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意外 魏征去世

贞观十七年,多事之年。

这一年正月十七日,老杠头魏征含笑九泉,这个阅历丰富、履历复杂的老臣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路。

他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斗争的一生,他给李密打过工,给窦建德出过力,给李建成出过谋划过策,又在贞观年间以善于进谏名扬天下,名垂青史。后世的人一提到李世民必然会提起魏征,一提起魏征也必然会想起李世民,君臣一时之际遇,堪称千古典范。

在魏征病重期间,李世民先后派使者前去探望,派出慰问和送药的使者相望于道,同时李世民还安排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征的家中,一有情况随时报告。

在魏征病重期间,李世民、太子李承乾一同前往魏征家中看望,鼓励他安心养病早日战胜病魔,并且指定衡山公主下嫁魏征的儿子魏叔玉。魏征表示,一定牢记李世民的嘱托,安心养病,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然而,天不假年,病魔还是夺去了魏征的生命,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魏征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当日李世民命文武百官九品以上者必须参加魏征的葬礼,同时赏赐羽毛仪仗队和军乐仪仗队,陪葬昭陵(李世民百年以后的寝陵)。

然而李世民的安排却遭到了魏征夫人的反对,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随后将一切赏赐固辞不受,只用篷盖围幛之车载柩而葬。

悲痛中的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西楼,望着送葬的队伍流泪哭泣,随后亲自撰写碑文,并亲自提笔书写。

随后的几天,李世民对魏征思念不已,对侍臣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斯人已逝,音容永存!

古人说,盖棺定论,其实盖棺未必定论!

魏征的身后定论在李世民的手中遭遇了反复!

魏征定论的反复起因是两次推荐!

贞观十七年四月,侯君集因与太子李承乾阴谋谋反被诛,与侯君集有过联系的人都受到了调查。这一调查就调查到已经过世的魏征身上,原来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建议由侯君集出任尚书右仆射,同时掌管长安的禁卫部队。这个建议当时就被李世民否决,现在侯君集被诛,魏征这次推荐被当作旧账翻了出来。

如果仅仅推荐侯君集也就罢了,偏偏魏征还有一次推荐,那一次推荐的是杜正伦。遗憾的是,杜正伦因为泄露李世民的话被贬出长安,一路被贬到了越南。

两次推荐,一个被诛,一个被贬,难道是巧合吗?

心胸很大的李世民同样疑心很大,由此他怀疑魏征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正直,连续推荐两人都出了事,莫非这两人都与魏征有私交?莫非魏征结党营私?

就在李世民冥思苦想没有答案时,一封针对魏征的小报告呈递给李世民,这个小报告的内容更惊人:“魏征居然每次将自己的进谏书出示给褚遂良看。”

这个小报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魏征沽名钓誉。

魏征将自己的进谏书出示给褚遂良看,而褚遂良恰恰是负责记录李世民起居的官员,李世民的一言一行褚遂良都会记录,这些记录都会成为历史。魏征展示进谏书后,褚遂良也会同样记录,这样历史上就留下了魏征的进谏,而这些进谏书也在不经意中暴露李世民的若干缺点(没有缺点就无从进谏),所以说魏征展示进谏书是沽名钓誉,增加自己的声名,却在无形之中损害了李世民的名誉。

是可忍,孰不可忍!

魏征去世三个月后,第一次盖棺定论被李世民用行动推翻。李世民宣布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婚约,同时命人推倒自己亲手为魏征书写的墓碑,这就是魏征得到的第二次盖棺定论!

第一次盖棺定论是荣耀,第二次盖棺定论是屈辱,那么还会有第三次吗?

两年之后,九泉之下的魏征等来了第三次盖棺定论。

贞观十九年十月,李世民用兵高句丽受到挫败,此时的他又想起了魏征,不由叹息道:“如果魏征还在,他不会让我有这次行动!”

叹息之余,李世民派出使节亲临魏征墓前,用少牢(羊一只猪一头)祭奠魏征,同时下令将两年前推倒的墓碑重新竖立,从今之后,你依然是群臣典范的魏征!

一次去世,三次盖棺定论,饱经折腾的魏征一家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往日辉煌,尽管李世民为魏征重竖墓碑,然而仅仅是做个姿态而已,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再也没被提起。显然在李世民的心中,魏征这两个字,已经打了折!

世事浮云,魏征带给这个家族无限荣光,同时也带走了家族荣光的最后一片云彩!

伴君如伴虎,生死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