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皇太极大病赴松锦 洪承畴惨败困孤城

显佑宫秘笈载:崇德六年八月,关雎宫宸妃病重,上深忧之。九月十二日为之鼻衄。是日晚,接松山战报,知屡为洪承畴所败,决意亲征。上鼻血不止,抱病昼夜兼程。围松山,断粮道,设伏兵,转败为胜,明军土崩瓦解。因海兰珠病危,上返京。

洪承畴每隔几天都要到各大营巡视一圈,同古代名将一样,他进营房,看伙食,与士兵们同灶吃饭。

八位总兵中,大同总兵王朴是个少爷秧子,靠祖上余荫,混上了个武职,在清兵第三次入塞时,不知怎么博得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名声,加之他又常常孝敬兵部尚书陈新甲,竟被升任为一路总兵。洪承畴最看不惯他,但人家有兵部撑腰,虽说是个草包,也奈何不得他。

巡营中,各路总兵都要跟随,都要与洪承畴一样,同士兵们吃大锅饭,这可就苦了这位少爷。因为刚刚打了胜仗,士兵们的伙食还算丰盛,马肉炖白菜,洪承畴吃得满香,王朴也只好皱着眉头象征性地吃了两口。

陈新甲知道王朴是个无用货,怕他出丑,特意为他配了一个精明干练的监军叫张斗。吃饭时,张斗道:“总督大人,卑职有句话禀报,但不知当讲不当讲。”

洪承畴道:“监军大人但讲无妨。”

“大人,皇太极极其诡诈,善于用间,当年辽阳城失守,就是派人先打入城中,烧了火药库,以至兵败城破。卑职见松山北面有一山,叫长岭,虽长而无险,可以纵骑。女真人万一从这里突进,袭我笔架山粮草,后果不堪设想,卑职以为当在此山设重兵防守。”

洪承畴一惊:“是啊,皇太极之狡诈不可能不打我军粮草的主意,此大军之命脉也。”

他注视着张斗:“监军大人所见极是,可长岭绵延数十里,若设防的话,非几万大军不可,否则设了也没用,倒不如再增兵一万,加强对笔架山的防守,此事就拜托张大人如何?”

张斗听洪承畴说的有理,只好应道:“卑职遵命。”

当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抵达松山时,皇太极便料到一场大决战即将开始,他决定御驾亲征,可正当他要出发的时候,宸妃病倒了。

海兰珠自从丧子以来,一直强忍悲痛,在众人面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皇太极面前更是陪着笑脸,可暗地里每天都要哭上两场。皇太极看着她日渐消瘦的身体十分着急,尽管国事纷繁,只要稍有闲暇,便到关雎宫来陪伴她,皇太极一直在盼望着海兰珠能再生个孩子,以慰其丧子之痛,但一直未能如愿。

八月初七这天,皇太极下了朝,照例奔关雎宫而来,宸妃心中万分感激,她像以往一样,从炕上站起,刚要施礼,便觉眼前一片昏暗,晕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

皇太极惊得一步跨了过去,抱起海兰珠:“宸妃,海兰珠!”

女官跑到门前大声喊道:“御医,御医,快来呀,宸妃娘娘病了。”

因宸妃这两天病情加重,御医已处于时刻待命的状态,听到喊声,赶紧跑了过来。

皇太极这时已将海兰珠抱到了炕上,虚弱已极的海兰珠无力地睁开双眼,惨然一笑,气若游丝:“皇上,臣妾没事,不要紧的。”

皇太极顾不上什么九五之尊了:“海兰珠,你可不能倒下去,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朕也不想活了。”

海兰珠吃力地抬起右手,为皇太极擦泪道:“皇上,你可千万别这么说,这要是传出去,国人们非说臣妾狐媚惑主不可,皇上可不能让臣妾背骂名啊。”

皇太极点头应道:“朕不说,朕不说。”

御医为海兰珠把脉,在海兰珠的腕上摸了又摸,找不到脉,御医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宸妃娘娘的心血已经耗尽,只剩下挨时日了。”他赶紧配出一副救急的方子,碾成粉末后,让女官服侍海兰珠服下。

长期服药,宸妃对药味已经逆反,加之此刻身体极其虚弱,胃肠吸收能力极差,哪里还吸收得了这些苦面子,不到片刻功夫,都呕了出来。御医无奈,只好用银针护定宸妃的上脘、足三里、内关等穴,行针两刻功夫,宸妃才将药面子服了下去。

正当宸妃昏倒,关雎宫内一片惊叫之声时,锦州的十万火急奏报到了。侍卫哪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添乱,急得他在宫门外直打转。庄妃发现后问道:“你在这转悠什么?”

