它所用的字眼、词汇、语义和语法结构都属于殷、商时代的上古汉语系统,不仅和我们今天的白话文不大相同,就是和我们所常见的一般文言文也不相同。一般的文言文我们通常叫作“古文”,这种“古文”基本上是以战国、秦、汉时代的古汉语作为典范的,但《尚书》中的汉语比这种汉语时代更古,形式更有所不同,所以又比一般的古文更难懂了,我们不妨叫它上古文,这种上古文直译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只能意译。

秦穆公说:同志们,快来听我演讲吧,不要再喧哗了,我有重要的话告诉你们!

古人说:人如果随心所欲,就会犯错误,责备别人有什么难的?如果被责备还能虚心接受,从善如流,那才叫困难呢!我心里最大的忧愁就是:时光如流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我现在心里,好后悔啊。其实只有蹇叔井伯他们这些老臣,才能不顾忌讳给我提意见,而现在的这些谋臣,我虽然很愿意和他们亲近,但现在我认识到应该听那些年老而经验丰富的人的话,那样才不会出错。强壮勇猛的武士,射箭和驾车都不错,我还是不大满意。而那些说花言巧语的人倒让我疑惑了,我从前太亲近这样的人了啊!是我错了,我本应当去亲近那两个白发苍苍体力衰竭的善良老人的!我暗暗地寻思:如果有这样一位忠臣,诚实专一而没有别的技能,但心胸宽广能够容人。人家有本事,就像自己有本事一样。别人品德高尚,他的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忍不住大加赞扬,这才是能容人的好人啊!这样的好人才能保住秦国的人民,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啊!可是有的人:人家有本事,就嫉妒,就厌恶。人家有品德,就倾轧,就排挤。自己美德不足,又不能宽容别人,用这样的人是保不住秦国的人民,也不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这样一来事情就搞糟了。所以说,国家的危险不安,是因为用了一个奸臣;而国家的繁荣安定,却是因为用了一个贤臣啊……

穆公是一个真正的男人,面对失败困难和挫折,他并没有灰心,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揽在了自己这个君主的身上:是他的贪心和执拗,让他不能接受反对意见,最终酿成了这个无法挽回的恶果。可以想见,阵亡的秦军三万将士的亲人们会对秦穆公有些什么样的指责、怨言和非难,其实他完全可以将这些过错全推到孟明视他们身上,然后杀掉他为自己开脱,可是秦穆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勇敢地承担下了全部的过错和责任。

穆公也是一个真正的勇者,一个人生存于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而穆公就是这么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这个世上真正的勇者,而只有这样真正的勇者,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相信残酷的现实,忍受可怕的失败,这样的一个看似平淡的穆公,其实比貌似悲壮的先轸更加难能可贵,因为先轸在面对错误和责难的时候,竟然最终选择了死亡和逃避,这样的“勇者”,骨子里其实只是一个懦夫,他轻率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和对国家的责任。死亡,其实很容易,难的是像秦穆公一样,勇敢地去直面国内外的各种指责,坚强而执著地去面对一切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为千夫所指也同样横眉冷对,奋勇向前。

晋襄公连败秦、狄,国势大振。当时,齐国内乱不休,秦国大受挫折,楚国也渐日落西山了。公元前626年冬,楚太子商臣发动政变,率手下冲入宫中,逼自己的父亲楚成王自杀。

成王临死之前想吃一只熊掌,做个饱死鬼。残忍的商臣却连父亲的这个临死的要求也不肯答应,继续逼迫,成王只好自缢而死。

曾让中原诸侯战栗胆寒的一代枭雄楚成王,死得竟如此凄凉,曾经的威名与武功,顿时如水消失在水中,杳无痕迹。穆公听说这个消息后,也是惋惜不已,齐桓、宋襄、晋文、楚成,这些和自己同辈的豪杰霸主们一个个地离开了人世,人生苦短,时日无多,年迈的穆公心里不觉空落落的。

自己竟然连晋襄公这个毛头小伙都搞不定,百年之后自己有何颜面再见列祖列宗,穆公好害怕拖下去自己再也不能洗雪前耻,于是隔了一年又命孟明视三帅以兵车四百乘伐晋,著名的彭衙之战爆发了。

时间:公元前625年春季。

地点:彭衙(在今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

人物:

一、秦主帅孟明视,副帅白乙丙,西乞术。

二、晋襄公亲征,先且居为中军将统率全军,赵衰为中军佐辅助他(呵呵,总算是升官了)。王官无地为先且居驾驭战车,狐鞫居为车右,再加上一个抢戏人物狼瞫。

结局:

一、晋将狼瞫重施先轸故技,带领所部敢死队直冲秦阵,力战而死;晋国大兵随杀过去,秦军大败。

二、晋人嘲笑秦国这次所兴的兵是“拜赐之师”。(看来孟明视逃离晋国时对阳处父说的那句话已经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三、这年的冬天,晋、宋、郑、陈诸国又合兵伐秦,夺取了汪(今陕西澄城)和彭衙二邑,用来报复前次彭衙之役秦伐晋的仇恨。

四、孟明三次败在了晋国的手里,秦穆公却还是依然重用他,孟明视于是增修国政,重施于民,散尽家财,抚恤烈属,每日操演军士,勉以忠义。晋国的元老级人物赵衰听说此事后赞叹不已,对大夫们说:“秦军如果再一次前来,我们一定要避开他们。《诗》说:‘怀念着你的先祖,修明你的德行。’孟明视想到这两句诗了,所以他进一步修明德行,而且从此自强不息,坚持不懈,这样的人太可怕,我们是打不过他的!”

