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作孽,不可活 潼关陷落

杨国忠在算计哥舒翰,哥舒翰也在提防杨国忠,潼关仗还没打,便陷入两大高官的相互倾轧之中。

杨国忠夜不能寐,他在苦思自保方略,他必须找到一条万全之策,才能保证自己全家无忧。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国忠找到了。

杨国忠的万全之策与两个地方有关,一个是剑南战区,一个是潼关关卡,两者结合到一起,就是杨国忠的理想算盘:

先通知剑南战区做好接驾准备,后逼迫哥舒翰出潼关决战。

一先一后,背后隐藏着玄机。

让剑南战区做好接驾准备,这是杨国忠提前给自己准备好后路,即使潼关失守,自己也能跑到剑南战区享福,那里是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

让哥舒翰出潼关决战,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哥舒翰打胜了,那么好,功高震主,该卸磨杀驴了;一种可能,哥舒翰打败了,那更好,正好借安禄山的刀。

算盘打到这一步,潼关之战在杨国忠看来就必须打了,无论哥舒翰打赢打输,对哥舒翰都没有好处,而对杨国忠有百利而无一害。

从这个算盘来看,杨国忠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而他的如意算盘也把伟人和小人的区别诠释得淋漓尽致。

伟人宁可牺牲小我,成全大局;小人宁可牺牲大局,成全小我。

小人杨国忠把整个王朝绑架了,他要拿整个王朝的安危做赌注,去换取自己一家的安全。

造化弄人,就在这时,难得的“战机”出现了。

探马奏报,叛军将领崔乾祐驻防陕郡,据说只有不到四千兵马,而且都是老弱残兵。

杨国忠眼前一片阳光灿烂,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同样被奏报鼓舞的还有李隆基,他同样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决战良机,于是李隆基派出使节催促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没有遵旨,而是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

安禄山叛乱蓄谋已久,现在他刚刚开始叛乱,怎么可能在陕郡毫无准备?陕郡的老弱残兵一定是诱饵,引诱我们上当,如果出兵,就中了他的计。叛军远道而来,寻求的是速战;政府军扼守险要,最有利的方法还是坚守。况且叛军残害百姓,兵锋必定日渐衰落,将来一定会有内讧。届时利用他们的内讧,可以不战而胜,而且我们追求的是最终的成功,何必苛求成功的速度。况且现在向各地征集的兵还没有集结完毕,请陛下再等一些日子。

无独有偶,在哥舒翰上疏时,郭子仪、李光弼也给李隆基上了奏疏:

恳请陛下允许我们向北出兵,直取安禄山的老巢,届时把叛军将士的妻子、孩子作为人质,然后向叛军招降,那时叛军必将溃散。潼关大军务必继续坚守以削弱叛军兵锋,切不可轻易出击!

两封奏疏,字字珠玑,但凡一封奏疏被采纳,唐朝历史就会被改写。

李隆基犹豫了,他知道上疏的三位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们的经验是从血与火中得来的,不可不听。

李隆基还在犹豫,杨国忠来了,他已经看到了难得的“战机”,就绝不会让大好的机会从自己的手边溜走。

杨国忠对李隆基说:“叛军此时防备松懈,正是我军出兵的好时机,哥舒翰却逗留不进,这将白白浪费大好时机。”

说这话时,杨国忠一脸诚恳,一脸正气凛然、忠君爱国,李隆基以为杨国忠是为自己的王朝着想,却没有想到,他的王朝在杨国忠的算盘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筹码。

李隆基下定决心,不等了,决战!