侍卫跪奏道:“庄妃娘娘,锦州送来十万火急的奏报。”

庄妃见是军情,知道耽误不得,吩咐道:“你立刻送往礼亲王府。”

侍卫一拍脑袋:“奴才真是昏了头了,谢谢娘娘指点。”站起身,一溜烟地向礼亲王府跑去。

庄妃机智聪慧,她知道此刻唯一能说服得了皇上的只有礼亲王,其他人谁也不行,范文程也许能行,但他不敢。

果然,代善、济尔哈朗和范文程等一齐赶来。代善进入关雎宫,直接问道:“皇上何在?”

皇太极在内室听是代善的声音,忙应道:“二哥,朕在这里。”

代善直接进入内室,连问都没问宸妃的病,悄声道:“皇上,请到外面说话。”

皇太极随代善来到外室,代善道:“皇上,锦州急报。”

皇太极接过来一目十行,飞速浏览一遍,他右手敲打着奏报:“二哥,形势十分严峻,如果战败了,围城将士就有可能被他们吃掉一大半,多年残明的努力,就要付之东流。朕明天要亲赴锦州增援,文程先生,你立刻命兵部调三顺王的兵马赶赴锦州前线,二十尊红衣大炮都要调上去。”

一位侍卫突然喊了起来:“皇上,血,血!”

众人顺着侍卫的手看时,只见一股鲜血从皇太极的鼻孔中流了出来。人们又是一阵慌乱,侍卫们将皇上搀扶回了清宁宫。

这次的病情,比起在中后所来得还要厉害。那位专门服侍皇太极的郎中,使尽了浑身解数,却始终不能将血止住。皇太极躺在床上,浑身发软,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众人急得团团转,代善更是急得直搓手:“这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豪格道:“是不是请萨满来看看?”

范文程道:“皇上历来反对装神弄鬼,还是不请的好。”

哲哲道:“不能请,要是叫皇上知道了,一上火,就更糟了。”

皇太极心里清楚得很,这次犯病是因宸妃病重所至,他将给宸妃看病的御医唤至跟前:“宸妃娘娘病了好几年了,你倒是能不能治好啊?”

哲哲和庄妃又气又笑:“自己病成这个样了,还想着别人。”

代善不敢说皇太极,只好喝斥那位御医道:“你出去,给我出去,没有本王的话,不许再进来。”

代善回过头问郎中道:“怎么样,能止住吗?”

郎中道:“现在已经流得少多了,再过一个时辰就会止住。但还是要渗的,皇上现在需要静养。”

第二天,皇太极觉得头脑清醒了许多,身子似乎也恢复了元气,海兰珠那也好多了,昨天烦燥纷乱的心绪也静了下来。他命护卫道:“立即召集兵马,朕要亲赴锦州。”

皇后和庄妃大惊,二人一齐跪倒:“皇上,万万使不得,您刚刚好一些,郎中反复叮嘱,一定要静养,若是现在就走,一路上颠簸劳顿,再犯的话,就不好办了。”

皇太极道:“尔等不知,前方军情万分紧急,朕一刻也躺不住。”

二人急哭了:“皇上,您就再将养些日子,我们求您了。”

恰好代善、济尔哈朗、范文程等人进来,他们一听,也吓了一跳,代善劝道:“皇上的龙体关系着大清国的国运,千万不能拿万金之躯当儿戏。”

皇太极已起身下地:“二哥,若在平时,别说是将养几日,就是将养他一年半载的,朕也耐得住,可前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测,躺在炕上,朕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再躺下去,急也急死了。”

代善听着有理,但他还是放心不下,便问身边的范文程道:“文程先生,你看如何?”

