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再征高句丽 高句丽恩仇

贞观十七年到十八年的李世民是烦恼的,是苦闷的,是需要发泄的。恰在此时,一个很好的发泄载体出现了,这个载体就是高句丽!

高句丽在隋朝时一度与隋朝为敌,结果引发了隋朝前后四次远征,隋文帝杨坚一次,隋炀帝杨广三次,而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就是由三征高句丽引起。

可能是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在唐朝建立之后,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相对不错。此时高句丽国王已经发生了更替,那个惹怒隋朝的国王高元已经去世了,继位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高建武,在高建武的任内,高句丽与唐朝的关系非常融洽。

武德二年,高建武遣使来朝;武德四年,高建武再次遣使朝贡;武德五年,高建武奉高祖李渊之命搜罗隋末因战争散落在高句丽各地的原隋朝士兵以及百姓,以礼遣返,前后达一万多人。

双方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贞观五年,这一年,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两国关系的变化是由一个人性化措施引起的。

贞观五年,李世民派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出使高句丽,交给他一项任务:收集隋朝三征高句丽时阵亡将士的遗骸统一加以安葬。这个任务很特殊,也很人性化,彰显了李世民胸怀天下的博爱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一千多年后的2009年,同样有一个人性化的举措让世人感动,这个举措最先由民间发起,然后由我国政府正式出面,这个举措就是迎接散落海外的抗战英雄遗骨回家。

回过头接着说长孙师出使高句丽,奉命出使的长孙师开始非常顺利,然而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高句丽居然将隋军将士的遗骸修筑成宣扬武功的京观。

京观是中国人的发明,功能是宣扬武功,京观的修筑是这样的:先堆集敌军的尸骸,然后封土而成。修筑好的京观展示的是本方的战斗力,羞辱的是对方的无能。现在高句丽就是用隋军将士的遗骸修筑成一座宣扬高句丽武功的京观。

看着这刺眼的京观,长孙师出离愤怒,尽管距离三征辽东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但这施加于隋军阵亡将士身上的屈辱却一直延续到了贞观五年,死后不能入土为安,还要接受这样的屈辱,太残酷了!

长孙师长啸一声说道:“毁掉京观,正式安葬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

在长孙师的主持下,京观毁掉了,死后背负屈辱的将士遗骸得到了安葬,长孙师将这些遗骸下葬,祭奠一番,然后回朝复命。

长孙师的使命就这样结束了,然而留给高句丽的震动却刚刚开始。在长孙师看来,他只是拆除了一座京观,在高句丽看来,这或许是大唐发动战争的信号,连京观都毁了,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呢?

从此之后,高句丽加强了对大唐的戒心,并且开始修筑用以防守的长城,中国的长城是万里规模的,他们的差点意思,千里级别,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里有余。

不过防范归防范,两国的微妙关系还没有到破裂的地步。贞观十四年,高句丽国王高建武还遣太子高桓权朝贡,李世民对之优劳有加!

高句丽与大唐关系彻底破裂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

自古以来皇帝与大臣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时而猫强大,时而老鼠强大,猫强大的时候,老鼠给猫当三陪;老鼠强大的时候,猫给老鼠当三陪。现在高句丽国就出现了猫给老鼠当三陪的情况,猫叫作高建武,老鼠叫作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在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成为高句丽朝中尾大不掉的权臣,出任东部大人(东部总监官,《旧唐书》称渊盖苏文时任西部大人),性情粗暴,违法乱纪,已经露出不臣的苗头。

不甘心被架空的高建武召集了部分大臣,计划除掉渊盖苏文,然而很不幸,消息还是走漏了,“除渊计划”被渊盖苏文提前知晓,这一下刀把握到了渊盖苏文的手中。

此时的渊盖苏文已经掌握了高句丽的兵权,发动兵变只是抬抬手的事情,以前不发动兵变是因为时机未到,现在对方的“除渊计划”已经出台,再不兵变就没机会了。

渊盖苏文决定兵变,在发动兵变之前对高建武撒了一个谎。他谎称要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邀请国王和朝中大臣一起检阅,为了表示诚意,还给大家准备了酒席。

受邀检阅部队的大臣们没有多想,尽管他们知道渊盖苏文一直有不臣之心,但他们还是认定渊盖苏文不敢胡来,这么多朝中大臣在场,谅他不敢怎样。

渊盖苏文确实没有胡来,他是硬来的!