从长安到潼关,皇宫中派出传旨的宦官络绎不绝,人数之密,项背相望,通俗地说,后面的宦官能看到前面宦官的背影。

要我说,李隆基不如再加大力度,增派一些人手,这样后面的宦官一伸手就能搭到前面宦官的肩膀上,大家嘴里喊着“突突突”,就能一起做开火车游戏了。

试想一下,如果派出这样一列传旨“火车”,那将是多么壮观的场面。

接二连三的传旨让哥舒翰满腔悲愤,却无处申诉,他拍打着自己的胸脯,痛哭失声。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嘴里却不能喊出来,他只能在心底呐喊,这是什么旨意啊?这是让大唐王朝在悬崖上走钢丝,自寻死路啊!

哥舒翰别无选择,君命难违。

天宝十五载六月四日,无奈的哥舒翰引兵出关,踏上凶多吉少的征途。

三天后,主动出击的唐军与叛军将领崔乾祐的部队在灵宝西原遭遇,唐军惨败的伏笔早已埋好了。

崔乾祐选择在这里与哥舒翰遭遇,是他蓄谋已久的计划,这里南面是崤山的悬崖峭壁,北面是黄河的滔滔河水,沿山傍河的狭长地带长达七十里,正好是用兵的绝佳地形。

六月八日,决战打响。

哥舒翰将大军指挥部设在沿黄河而下的船上,先锋官王思礼则率领五万精兵沿河岸向前寻找战机,在五万精兵后面是十万大部队。

远远望去,崔乾祐的兵并不多,哥舒翰便挥旗命令先锋部队向前挺进,他自己则率领三万大军登黄河北岸,为王思礼擂鼓助威。

王思礼率军继续前行,映入他眼帘的是松松垮垮的叛军,看上去人数不过一万,而且五个一伙,十个一拨,零零散散,完全没有列阵打仗的样子。王思礼的将士们不由得笑了,就这样还敢出来叛乱!

将士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王思礼率军追了上去,两军接上了火,一万多叛军“惊慌失措”,纷纷溃散。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崤山悬崖峭壁上突然出现大批叛军士兵,王思礼一愣神的工夫,滚木礌石从山上滚落,连蹦带跳砸向唐军士兵。

五万大军被砸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人家居高临下用石头当武器,唐军手拿刀枪只能徒呼奈何,形势岌岌可危。

必须尽快突围,不然全得砸死在这里。

黄河北岸的哥舒翰见状,连忙挥旗,命令王思礼用毡篷马车开道,毡篷马车在这里,相当于重型坦克。

毡篷马车很快冲出了一条道路,然而,路又断了。

在毡篷马车的前方停放着数十辆装满草的大车,毡篷马车跑到这里时,草全烧着了,顿时形成一道火墙,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唐军士兵在浓烟中伸手不见自己的五指,一听到响声便以为敌人杀了过来,便下意识拿起刀枪刺杀,这一下,就开始自己人打自己人了,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混乱过后,终于平静下来,大家将矛头指向了火墙,火墙后面,可能就隐藏着叛军。

箭纷纷向火墙后面射了过去。

太阳西下,浓烟散去,这时再看火墙后边,什么都没有,但此时发现已经晚了,箭都射光了。

大家正不知所措时,就听到背后乱作一团,崔乾祐率领同罗部落骑兵抄了唐军后路,正从背后掩杀过来。

局面至此不可收拾,五万大军顿时溃散,各奔东西,有的上山藏身,有的下河逃命,如同被水灌了洞穴的蚂蚁,只知逃命,不知其他。

恐慌的情绪达到了极点,开始急速传染,从前锋部队的五万败兵传染到了十万原本毫发未伤的大部队。

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十万大部队听说前锋部队惨败,顿时不战自溃,十万大军土崩瓦解。

