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整肃 长孙无忌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十日,李治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代理中书令,同时主持尚书省、中书省工作。如此一来,这三处机关都由长孙无忌一个人说了算,所谓三省分立,只不过是长孙无忌的左手与右手以及脚趾的关系,无论哪个部位说了算,都是长孙无忌说了算。
长孙无忌还是谦逊的,他诚惶诚恐地向外甥李治表示:“陛下,您就别让我主持尚书省的工作了,我坚决辞让!”
其实,长孙无忌坚决辞让只是一个姿态,只是不想让群臣觉得他要独揽所有大权,把尚书省让出来可以堵住别人的嘴。
然而,李治现在太需要长孙无忌这个舅舅了,他需要舅舅把他扶上马,然后再送两程,所以他现在要拼命地往舅舅身上加工作。看到舅舅坚决辞让尚书省主持工作的大权,李治也不勉强,他又给舅舅加了个名头,这个名头一加,舅舅照样有宰相之实,同时又避免了风头太劲。
长孙无忌的新名头是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这个名头是什么意思呢?听我慢慢说来。
太尉是正一品,三公之一,品级高,但实际是闲职,没有实权,只是把人架上去而已,位高,权不重。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指比照正三品的中书令和正三品的侍中,中书令和侍中都是实权,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把你当成中书令和侍中使用。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先委任你为排名比较靠后的闲职副委员长,然后在实际使用中却当成有实权的部长使用。
同中书门下三品,对于唐代的官员而言是个重要的标签。有这个标签即视为你进入了宰相班子,没有这个标签,即使你是太尉或者是司徒,都是闲差,进不了宰相班子这个核心层。
在前面我曾经说过,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群相制,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三省的首长,即中书令两人,侍中两人,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这六个人就是宰相,没有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除此之外,如果你的名头后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参与政事”的字样,那么恭喜你,你也宰相了。
李治让长孙无忌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实际上还是把长孙无忌当成实质宰相使用,只是没有主持全面工作那么扎眼而已,其实最后的效果是一样的,以长孙无忌的资历和权势,在那一群宰相里,他不排名第一谁排名第一呢?尽管对外都宣称排名不分先后,实际上在中国的政治体系里,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一定会有排名,两个科员,一定会有主任科员与一般科员的区别,两个副主任,也一定会有主持工作副主任和一般副主任的区别,这就是中国式的智慧。
无论是主持尚书省工作也好,还是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罢,奋斗了几十年,长孙无忌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六年前,他力排众议力挺李治当太子,为的就是这一天。
在读李承乾和李泰争储这段历史时,其实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什么长孙无忌最后会力挺李治,而对于李泰,就跟没有这个亲外甥一样,难道李泰一直没有做过长孙无忌的工作?
实际上,李泰不傻,他很精,他一定做过长孙无忌的工作,只是工作没有做通,最终没能把长孙无忌拉到自己的阵营。
不是李泰的工作力度不大,也不是长孙无忌无动于衷,而是长孙无忌需要的,李泰根本给不了。试想贞观年间的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身边的红人,比房玄龄还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什么呢?是更进一步!
更进一步,只能是皇帝,但经历以及操守决定,长孙无忌不会篡位,那么不篡位又怎么能获得皇帝一般的权力呢?那就是摄政,代皇帝行驶权力。
要想摄政,皇帝本人年龄不能太大,像李泰这样年龄的选手第一时间就被淘汰了,而十五岁的李治就是不错的选择。
李治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代理中书令,主持门下省,同时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三大权力机关都处于长孙无忌的掌控之下,如此一来,不是摄政又是什么呢?
没有摄政之名,大行摄政之实。
没有比这更好的结果,没有比这更好的时代,此时的长孙无忌有些沉醉了,沉醉于自己六年前那场惊天布局,在妹夫李世民面前红透二十三年不倒,现在这个纪录又将在外甥面前延续。
或许长孙无忌会说:我喜欢红,这是我的味道!
公元650年,李治改元永徽,甥舅联手昂首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