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亨当政 左膀右臂

虽然李亨没有接受李隆基的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但这两样东西已经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反正已经到手,何必急于一时?

李亨不去想传国玉玺和诏书,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自己的龙兴大业,而在成就龙兴大业的过程中,他需要给自己物色一些人选,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郭子仪、李光弼首先进入了李亨的视野,他们将是李亨将来最为倚重的力量。

李亨登基不久,郭子仪便率领五万大军从河北返回了灵武,这五万大军顿时让李亨有了鸟枪换炮的感觉,李亨的军事力量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龙兴之心油然而生。

八月一日,李亨开始布局,他把郭子仪、李光弼都安排到关键的位置上:

郭子仪出任兵部尚书、灵武长史,同时兼任宰相;李光弼出任户部尚书、北京(太原)留守,同时兼任宰相;两人过去所有官职保持不变。

从这个任命开始,郭子仪、李光弼成为当仁不让的平叛主角。

不久,李光弼声名大振。

李光弼声名大振是因为他杀了一个人——侍御史崔众。

自八月一日接受任命后,李光弼便带领五千士兵来到了太原,正式接手太原防务。

说起来,李光弼这五千士兵有些寒酸,他们并非正规军,只是景城郡、河间郡的民兵。

可能就是因为李光弼带的是五千民兵,原先主管太原防务的侍御史崔众便没把李光弼放在眼里,他不仅对李光弼爱答不理,也不按照约定时间交接防务,他以为李光弼不敢把他怎么样。

崔众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系列错误的举动,等待他的只能是悲惨的结局。

他不知道,李光弼看他不顺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崔众不是太原防务的最初负责人,他的前任是河东节度使王承业(将颜杲卿功劳据为己有的那位)。

王承业因为任职期间军纪败坏,被朝廷免去官职,侍御史崔众受命接管了太原防务。两人交接不久,朝廷对王承业痛下杀手,派出宦官到太原诛杀王承业。

到了这个地步,王承业已经够惨了,崔众却当众落井下石,对临刑前的王承业百般侮辱。

侮辱王承业时,崔众心安理得、不以为然,他不知道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愤怒地盯着他:士可杀不可辱,都要行刑了,何必再妄加羞辱。

愤怒的人正是李光弼。

现在新账、旧账叠加到一起,崔众的路到头了。

就在这时,传旨宦官来到了太原城中,他此行的目的是传达李亨旨意,将崔众调回灵武,出任御史中丞。

李光弼看了传旨宦官一眼,说道:“崔众有罪,已经被我关了起来。现在我就要斩了他这个侍御史,如果你拿出圣旨升他的官,我就斩他这个御史中丞!”

李光弼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人我杀定了,无论他是侍御史,还是御史中丞。

传旨宦官被李光弼决绝的语气吓住了,他没敢坚持,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的圣旨也没敢出示。

李光弼一声令下,于军中将崔众斩首示众,这一下便让全军不寒而栗。

李光弼首秀成功。

郭子仪、李光弼先说到这里,接下来该说说文官了。

李亨最为倚重的文官有两位,一位叫房绾,另一位名字暂时保密,他在随后的章节中即将隆重登场。

房绾成为李亨的左膀右臂,要从李隆基逃出长安说起。

李隆基从长安逃亡,群臣多数不知道,到了咸阳后,李隆基跟高力士议论了起来:“朝臣中谁会跟来,谁不会来,你能猜测一下吗?”

高力士回应说:“张均、张垍父子深受陛下恩宠,张垍还是驸马,他们兄弟俩可能会先来。至于刑部侍郎房绾,恐怕不会来。当年大家都说房绾有宰相之才,陛下却没有用他,况且安禄山又推荐过他,可见二人关系不错,那他更不会来了!”

李隆基淡淡地说:“世事难料啊!”

几天后,张氏兄弟没来,房绾来了。

李隆基看着房绾问道:“张均兄弟俩呢?”

房绾说:“臣临出发时,曾经叫过他俩,可他们逗留不前,看他俩的样子,似乎已经作出了决定,但嘴上却不说。”

李隆基听完,回头对高力士说:“朕早知会如此!”

当场,李隆基作出决定,任命房绾为吏部侍郎,同时兼任宰相。

几乎与此同时,原宰相陈希烈,张均、张垍兄弟向安禄山投降,成为安禄山的宰相。

两相对比,房绾的品格要比陈希烈、张氏兄弟高得多。

房绾出任宰相一个月后,便接到了重大任务:与韦见素一起携带传国玉玺、诏书前往灵武郡传位。

执行这次任务,让房绾进入李亨的视野。

李亨早就听说过房绾的声名,这次相见,更是诚心相待。房绾也不含糊,一副当仁不让的架势,每次与李亨讨论时事,表情甚是慷慨激昂,他投入的表情让李亨也不禁动容,两人关系迅速升温。

皇帝如此器重,房绾便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不能插手的事情他都插手。别的宰相一看房绾如此热衷,又深受皇帝赏识,索性拱手相让,惹不起,躲得起。

时间一长,以天下为己任的房绾几乎把人都得罪遍了,而他自己浑然不觉。

房绾被皇帝所谓的恩宠蒙住了双眼,他以为皇帝的恩宠都是真的,却没有想到,所谓恩宠,不过是逢场作戏,脆弱到只需一个小报告就能把所有的恩宠戳破。

打房绾小报告的人叫贺兰进明,时任北海郡太守。

贺兰进明特意从自己的辖区前往李亨所在地拜见,这次拜见让李亨非常高兴,这说明贺兰进明很有心,眼中有李亨这个新科皇帝。

李亨高兴之余,便任命贺兰进明为南海郡太守,同时兼任御史大夫。

几天后,贺兰进明进宫谢恩,李亨发现了蹊跷:

明明自己任命贺兰进明为御史大夫,怎么最后居然成了代理御史大夫。

代理二字从何而来?