范文程道:“前线军情正在恶化,一旦兵败,不论是对皇上,还是对大清国,都将是致命的打击。让皇上在这种情况下将养,不但于身体无宜,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只要一路上多加注意,料无大碍。”

代善无奈,只好应道:“好吧,再多带上一位御医。”

皇太极令济尔哈朗协代善留守盛京,自己率多尔衮、豪格等三千精兵奔赴锦州。没走多远,皇太极又流开了鼻血,他用毛巾将鼻孔堵上,不顾一切,打马前行,六天后抵达松山城下。阿济格将皇上抱病亲临的消息通知各旗,将士们无不感奋,纷纷高呼,皇上万岁。

大帐中,皇太极听了各路将领奏报,反复看着地图,突然,他抬起头问道:“洪承畴的粮草屯于何处?”

阿济格当即指着地图:“在这,笔架山。”

皇太极看到,笔架山之北有一座山,叫长岭,便继续问道:“长岭一带,有无明军重兵?”

众将摇着头,都说不知道。皇太极道:“这是洪承畴的七寸,立即派哨探侦察。”

傍晚时分,十几名哨探返回报告,长岭一带,没有明军。皇太极鼻血还在往出渗,他堵了堵鼻孔上的棉团道:“洪承畴休矣。”

阿济格等人已猜出了皇上的意图:“皇上是不是想断他的粮道?”

皇太极放声大笑:“朕要让洪承畴成为瓮中之鳖。”

阿巴泰道:“皇上,这个洪承畴确实有些手段,不能小看了他。袁崇焕只守不攻,洪承畴是既攻又守,我们吃了他几次亏了,臣请皇上不要轻敌。”

杜度在一旁也说道:“饶余贝勒所言极是,洪承畴的确很厉害,是我们遇到的明国第一强将。”

皇太极点头赞道:“你们提醒得好,洪承畴一定会料到我们要打他粮草的主意,防守必十分严密。”他沉思好长时间,将手中的茶杯往桌上一撂,下令道:“饶余贝勒。”

阿巴泰应道:“臣在。”

“朕命你与鳌拜各率五千人马,偷袭笔架山,你攻前面,鳌拜攻后面。进攻之前,要设法俘虏几个明军士兵,将其粮草场周围情况摸清,不要冒进。你在前面先动手,鳌拜可趁机派人潜入粮草场中,放它几把火,只要火起,明军必乱,然后你二人前后夹击,定可大获全胜。”

“杜度,你率五千人马在后接应,万一有变,迅速增援。”

“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恭顺王孔有德,你三人各率一万大军,今夜立即出发,穿过长岭,横插于松山和杏山之间,对洪承畴实施反包围,恭顺王要发挥红衣大炮的威力,决不让明军占了便宜。”

“多铎,你可率精兵五千,在松山与宁远间的高桥一带埋伏下来,击其溃逃之兵。”

“阿济格与朕守住正面,那几个大嗓门还要调到朕这一用。”皇太极看了一下诸位:“立即行动!”

众人齐声应道:“。”

张斗奉总督大人之命守护粮草,深知责任重大,到任后,从未解甲睡过一次安稳觉,生怕因些许疏漏导致严重后果。他也学清军,在粮草场四周挖沟,但动工不久,阿巴泰和鳌拜便悄悄地摸到了大营。阿巴泰和鳌拜在分兵之前,抓来了两个明军士兵,经审讯得知,明军在粮草场四周都布置了弓箭手,还在寨门处挖了一些陷阱。二人笑道:“洪承畴就这点小把戏,好对付。”

张斗正在巡营,就听一声炮响,杀声四起。张斗因已有防备,并不惊慌,他冷笑一声道,果然来了,来了好,今晚就让你们有来无回。他命弓箭手准备,看着清兵到了眼前,他一声令下:“放!”三千支箭齐射过去。没想到清军早有准备,冲在前面的手执盾牌,将箭挡住,三千支箭化作了乌有。张斗大惊,下令再射,但仍然不起作用,而这时清军已冲到了寨门,张斗亲自上阵,双方拼杀在了一起。