紧接着,黄河北岸三万大军崩溃,一哄而散。

哥舒翰傻眼了,仅仅一天工夫,他输光了全部筹码。

黄河两岸的唐军逃之夭夭,哥舒翰也只好放下身段,带着麾下一百来个骑兵开始逃命。

哥舒翰一行逃回了潼关,本来还准备通过吊桥进城,现在一看不需要了,哪里都是平地。

潼关城下挖有三条壕沟,同一尺寸,宽两丈,深一丈,没有吊桥,插翅难过。现在逃兵蜂拥进城,人马掉进壕沟无数,最后,三条壕沟都填平了,抬脚就进。

逃进潼关,哥舒翰一清点,十八万大军,只逃回八千。

一天后,崔乾祐来了,八千残兵没能挡住崔乾祐的进攻。

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回想唐军这次主动出击,完全是蠢猪式自杀行为,放着潼关这道防盗门不用,偏偏出门自寻死路,到头来连自己家的防盗门都弄丢了。

丢失防盗门的哥舒翰一路逃到了关西驿站(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在这里他稍作喘息,便派人四处张贴告示,收拢残兵,准备反攻潼关,夺回防盗门。

正张罗着,番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名骑兵包围了驿站。

火拔归仁走进驿站对哥舒翰说:“叛军到了,请大人赶紧上马!”

哥舒翰不敢怠慢,走出驿站,这时火拔归仁带领骑兵都跪了下来,说道:“大人率二十万大军,一战便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回京面圣?况且您没看见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长安,大人不要去了,还是去洛阳吧!”

哥舒翰心中一惊,坏了,火拔归仁这是要挟持我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自然不能答应,他挪动病体,准备下马。

然而,英雄末路时一切都不如愿,英雄末路的哥舒翰连马都下不了。

火拔归仁用绳子将哥舒翰的双脚捆到马肚子上,然后押着哥舒翰和他的手下一起往洛阳方向进发。

火拔归仁满心以为,哥舒翰就是自己的投名状,有这样的投名状在手,安禄山自然会对自己刮目相看。

一行人在叛军的引领下来到洛阳,哥舒翰与安禄山再次面对面。

这是两人翻脸后的第一次见面,没想到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安禄山得意地坐着,哥舒翰则被人押着站在安禄山的面前。

安禄山不无得意地说道:“以前你经常小看我,今天你又怎么说呢?”

令安禄山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哥舒翰一下子跪倒在地,说道:“臣肉眼凡胎,不识圣人。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炅在南阳,他们都是陛下平定天下的障碍。陛下只要留下臣,容臣写信招降他们,用不了几天他们都会来投降。”

还有比这更大的惊喜吗?

安禄山顿时大喜,哥舒翰真是识时务,不仅向我表示臣服,还想帮我招降纳叛,好,好!

大喜的安禄山随即委任哥舒翰为司空、同平章事(宰相)。

一旁的火拔归仁看着哥舒翰受封,心里火急火燎,这个安禄山,什么时候封我啊?怎么说,哥舒翰也是我送来的啊!

火拔归仁眼巴巴地看着安禄山,这时安禄山似乎刚发现火拔归仁,便使劲看了火拔归仁几眼。

火拔归仁一看有戏,便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等待自己的封赏。

安禄山大喝一声说道:“你,背叛主人,不忠不义,推出去,斩了!”

火拔归仁傻眼了,闹了半天,居然是这样的封赏。

原来,不忠不义不仅让忠诚之士唾弃,连安禄山这样的人都看不起。

斩完火拔归仁,哥舒翰开始给李光弼等人写信,原本以为,以自己的现身说法足以召唤李光弼等人投降,没想到,他收到的是一封封绝交信。绝交信中,他们不仅拒绝投降,而且言语犀利,对哥舒翰责备不已。

哥舒翰连叹数声,早知如此,何必自取其辱呢。

眼看哥舒翰连连碰壁,安禄山对哥舒翰失去了耐心,他知道眼前这个哥舒翰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司空、宰相的头衔对哥舒翰而言有些奢侈了。

还是把他打回原形吧!

押下去,关起来!

从此,哥舒翰的人生不见天日。

一年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放弃长安,临走时,将监狱中的哥舒翰杀害,一代名将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原本,他可以颐养天年,原本,他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原本,他可以从容走完自己的人生路,只可惜,潼关之战改变了原有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