一定是宰相房绾搞的鬼。

眼见李亨疑惑,贺兰进明知道机会来了。

贺兰进明对李亨说:“陛下不必疑惑,这都是因为臣往日与房绾有些私人恩怨,想不到今天他挟私报复。”

这句话并不致命,致命的是下面一席话。

贺兰进明接着说道:“晋朝用王衍做三公,成天清谈浮夸,最终导致国家大乱。现在房绾同样喜欢说大话,追求虚名,所任用的都是一些浮夸之徒,与王衍有得一比。陛下任用他当宰相,恐怕不是社稷之福。况且房绾在蜀郡辅佐太上皇时,建议把陛下和诸王派到各地担任节度使,他特别主张把陛下安置到边塞苦寒之地,与此同时,他又把自己的党羽安排到各地,掌握大权。房绾的用意很明显,他是想,太上皇任何一个皇子当皇帝,他都富贵无忧。陛下,您看,这哪里是忠臣的做派?”

贺兰进明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房绾的恩宠便到头了。

一直以来,李亨对李隆基的那次权力分割都耿耿于怀,因为按照李隆基的权力分割,李亨不是天下之主,而只是较大一块蛋糕的持有者而已。现在经贺兰进明提醒,李亨意识到,权力分割的主意正是房绾出的,看来这个人是个投机分子,并不可靠。

从此,李亨对房绾改变了看法,不再对他恩宠有加,而是戴上了不信任的有色眼镜。

房绾很快感觉到了李亨的变化,他意识到自己失宠了。为了挽回曾经的恩宠,房绾向李亨提出了一个要求:给我一支队伍,我要收复长安!

说大话说惯了,既不怕闪了舌头,也不怕闪了腰。

可能是李亨太想收复长安了,他居然同意了房绾的要求。

李亨的智商是?

存疑,存疑!

充满期望的李亨委任房绾为首都长安征剿司令兼蒲关、潼关警备司令,同时允许房绾自行选择将领。

房绾自行选择了四个人,御史中丞邓景山出任副帅,户部侍郎李揖出任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出任参谋,临出发前,又补选兵部尚书王思礼出任副帅。

四人之中,房绾最看重的是李揖和刘秩,军中事务全部委托给这两个人。

要说这两个人确实也是饱读诗书,兵书也看了不少,只是两人都有一个软肋:不仅从没有上过战场,连军队都没待过。

指望这么两个人打胜仗?

一需要勇气,二需要联想,三需要对方低能。

房绾却不这么看,他对李揖和刘秩充满了信心,他逢人就说:“叛军勇士虽多,可他们肯定挡不住我的刘秩!”

如果打仗仅仅用嘴,该有多好啊!

大话说完,房绾将全军分为三军,分别是南军、中军、北军。

公元756年十月二十一日,房绾率领中军、北军在咸阳陈涛斜地区与安禄山叛军遭遇。

大战开始前,房绾胸有成竹,因为他有秘密武器:牛车!

房绾从古代兵书中汲取了精华,采用了车战之法,在他的阵中有两千辆牛车,在牛车的周围,夹杂着骑兵和步兵。

房绾清晰记得,古兵书中提到,战争开始后,驱赶牛车进攻,就能冲破敌军的阵脚,给敌军造成混乱。

房绾的记忆并没有错,只是他不知道,那是在理想情况下,一旦对方有了防备,牛车对于本方的作用恐怕就要打折了,有时甚至是副作用。

房绾正准备驱动牛车参战,叛军阵营中却响起了震天鼓声,巧合的是,房绾逆风,叛军顺风,震天鼓声顺风飘到了牛的耳朵里,所有的牛一下子全惊了,顿时焦躁起来。

这时,早有准备的叛军顺风放起了火,房绾的牛彻底崩溃了。

两千辆牛车没有冲向敌军,反而在本方横冲直撞起来,叛军趁机吹响进攻号角,房绾的中军、北军无力抵挡,如潮水败退。

战后一盘点,死伤四万,生还不过几千。

两天后,不甘心失败的房绾再次指挥南军迎战,结果还是惨败。

这次败得更彻底,不仅损兵,而且折将,南军主帅、中军主帅一起向叛军投降。

还有比这更惨的失败吗?

房绾战败的消息传回,李亨气得几乎吐血,唉,这个只会说大话的家伙。

按照李亨本意,他想狠狠处分房绾,然而经过一个人的劝说后,李亨便高抬贵手,放过了房绾。

李亨转头对那个人说:“看来谁都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