鳌拜派出去的几位勇士,已潜入粮草场内,他们听到前方炮响,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放起火来,干草遇烈火,忽喇喇烈焰腾空,顷刻间,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张斗叫苦不迭:“坏了,鞑子们放火了,快去救火。”

深夜中,明军不知敌人到底有多少,只是听杀声震天,寨中火光冲天。鳌拜的镶黄旗将士一个个勇不可当,他们冲入明军大营横冲直撞,简直如入无人之境,明军乱作一团。前面的阿巴泰,放出十几匹弱马趟路,将张斗挖的陷阱全部破坏,大队人马迅速冲到了粮草场中央,明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刀枪投降。张斗绝望地大哭:“洪大人,卑职无能,辜负了您的重托。”他冲着松山城叩拜,然后站起,大喊着冲向清军,一连砍翻十余人,最后被乱箭射杀。

洪承畴巡营后,正在批阅幕僚们呈送的重要文牍,曹变蛟突然闯了进来:“总督大人,大事不好,清军从西北方向驰来大批人马,正向西南角延伸,看样是想切断我们与杏山间的联系。”

洪承畴惊问道:“有多少人马?”

“至少有两三万。”

洪承畴撂下手中笔:“走,上城头看看。”

二人走到门口,就见护卫们领着一群人向总督府走来,这群人浑身是血,有的衣袖已被烧焦。洪承畴一愣:“今天没有战事啊,哪里来的残兵败将?”一个不祥的念头在脑子里一闪:“不好,是不是笔架山那边的粮草出了毛病?”

这群人来到洪承畴跟前跪下:“洪大人,清军夺了笔架山的粮草,张监军大人已经阵亡。”

洪承畴当时惊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说出句话:“张斗坏吾大事。”

曹变蛟见总督大人直打晃,劝道:“大人,咱们还是回总督府商议一下对策。”

洪承畴就觉得此刻双腿发软,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似的,哪里还上得了城头:“好吧,回府。”

洪承畴一夜未眠,事到如今,他似乎悟出了袁崇焕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他意识到自己注定也要失败。因为蓟辽一带存在着太多像长岭一样的防守漏洞,皇太极不论选哪个地方突进,都可能打得他无所措手足。

总算熬到了天亮,他早饭也没吃,就率各路总兵登上了城头。只见清军从城西北一直延伸到城东南,如一堵墙横在下面,并且又在挖沟。

“城上的明军听清了,你们笔架山的粮草被端了,这是你们笔架山的降卒,这是你们的粮草。”

一大群明军士兵被押着,正向东边走去,紧接着是一车又一车的粮草。

“看到了吧,明军将士们,你们被包围了,粮食也没了,赶快献城投降,献城者赏,归降者生,抵抗者格杀勿论。”

城上的士兵叽叽喳喳地议论开来,洪承畴一转身:“走,回总督府。”

总督府内,兵部两位大员及各路总兵齐聚,洪承畴道:“张斗丢了粮草,军情突变,但各位不必惊慌。清军的喊话,意在扰乱军心,我们不要上当。本督有令,凡私下议论军情者,斩。”

非常时期,洪承畴要“立威”稳住军心。他接着说道:“兵法云,十则围之,吾大军十余万,皇太极要想真正实行包围,非一百万大军不可,否则被围之军从任何一点都可突围出去。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女真南面之军不过两三万,且分布在十几里的防线上,以吾十几万大军,突之易尔。现城中粮食仅够两三日之用,洪某以为应立即突围,将大军撤回到宁远,以解决粮草问题,然后再寻机破敌。”说完,他征询张、马两位兵部大员:“二位大人以为如何?”

