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天下重归刘氏

吕氏被灭,天下再度成为刘氏之汉。皇帝刘弘,表面上是惠帝之子,实际上是吕氏家族的一名女子所生,这一点无人不晓。

这位傀儡皇帝当然被废。然则,现在该推何人就皇帝位呢?

众臣及诸侯为这个问题举行会议。担任会议主席的是刘氏一族最大长老——琅邪王刘泽。

——我来说服族人领袖和重臣使齐王就帝位吧!

他是在这个承诺之下,由齐被释放的。但他一点也没有遵守这个诺言的意思。他绝不会忘记上了后生小辈齐王的当,以及被扣留于齐的屈辱。

“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齐王就帝位的!”他的心意已决。

皇帝的候选者为数当然有限。

高祖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尚存活的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而已。这两个人自然被视为候选者。

刘恒为四子,而刘长则为七子。

这两个人的差异一目了然。代王恒是很有慈悲心的人,且为人宽厚。两相比较,淮南王长则欠稳重,且为人甚为骄傲。倘若一定要从高祖遗子之中选择皇帝,代王恒自然是唯一人选。

“先帝既殁,是否可以考虑高祖之孙为皇帝?”也有人提此意见。

依此说法,齐王刘襄是高祖嫡系长孙,似乎可以作为皇帝候选者。何况这一次因不满吕氏专横,诸侯当中首先起义的便是齐王。他不仅是嫡系长孙,更有功绩在身。

于是,大家决定以代王和齐王这两个人做最后选择。

齐王当然期望琅邪王能履行他的承诺。琅邪王刘泽在这个会议上做了重要发言,其内容却对齐王大大不利。

“刘氏的汉帝国遭遇如此重大的横祸,完全是因为外戚吕氏势力过大的缘故。同样的事情以后绝对不可以再发生!因此,于推选新皇帝之际,本人认为非慎重考虑外戚问题不可。妻子或母亲娘家的人掌握大权——我们不希望新皇帝有这等情事,这次受到的教训可说是痛彻心肺,绝不能再重蹈覆辙!”刘泽以沉重语气表示。

会议场面顿时清静得听不到一声声响。没有一个人反对这项发言。

“外戚”问题遂成为这次会议的关键性考量事宜。

齐王身边有一个名叫驷钧的实力强大的外威。齐王颇受这位母舅支配——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齐王一旦成为皇帝,驷钧一族有可能得势而成为吕氏第二之虞。

大家不免如此想着。

代王的母亲为薄氏。

高祖刘邦死后,嫉妒心极强的吕太后曾经将所有丈夫宠爱过的女人关进宫殿监牢里。其中,丈夫最宠爱的戚夫人更被弄成“人彘”。

只有薄氏被允许带其子恒前往代地。也就是说,吕太后唯独对这位薄氏没有起嫉妒心。薄氏这个女人何等静默而不易为人注目,由此想见一斑。

薄氏受到高祖宠爱,相传有个饶富趣味的故事。

汉的后宫有无数佳丽,薄夫人与其中的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人感情甚笃。

这三个要好的姐妹老早就约定:

——不管什么人先飞黄腾达,我们约定永远相好如故。

美人胚子的管夫人和赵子儿早就受到高祖宠爱。

——我们两个人早就受到汉王宠爱,得以居住河南宫,她却到现在还没有这个机会……

——她这个人实在要命。太没有女人味嘛!

两人正在聊天时,被刚好经过的刘邦听到。

——你们说没有女人味的女人,指的是哪个?

刘邦因而得知薄氏这么一个女人。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召见了一次这个女人。

结果,薄氏因这一次宠幸怀孕,生下了恒。她在这之后就绝少再见到高祖。

由于是这样一个若有似无的女人,薄氏因而得以躲过吕太后的魔手。

这一次推选新皇帝,以“外戚牵连越少越佳”为最重要条件,在这一点上,她是完全合格的。

代王恒于是被奉迎至长安就帝位。这就是被称为明君的文帝。

文帝和其子景帝之治世,可以说是人民充分得到休养生息的时代,这两位皇帝近四十年的统治,等于是为之后的武帝黄金时代作准备。

文帝与景帝这对父子的治世,表面上相似,实际上却有一个极大的差异点。

父亲文帝,由于是在吕氏灭亡后被皇族以及重臣推选而就帝位的,所以对讨灭吕氏有功人士,非给予恩赏不可。

当时身为代王的刘恒之所以能就帝位,端赖琅邪王刘泽的发言。文帝因而将刘泽立为比琅邪王位更高的燕地之王,以酬报其功劳。

斩吕产而被视为讨伐吕氏最大功臣的勇将刘章,被立为城阳王,其弟刘兴居则被立为济北王。

遭吕太后幽禁饿死的赵王刘友,虽然有子却被废位。文帝立刘友的遗子刘遂为赵王,并立其弟刘辟强为河间王。

饮恨失去帝位的齐王刘襄于文帝即位之年去世,文帝将吕太后夺去的琅邪以及济南等领地还给他,并且使其子刘侧继任王位。

齐王刘侧于在位十四年后去世,死后无嗣。依据规定,这时候领地应由中央收回,但心地善良的文帝却没有这么做。

齐王刘侧殁后虽然无子,兄弟倒不少。所幸齐地甚广,文王遂将这些土地分给刘侧的众兄弟,并且各封为王。过去的齐地,因而成为七王领地。

由于代王刘恒即位为皇帝,他的儿子刘武遂继承为代王。

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间,宫室、庭园、衣服、日用品,以至于狗、马之类玩赏物等,一无所增。

