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巨人的化石--政治禁忌 1、夸父的化石埋在哪儿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集大成者,在其中的神话故事里,夸父追日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之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这个故事说的是:夸父与太阳赛跑,已经追上了太阳。这时夸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喝黄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两条河的水还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还没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杖,变成了邓林。

最早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关注于夸父这个巨大而原始的人物形象敢于挑战超高难度的人生目标,他要追上太阳,可是他为什么要追上太阳?追上太阳的目的是什么?他可不可以不追太阳?最奇怪的是,当夸父在追赶太阳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一根手杖,这根手杖有什么珍贵的,让夸父至死也不肯放下?假如夸父先把手杖放下,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是不是能够跑得更快一点?

许多小学生对这些个问题迷惑不解,并本着严肃认真、求实好问的态度,踊跃举手发言,向教师、向他们的父母提问。但是孩子们得到的是当头棒喝,小脑袋瓜子几经暴打修理,于是孩子们迅速地成熟了起来,知道有些事情是当不了真的。尤其是书本,那更是万万不可当真的,你要是当了真,那可就有苦头吃了。

书本当不了真,那我们读书何用?

然而我们知道,神话不过是加了密的历史,是刻意扭曲变形的史实记载。这一记载的最大特征就是“虫为蛇,蛇号为鱼”具有鲜明的指鹿为马、指南为北的特征。神话中的矛盾之处,正是解读神话真相的密钥,就以夸父追日这个精彩而神秘的故事而言,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就在于小学生们发现的那些问题上,一旦我们回避了这些问题,神话也就失去了其传承的意义。

说错一个字,便会偏离神话密码解读的本身,凡是有着明显矛盾之处的语言结构,正是神话加密过程中的关键词。

在这里,肯定是指对观点的赞同、支持,而否定则意味着对某种观点的反对、不赞成、不支持。但由于社会政治的天然压力,不赞成、不支持及反对的观点不敢明确表露出来,只能借助于一个充满了否定意味的故事,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与人生态度。

通过一连串的否定之否定,通过对词意的修复,对扭曲观念的校正,我们就发现了夸父追日这个故事的真实历史史实。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上古时期,这个时期比大禹治水的时代更早,比黄帝的时代更早,曾有一位社会地位极高的部落酋长,这位老祖宗也不知发了什么神经,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全人类的希望所在,把自己的功德与贡献比之于太阳,并诚恳地要求广大原始人同胞尊称其为“夸太阳”。凡是不这样称呼他的人,下场就比较悲惨。

当时的人们违心地称夸父为夸太阳,但在内心中却嘲笑这种自我膨胀到了离谱程度的自大狂。再后来这件事传播开来,出于对继任的部落酋长效仿的恐惧,人们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隐藏加密,渐而演化成为了《山海经》中这一尽人皆知的美丽传说。

因此,我们将会知道,夸父绝不会绝迹于我们的文明之中,无论我们如何地刻意回避,夸父绝不是一个开始,更不是结束。