就在大臣们一一入席准备享受大餐时,渊盖苏文的伏兵杀了出来,一百多名朝中大臣没有享受到大餐,却吃到了渊盖苏文免费赠送的“乱刀剁”。

那个年月,吃顿大餐真不容易。

处理完朝中大臣之后,渊盖苏文挥刀冲进了王宫,亲自招待了国王高建武。君臣二人经过一番“礼让”,以渊盖苏文将高建武砍成数段告终,然而这还不算完,事后他还把零碎的高建武遗块扔进了水沟。

三条腿的人难找,两条腿的国王有的是,在剁完高建武后,渊盖苏文拥立了新国王。新国王是高建武的侄子,名叫高藏,显然这个高藏也就是个木偶,牵线的还是渊盖苏文。

从此之后,渊盖苏文自称莫离支(中央执政官),集高句丽军政大权于一身,相当于唐朝的吏部尚书加兵部尚书。与唐朝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不同的是,唐朝皇帝货真价实,而高句丽国王只是摆设。

此时的渊盖苏文就是高句丽事实上的国王,气焰之盛无人可挡,平常身背五把佩刀杀气腾腾,属下无人敢正视他的眼睛,上马下马采用的都是人梯,无论多贵的贵族,多高的将领,在渊盖苏文眼中就是一个马镫,用来踩在背上上马的马镫而已。

至于出行,渊盖苏文的排场更大,一律军队开道,仪仗队高喊,闲杂人等规避,实在没处躲的,可以先跳进旁边的深沟或者山谷躲一会儿。经过渊盖苏文的不断出行,高句丽老百姓几乎不敢上街了,毕竟深沟和山谷不是那么好跳的!

渊盖苏文的嚣张很快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向邻国新罗发起了攻击,这一下触动了唐朝的神经,因为新罗与高句丽一样都是唐朝的朝贡国。

高句丽入侵新罗,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如果放任渊盖苏文做大,那么很可能在朝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兴起一个新的军事强国,这恰恰是李世民所不愿看到的。

李世民先是派出司农丞相里玄奖前往调停,劝说渊盖苏文停止进攻新罗,李世民满心以为渊盖苏文会听话立即收兵,没想到渊盖苏文并不买账。

渊盖苏文说道:“以前隋朝三次攻打我们的时候,新罗趁火打劫蚕食了我们五百里领土,现在不让我们攻打,除非他们主动归还,否则这仗没完!”

面对不听话的渊盖苏文,相里玄奖的嘴上功夫也不含糊,马上回应道:“这都是陈年旧事了,不能论了。真要论起来,辽东各城过去都是我们的郡县,被你们吞并了,我们都没再说什么,你们怎么能再和新罗算那些旧账呢?”

相里玄奖苦口婆心,渊盖苏文置若罔闻,一句话,高句丽的事,唐朝管不着!

贞观十八年二月一日,相里玄奖回到长安,将碰壁的经历一一回奏。这次回奏成为大唐与高句丽关系的分水岭,在这次回奏之后,李世民决定对高句丽进行讨伐,而且要御驾亲征!

李世民说道:“莫离支(渊盖苏文)贼弑其主,尽杀大臣,用刑有同坑阱。百姓转动辄死,怨痛在心,道路以目。夫出师吊伐,须有其名,因其弑君虐下,败之甚易也。”

“弑君虐下”,这就是李世民给渊盖苏文定的罪名,这个罪名很恰当,却未必是大唐出兵高句丽的必然理由。李世民决定出兵高句丽,应该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地缘政治需要,不能允许渊盖苏文一味坐大,不然将对唐朝的东北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自登基以来,李世民再也没有御驾亲征了,这一次他要御驾亲征,他要证明自己依然没有老,依然可以南征北战;

三、几年来,立储、废储让他心力憔悴,苦闷不已,他需要发泄,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总之,在公在私,李世民都要出征高句丽,对于大唐,对于他自己,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