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改朝换代 狄仁杰
新宠灰飞烟灭,难道武则天手下再没有受宠之人?
其实有一个,这个人就是名垂青史的狄仁杰。
狄仁杰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好人跟好官,其实可以合二为一。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官,好官不一定是个好人,但是狄仁杰的人生经历表明,做好人与当好官其实并不矛盾,关键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因为当好官的同时做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狄仁杰第一次给李治和武则天留下印象是因为一次据理力争。
公元676年九月七日,李治接到了一封奏报:太宗李世民昭陵上的柏树被砍了。
李治的头发顿时竖了起来,这是谁干的?
李治接着往下看,大理寺卿奏报说是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左监门军中郎将范怀义。
在奏报的结尾,大理寺卿建议,按照法律,将二人开除官职。
李治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自己在位,先帝陵上的树却让人砍了,这不是把自己往不孝的深渊推吗?
李治随即下令,将这两个人诛杀。
这时大理丞(最高法院主任秘书)狄仁杰一挺身站了出来,按道理,他没有必要出来说话,他的领导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在,天塌下来,有领导顶着。
狄仁杰说道:“法律条文明明都在,陛下却不遵守。法律失去了公信力,百姓就会手足无措,而且这种事情西汉已经有先例,罪不至于诛杀。”
听了狄仁杰的话,李治冷静了下来,想想狄仁杰的话不无道理,虽然砍先帝陵上柏树可恨,但按照法律只能开除,不能诛杀。
李治接受了狄仁杰的说法,权善才和范怀义总算保住了命,被开除官职,流放岭南。
几天后,给皇帝李治留下深刻印象的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李治看中了他的人品。
其实,李治并不是第一个欣赏狄仁杰人品的人,早在狄仁杰只是并州一个小小法曹时,人品就让同事折服。
有一次,同事郑崇质被派到一个边远的地区出差,郑崇质一下犯了难,因为他的母亲年老多病,急需他的照顾。
就在郑崇质左右为难时,狄仁杰主动找到了安排郑崇质出差的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替郑崇质出差。
狄仁杰说:“郑崇质的娘亲病得不轻,怎么能让他出差在万里之外担心不已呢?还是我替他去吧!”
别人躲闪犹恐不及,狄仁杰却主动请命,这一下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蔺仁基答应了狄仁杰的请求,从此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相比于这个年轻人,以前自己的心胸太狭窄了。
蔺仁基找到跟自己素来不睦的并州司马李孝廉,两个人谈起了狄仁杰,然后相视一笑:“相比这个年轻人,难道我们不惭愧吗?”
心宽了,天地就宽了。
后来,狄仁杰在仕途上兢兢业业,做好官的同时也做好人。
李唐皇族之一的李贞在豫州起兵失败后,牵连出六七百人,这六七百人又牵连到各自家属,达到了五千多人。按照一般人的逻辑,一杀了之,简单省事。负责行刑的官员已经开始催促行刑,身为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却请求暂缓,随后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
奏疏中,狄仁杰反复说明,这五千人并无谋反之心,只是被人牵连,恳请武则天仁慈,网开一面。
经狄仁杰的恳请,武则天抬手放过了这五千人,由之前的斩立决变更为流放,五千人由此获得新生,这一切都因为有狄仁杰这个好人好官。
在武则天的手下,狄仁杰虽然起起伏伏,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始终不减。
公元691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财政部副部长),同时参与政事,成为宰相团成员之一。
任命之后,君臣二人有一番对话很经典。
武则天:你在豫州做出很多成绩,还是有人打你小报告,你想不想知道是谁?
狄仁杰:陛下如果认为我有过失,我愿意改正;陛下如果认为我没有过失,那是我的幸运,因此我并不想知道谁打我的小报告!
此番对话,让武则天深深折服,若非心底无私,何来胸襟如此坦荡?
然而令狄仁杰没有想到的是,即便他坦荡如此,还是有人想对他背后出招。
身在仕途,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