张若麒道:“总督大人言之有理,现在最重要的是粮食,有了粮食,军心才能真正稳下来。”

洪承畴下令道:“各位立即回去准备,明天三更造饭,五更突围。”

皇太极岂不知十则围之的道理,但他每次都是以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实施围困,为什么他敢犯兵家大忌?他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挖壕”。每挖一道巨壕,便可抵销敌人三分之一的兵力,三道巨壕,便是九成,剩下一成正好与敌之兵力相当。如此,恰是十则围之之数。

到了黄昏时分,清军已挖成了两道巨壕,并开始挖第三道,又将十门红夷大炮架在了东门下面。城上士兵虽不敢再议论,但无不面带惊惧之色。

大同总兵王朴在城头上将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从总督府回来,他召集众将道:“不能等下去了,如果等到明天早上,女真人三道壕沟都挖成的话,想走也走不成了,松山就成了锦州第二。因此,本镇决定今夜突围,奔宁远就食。”

几个将领对王朴的决定一致赞同:“总镇大人高见,我们不能在这等死。”

“尔等要秘密行事,千万不可声张,否则就走不成了。”

几位齐声道:“总镇大人放心,我等明白。”

半夜,王朴率兵悄悄拔营而去,他率部奔海边一带,绕过巨壕,然后再奔宁远。他带头一撤,其它几路很快便知道了。吴三桂骂道:“王朴,你他妈的不就仗着个陈新甲吗?你敢撤,老子就不敢撤?”

吴三桂等关外将士已摸透了崇祯的心思。袁崇焕被处死,祖大寿夺关而出,朝廷并未也把他们怎么样。吴三桂想,只要老子手里有兵,朝廷就不敢把我怎么样。吴三桂请来了山海关总兵马科,二人一拍即合:“走,凭什么不走。”于是,他们也跟着溜之大吉。两人选择的是直奔西北,也是想绕过巨壕,取道宁远。

紧接着蓟州的白广恩、密云的唐通亦逃之夭夭。

洪承畴正在与自己的爱将曹变蛟、王廷臣等商议着明天的突围和到宁远后的布防事宜,护卫们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总督大人,王朴王大人带着队伍跑了。”

洪承畴惊得叫了一声:“啊?你说什么?”

“王朴,王大人跑了。”

洪承畴恨得咬牙切齿,拍案大骂:“这个少爷羔子,混蛋王八蛋,竟敢擅自逃脱,难道就不怕朝廷的王法?本督的上方剑杀不得他?”

曹变蛟道:“大人不必担忧,待末将追上去,将这个败类捉回来,以正军法。”

洪承畴知道曹变蛟的手段:“好,事不迟宜,你立刻去追,一定要将他捉回来,让他尝尝上方宝剑的锋芒。”

曹变蛟还没走到门口,又有一个护卫跑了进来:“大人,大事不好,吴三桂和马科他们跑了。”

紧接着又有人来报:唐通唐大人,白广恩白大人也跑了。

洪承畴脑袋“嗡”地一下,一屁股坐在椅上,捶胸大哭道:“皇上啊皇上,朝廷养了这么些败类,你让臣怎么打胜仗?”

王朴一行悄悄绕过了壕沟,上了沿海官道,他暗自得意:老子这点家当总算没赔在松山城下。

他哪里知道,他的一举一动尽在清军的监控之中,他在前面逃,两千清兵在后面跟随。

天明时分,王朴到了高桥镇。再行不远,就是宁远了,他松了一口气道:“休息片刻,升火造饭,吃饱了再走。”

多铎带着五千兵马,在高桥埋伏了三四天,却一直未见明军动静,对皇上的决定,他一直是确信不疑,这次却有些沉不住气了:“皇上不会搞错吧,明军真能往这边来?”因为有着上次擅自轮换的教训,他不敢撤,只好耐心等待。终于,明军出现了,而且渐渐进入了埋伏圈。他叹服道:“我那皇上哥哥,你可真神了。”

清军们早已等得心急火燎,单等多铎一声令下,便要扑上去。

明军们刚刚坐下生火,还没等米下锅,就听“咚”的一声炮响,一群清兵如从天降,闪电般地冲了过来,王朴吓得抖成一团:“这……这是从哪里掉下来的敌兵?”

