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生最高处 高处不胜寒
贞观十四年十二月五日,侯君集的戎马生涯达到最高峰!
这一天,侯君集在观德殿呈献远征军俘虏,麹智盛和他的文武百官就是他献给李世民的投名状。这次盛大的献俘是继贞观四年之后的又一次盛大仪式,上一次献俘的主角是李靖,他的投名状是颉利可汗,而这一次献俘的主角无疑就是侯君集。
论起来,侯君集其实还有一次献俘机会,那就是平定吐谷浑之战。可惜那一次战果不够完美,吐谷浑可汗身死,而且李世民很快允许吐谷浑恢复建国,所以即使李靖和侯君集想献俘也没得献,总得留下吐谷浑的文武百官参加国家重建的重大工程。
无疑,侯君集是幸运的,他遇上了高昌这个山头,于是他去了,他看到了,他征服了!
在献俘仪式之后,李世民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庆功宴,同时下令天下百姓饮酒吃肉庆祝三天,举国同庆高昌之战大获成功。
庆功的酒格外甜美,庆功的肉分外飘香,在盛大的庆功氛围中,侯君集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心醉!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酒叫醉生梦死,那么侯君集一定会买上很多坛,在酒里他可以长久地活在戎马生涯的最高峰,在酒里他可以长久地保持得胜之后的幸福感。
可惜,酒可以醉,梦总要醒!
就在庆功宴召开数天之后,侯君集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弹劾:攻取高昌国时,私取奇珍异宝,属下大肆劫掠,侯君集竟无法阻止!
又是战后劫掠,又是事后被弹劾,李靖平定东突厥之后曾经有此经历,现在轮到了侯君集。
战后劫掠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从国际公约看,战后劫掠不人道,而从士兵九死一生来看,不允许战后劫掠同样不人道。战争与历史紧密相连,割裂历史谈战争道德根本就是空谈,在冷兵器时代,战后劫掠就是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就连唐朝后来跟回纥借兵平叛也同样开出条件:土地人口归唐朝,金银财宝归回纥,说白了以“战后劫掠”作为出兵的回报!
现在侯君集也被“战后劫掠”击中,也冤,也不冤!
说他冤,是因为不如此不足以激励士气,说他不冤,是因为他公私兼顾,个人也没少捞。现在难题摆在了李世民面前,你该怎么办?
凉拌!下到大狱再说!
从长安到高昌,侯君集走了几个月,从庆功宴到深牢大狱,侯君集走了居然不到十天!侯君集的人生最高峰不过区区十天!
此时的侯君集开始在心中盘算,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呢?是跟李靖一样的免责,还是跟隋朝史万岁一样惨死的结局呢?
侯君集在思考,李世民在思考,中书侍郎岑文本也在思考,最后岑文本的上疏挽救了侯君集。
岑文本的上疏说道,侯君集凯旋回来不到十天就被下到大狱,固然是因为侯君集自己犯错,但天下人会疑心皇帝只记其过,不记其功。况且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西汉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浚,隋之韩劾虎,皆负罪谴,然而都因为有功,咸受封赏。
岑文本最后几句话彻底挽救了侯君集,这几句话是这样说的:“伏愿录其微劳,忘其大过,使君集重升朝列,复备驱驰,虽非清贞之臣,犹得贪愚之将,斯则陛下虽屈法而德弥显,君集等虽蒙宥而过更彰矣。”
看明白了吧,写奏疏要有技巧,劝人要会劝,岑文本就是很会劝人的人,他把落脚点落在了李世民身上,“陛下虽屈法而德弥显”,意思是说皇上您虽然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的精神,但天下人都会记得您的仁德,“君集等虽蒙宥而过更彰矣”,侯君集虽然逃过法律制裁得到宽恕,可他的过失更彰显,全天下都知道!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算是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如此一抓一放,既惩戒了侯君集又放过了侯君集,同时又向天下显示天子仁德。一抓一放,皆是文章,为天子者,没有点手腕是不行的,当领导的,没有点技巧也是不成的。
李世民的“一抓一放”弹指一挥间,然而给侯君集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阴影:爬了半辈子山以为到了顶峰,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坠落到山谷,打了一辈子仗以为可以扬眉吐气,却没想到一夜之间就深陷大狱,所谓顶峰,所谓荣光,难道原本就是一场空?
山登绝顶,海到天边,贞观十四年十二月,侯君集的人生迎来了一道坎。迈过这道坎,或许他可以比肩李靖,成为近乎完美的历史名将,迈不过去,他就只是让历史一声叹息的悲剧人物。
2009年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多年半紫不红的张家辉终于问鼎金像奖影帝,一位影评人作了如此评价:香港的电影人如同在鲨鱼经常出没的海湾里游泳,如果你能成功游到对岸,那么你就是张家辉;如果你不能游到对岸,而是被鲨鱼吃掉,那么你就是路人甲!
李靖与侯君集,一个是张家辉,一个是路人甲!
尽管历史容不得假设,但我还是禁不住假设:
如果贞观十四年的侯君集能够效仿李靖,效仿尉迟敬德,效仿远在西汉的张良,以退为进,闹市隐居,那么侯君集的人生轨迹是否会改写呢?
可惜,历史容不得假设,性格决定命运,侯君集的性格注定,他的悲剧命运早已写好,不可改变!
君子立功,守以谦冲;小人得位,足为身害,侯君集并非小人,可惜他离君子还差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