秦军为什么会又败在晋军的手里,道理很简单,兵比人家少,才四百乘,而城濮之战时晋国的三军就已经有七百乘了,到后来晋国增加到了五军,其军队恐怕已经超过了千乘。秦晋实力悬殊,胜负自无悬念,但是接连的失败并没有让穆公和孟明视灰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于是他们卧薪尝胆精心准备了一年,终于又训练出了一支更加强大的秦国军队。公元前624年五月,孟明视再次请求攻打晋国,并希望穆公能亲自督战,孟明视当着文武百官发誓道:“若今次不能雪耻,誓不生还。”

年迈的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的请求,并道:“寡人凡三见败于晋矣。若再无功,寡人亦无面返国也。”

于是,秦穆公起倾国之兵五百乘,由蒲津关而出,攻打晋国。秦军渡过黄河以后,孟明视就下令焚毁全部的船只,穆公问孟明道:“元帅为何焚舟?”

孟明视答道:“此番伐晋,不胜无归,所以我烧毁渡船,自绝后路,以示誓死克敌,有进无退!”(原来项羽的“破釜沉舟”是从老秦那儿学来的。四百多年后天下无敌的大秦帝国最后就是因为这个“破釜沉舟”而主力丧失殆尽,从此彻底崩盘,难道这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

秦国的士兵们听了主帅的豪言壮语,也群情激昂,他们齐声高歌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无衣》选自《诗经·秦风》,翻译过来就是: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这,就是秦国士兵真正的强大之处,他们没有楚国人那些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没有晋国人的那些精妙的战术谋略和丰富的兵源基础,但是他们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他们永不放弃,他们永不言败,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就叫做自强不息,这些人就是秦国人的脊梁,也是中国人的脊梁,而正是我们这些先辈流传下来的这种精神,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一次次地击败异族对我们的侵略和压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这样,这些同仇敌忾的秦国士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直接攻入晋国本土,没几天工夫,就攻陷了晋国的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鄗(音郊)地,在秦国的哀兵面前,不可一世的晋国军队变成了缩头乌龟,他们纷纷退守城中,任由秦军在自己的国土上纵横驰骋。

秦帅孟明视终于实践了三年前“三年之内,拜君之赐”的誓言。

晋军既然不敢出战,秦军于是从茅津渡过黄河进入南岸崤陵故地(晋国人现在可不敢再在这里搞伏击了),他们决定在这里掩埋在崤之战中死去的三万秦军将士,为他们举行一个迟来的葬礼。

孟明视又回到了这个伤心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痛苦与纠结,他没有一天不期待着为这三万将士报仇雪恨,这一天,总算被他等到了。

三年了,三年前秦军将士们的哀号仿佛还在他的耳边萦绕,而三年后古道里秦军将士的累累白骨和渗入草根黄土中的点点血痕历历在目,这些无名的战士,就这么凄凉地长眠在这个幽静的山谷里,等待着他们的亲人来为他们收拾骸骨。

三年了,他们终于来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与执著,总算没有白费。

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默默地悼念着自己的战友,这是生者与亡者的一次心灵交汇,此时此刻,崤陵的山水作证,我们秦国人绝对不会让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历史,绝对不会重演。

没有人发令,大家开始自发地在山谷里四处收殓尸骨,就在崤陵的山坡上为牺牲的将士们堆土立坟,宰牛杀马,举行葬礼。

秦穆公穿上白色的丧服,亲自祭奠,他跪在地上,一面洒酒,一面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孟明视诸将伏地不能起,三军将士亦齐声恸哭,哀声遍野。

三年来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这一刻的泪水,因为他们明白,无论他们打了多大的胜仗,也无法换回这三万将士的生命了。

这时候,幽静的山谷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来,原来哀到极处,连上天都要为之落泪。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而这场祭奠仪式也举行了足足三天三夜,直到第三天,穆公才宣布班师回国,而秦晋之间的恩恩怨怨,总算是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两千六百多年后,在公元1993年的3月份,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在崤山附近发现了一处超大的秦人墓地,墓地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这些墓葬均为竖穴方坑墓,单人仰面直肢或侧身屈肢葬,陪葬品为铜带钩或护心镜,经过考古学家严密的考证和研究,发现这些墓葬应该就是崤之战三万秦军阵亡将士的墓地,令人震撼的是,这三万秦人的亡灵,竟然如军队列阵一般,排着整齐的队列,头一律朝向西土,将崤函古道西端这一处战略要道堵得密密实实,没有一丝缝隙!仿佛誓死捍卫战场的勇士,即使死掉了,也要在地下继续战斗。千百年来,这条古道上不知有多少波澜壮阔、战马啸啸,也不知有多少秋风瑟瑟、凄风沥雨,横扫六合、金戈铁马,而这些死去的秦人,却如磐石一般岿然不动,一直坚守在这里,令东方六国的军队,终于没能再踏入秦人的领土。

这一片恢弘的秦人墓地,不正是秦国人的烈士纪念碑吗,正是它,见证了大秦帝国一步步地走向强盛和伟大。无论时光的流逝,还是历史的变迁,都丝毫不能抹掉我们那些勇敢而忠诚的先人们在中华大地上留下来的这些点点印迹,而正是这些印迹,让史书中的那些平淡的史实变得生动而感人,也让秦人的顽强、执著和忠诚,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依然能够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后人的面前,依然让我们震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