瞬间功夫,清军已冲到了眼前。明军走了整整一夜,又累又饿,哪里抵过如狼似虎的八旗兵,纷纷逃窜。清军是从北面压过来的,他们只能往南跑,而南面是大海,一些会水的明军,为了逃命,跳入了海中。

没想到大风骤起,又正赶上早潮,海浪汹涌奔腾,许多明军竟被潮水吞噬。岸上的士兵有的放下了武器,有的在逃跑中被杀,后面的两千清兵又兜了上来,结果两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王朴仅率百余人逃到了杏山。

吴三桂一行刚一拔营,多尔衮便追了上来,逃跑时的人就恨爹娘少生两条腿,他们根本没抵抗,撒腿就跑,损失更为惨重,吴三桂只带着十余骑返回了宁远城。

阿济格、多尔衮、阿巴泰、杜度等将领陆续返回大营,进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皇上用兵如神,臣等佩服。”

最后一个回来的是多铎,此时在多铎的眼里,皇上简直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仙,他跪拜道:“皇上哥哥,你真神了,臣弟服了,服了。”

众人哈哈大笑。

皇太极却道:“朕之智一人之智耳,此次大捷,亦赖文程先生,石廷柱石将军、张存仁张承政等精心筹划。”

范文程道:“臣等众说纷纭,最终还是圣意独断。”

阿济格道:“皇上没来之前,我等屡吃败仗,再打下去,真有可能被洪承畴吃掉。皇上一来,形势立转,顷刻间,明十三万大军土崩瓦解,皇上真我大清国之孔明也。”

皇太极道:“还是孙子兵法的那句老话,兵者,诡道也。洪承畴很聪明,他找到了制约我们长处的法宝,一是铁菱,二是战车阵。要想击败他,我们也要找到他的要害。他的要害是粮草,断敌粮道,乃兵家常用之术,就看我们如何灵活地运用它。为将之道,一定要善于寻找敌人的要害,击其要害,敌必溃败。”

此时,户部承政已将战果统计出来,他进入大帐奏道:“皇上,此战历时四天,歼敌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人,获马匹七千四百四十四,驼六十六峰,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

皇太极龙颜大悦:“此战之收获,不次于入关。”

范文程一直担心着皇上的身体,他劝道:“皇上,大战已经结束,明主力已经瓦解,天气正逐渐转冷,皇上抱病在身,还请早日回朝。”

阿济格急忙说道:“皇上走是走,但在走之前,应对战事作一番安排才是。”

皇太极微微一笑:“十二弟是怕朕一走了之?”

“不,不,不,臣弟不是那个意思,臣弟只是觉得皇上一走,心里就没底了。”

“笑话,你们率兵深入明之腹地,朕也没在你们身边嘛。”

阿巴泰道“那不一样,每次出征前,皇上都给我们作了周密安排嘛。”

“这次朕就不再作安排,武英郡王、饶余贝勒、安平贝勒,松锦前线就全权交给你们,怎么打你们自己定夺。”

站在皇太极身旁的侍卫见军机大事大体议完,便悄声说道:“皇上,皇后来信了。”

皇太极急切地拆开阅到:“皇上,海兰珠病危,亟盼见皇上一面。”

皇太极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在众将面前,他不能过于动情,他控制着缓缓说道:“朕立即启程返京。”

众人无不感到十分意外,照理,如此大捷皇上应大摆宴席,大肆庆贺一番才是,怎么说走就走,信上都说了些什么?

阿济格沉不住气:“皇上,是不是宸妃的病又重了?”

皇太极将信推至阿济格一侧,阿济格拿起来一看,果然如此。他劝道:“皇上不必着急,宸妃娘娘的病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久病之人,好了犯,犯了好,不会有大事的。”

皇太极摇了摇头:“尔等不知,朕来时,她便险些病过去,‘病危’二字皇后不会轻易用的,这次怕真的是凶多吉少,朕无论如何也要回去见她一面。”

阿济格道“现在天色已晚,要走,也等明天天亮再说。”

皇太极道:“晚了就怕来不及了,正如文程先生所言,大战已经结束,朕也放心了。”说罢站起身:“备马,文程先生、多尔衮、豪格,与朕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