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宋璟为相 良臣本色
宰相当了几个月,宋璟也开始整人了。
谁会是宋璟的目标呢?太常卿(祭祀部长)姜皎。
太常卿姜皎不是寻常人等,他的祖父姜行本在贞观年间当过将作大匠(建设部部长),跟随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不幸中流箭身亡,令李世民哀痛不已,亲自写诗进行悼念,同时恩准姜行本陪葬昭陵(李世民的陵寝)。
姜皎便是出身于这样的官宦人家,长大后当上了尚衣奉御(主管皇帝服装),在此期间与李隆基成为好友,此时李隆基还是普通王爷。两人的友情一直延续,李隆基起兵诛杀窦怀贞时,姜皎便是主力人选之一,因为这个缘故,姜皎更得李隆基的宠爱。
有早年的友情打底,再加上跟随起兵有功,姜皎成为李隆基面前的红人,其他官员根本无法跟他相提并论。李隆基的后宫,姜皎经常出入,宫廷宴会时他的座位与皇后嫔妃并排相挨,这不是一般官员可以享受的待遇,这是超级宠臣以及家人的待遇。
除此之外,李隆基对姜皎的赏赐不可计数,恩宠无边。
两人曾经在大殿上一起赏玩一棵嘉树,姜皎不由自主地说道:“真漂亮!”李隆基见状一摆手:“喜欢就搬到你家去吧!”
恩宠便是如此不可抵挡。
与此同时,姜皎的哥哥姜晦也跟着沾光,升迁为吏部侍郎,兄弟二人成为朝中最让人羡慕的两个人。
宋璟,就是要对这哥俩出手。
不久,宋璟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姜皎兄弟权力太大,恩宠太盛,恐怕无法保证他们两个的安全。表面来看,宋璟是为姜皎兄弟着想,实际上是为李隆基着想,政变起家的李隆基焉能不知恩宠太盛的结果,他已经见多了权臣的做派,武则天、李显朝中都不曾少见。
宋璟点到这个地步,正好点醒了李隆基,朋友归朋友,社稷归社稷,不能因为友情而误了社稷,更重要的是,不能给自己的江山埋下不安定的雷。
李隆基就此下了决心,他要把对姜皎的恩宠收回,然后把他从热得发烫的位置上赶下去,然后放到冷板凳上。
开元五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将姜皎的哥哥姜晦免去吏部侍郎职务,改任宗正卿,乍看起来是提拔,仔细一看,明升暗降。吏部侍郎为正三品、正司局级,宗正卿为从三品、副部级,但吏部侍郎是管官员选拔的,而宗正卿是管皇族事务的,两者权力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姜皎,更加彻底,直接免去太常卿职务,发送回故乡安置,不过李隆基承诺,所有行政级别以及待遇保持不变。对此李隆基还特别作了解释,这是学东汉光武帝刘秀——刘秀便是把南阳老友安置回故乡,然后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此时的李隆基还不知道后世有个赵匡胤,如果知道,只需要给姜皎写五个字:杯酒释兵权!
这就是宋璟整人,完全不同于姚崇整人。
姚崇整刘幽求、张说、钟绍京,其实是公私兼顾,在公,李隆基需要让刘幽求这些人靠边站,在私,姚崇需要搬开这些老资格的绊脚石,自己才能大展拳脚。
宋璟不同,姜皎、姜晦并不是他的绊脚石,但他依然动手整了姜皎兄弟,他不是为了整人而整人,而是为了江山社稷,一心为公。
几个月后,宋璟得到了一件意外礼物,广州官民为他竖立了一块“遗爱碑”。
“遗爱碑”便是用立碑的方式彰显已经离任官员的功绩,古往今来很多官员为这块碑想得夜不能寐,似乎一生中如果能够得到这样一块碑,此生足矣。可以理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老百姓自发地为离任官员竖“遗爱碑”,这就说明,这位官员是得人心的。
现在,“遗爱碑”出现在广州,这是对宋璟的肯定。
出人意料的是,宋璟拒绝了,而且还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
我在广州并没有特别的功德,现在竖这块碑都是因为我的职位和正受陛下恩宠,这是他们对我的阿谀奉承。如果想破除这个风气,就从我身上开始!
就这样,“遗爱碑”刚刚竖立,又被宋璟下令推倒了。
相比于宋璟的拒绝,明朝那位死太监就要相形见绌了。
死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时,全国各地官员纷纷为他建立生祠,连袁崇焕也不能免俗,也给他建立了一个生祠。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死太监还是受不起那么大恩宠,自己落得“自挂东南枝”,全国各地的生祠也纷纷摧毁,只可惜了那么多的建筑材料。
正应了那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宋璟或许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知道,如果真的造福百姓了,那也不一定需要一块“遗爱碑”,因为那座碑早就在老百姓的心里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