他的弟弟刘恢由梁王改封赵王,并因自己所爱的女人被妻子吕氏所杀,结果悲愤自杀之事,已如前述。

之后成为赵王的就是吕禄,实际上,在这之前曾经有过以代王刘恒为赵王之议。代地与匈奴接近,即所谓的“边境”。而赵则在离现今北京甚远的南方,是以邯郸为国都的一带地区。因此,由代移封至赵,不能不谓是殊遇。

代王刘恒却拒绝此议。

——代与匈奴甚为接近,为此,微王为边防事宜苦心经营多年,此时遽然移封,对国家而言是一大损失。因此,伏请撤销移封之议。

这是他当时提出的理由。吕太后听到此话当然大为高兴。或许这是刘恒的一个保身之策。代王恒并未一看到眼前之饵便急急咬上,他因此咬到“帝位”这个不知要大上多少倍的饵。

有一次文帝曾想要建造阳台,让工匠估价的结果,知道需要花费黄金百两。他因而立刻中止这项计划。

——黄金百两等于十家中等家庭的财产。这样的东西不建造也罢。

他的理由如此。

当时后宫女性穿的都是长裙,而文帝却不准许裙长到拖地的程度。

虽然穿着长裙的目的在于显示优雅气质,但这的确是一种浪费。万事讲究节俭的文帝不准许这一点。

此外,文帝也一概不准许宫殿内的窗帘施以刺绣。

中国历代皇帝皆于即位的同时,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文帝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他绝不以金银铜锡等豪华金属装饰陵墓,他使用的尽是瓦器。

因此,文帝之墓霸陵在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中最为朴素。

文帝于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去世。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时发现一只表示瑞兆的玉杯。这只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寿”四个吉祥文字。经常出入宫廷、名叫新垣平的占卜师在这之前就曾预言——

瑞兆玉器将于近期出现。

后来,吉祥玉杯果然出现,文帝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于是宣布:

——明年起改元为“后元”。

这只是以前后为别的年号,像样的年号则要到武帝时代才告订定。总之,文帝的“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可以说是年号的起始。

不料,后来才发现这只玉杯是占卜师新垣平叫人奉赠给文帝的东西。原来这是一场骗局。

新垣平因而以欺君之罪,诛杀三族。这个年号于诞生之际就有了不祥之事。

新垣平被处刑后,也不便再行改元,“后元”的年号依然被使用。后元七年文帝殁故,留下的遗诏将其为人表露无遗。

凡有生者必然有死,此乃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丝毫不值得哀伤。

朕不德,未能妥善照顾人民,因而不欲死后为服丧事宜拖累人民。朕死后,人民仅行三日哭礼即可,礼毕应速卸去丧服,过后,结婚,祭拜及肉食饮酒之事悉听自便。

文帝死后,其子刘启即位。

刘启即位之时,发布大赦令,减免租税之半,并立诸子为王。

刘氏以外唯一异姓王——长沙王吴著由于没有后嗣,因而收回其领地,改以新帝之子刘发为长沙王。

新帝即景帝。这个人就是在位五十余年、被称为中国太阳王的武帝之父。

景帝原本企盼萧规曹随,照父皇文帝所铺的路走,但他有一个非改革不可的问题。因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高祖刘邦建国之初,各地之王尚不满十指之数,景帝即位时却已膨胀到二十多个。

汉的建国理想依旧为中央集权制,为了避免重蹈秦朝覆辙,因而刻意减少藩屏之数。

然而,由于文帝论功行赏及心肠软的缘故,王的数目变得越来越多。姑且不提王领地税收不入国库之事,汉帝国精神上的统一,因群王割据各地而受到阻碍,已是极严重的问题。

王的封立应以最低限度为佳——这是文帝时代廷臣们既有的共识。倘若依据这个见解,各地之王多数非被废位不可。

文帝时代,每当有人提此意见时,皇帝总是摇摇头说:“这的确是早晚必须处理的事情。不过,等朕死后,让后人去处理吧!”

文帝本身就是过去的代王。曾经为王的人现在要废别人的王位或削减其领地——文帝大概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吧。

到了文帝之子景帝时代,由于皇帝是由皇太子践祚的,因而对各地之王没有如父皇所持的同情心。

文帝、景帝这对父子各方面都很像,他们最大的差异点在于对各封王的态度不同。

景帝做了父皇未能做到的事情。那是——将各地封王的领地慢慢削减,渐次编入中央的直辖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